农历十月初一为寒衣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起源有多种版本,乾州蕞娃后边选择部分予以解释说明,恕不一一列举)。寒衣节流行于北方,南方鲜有耳闻。因为在北方,这一天标志着严冬即将到来,所以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很多北方人还会在冬至节为人烧衣服。所以,清明、十月一、冬至和除夕是乾县人祭祀祖先的四个重要节点。
在这四个时间节点,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回家为亡去的亲人上坟,不然会被人耻笑。家在城市的人无法回到家乡在亡人坟茔前为焚化纸钱的,就会在十字路口焚烧(近年来为了城市文明,已经严禁焚化纸钱了,倡导用鲜花等形式文明祭祀、绿色祭祀)。在十字路口焚化纸钱时,要先写一个路单,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把所要焚化的纸钱等放在纸袋中,意在表明这是某人烧给自己亡去亲人的纸钱,人们称之为“包袱”。如果不知道这个的,最简单的也要在地上画一个圈,再把包袱放在地上,并且说清楚这是我给谁烧的,以防止别的游魂野鬼抢了去。据记载,明代北京有专门售卖寒衣的纸店。寒衣上印有文字、印章,写明亡者的籍贯姓氏字号,仿佛邮寄信件一般。这一天晚上,家家准备齐全,出门祭奠,叫着亡者的名字将纸衣烧掉。家有新丧的,要用白纸来做。贫家无力购买,则自行制作。
小时候不像现在,所有的祭祀用品在丧葬用品店里都可以买到,无需自己动手。那时候祭祀用的寒衣、冥币自己要用制作。有些人不会糊制寒衣,就烧包袱,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我就用印板印制过冥币。制作冥币的模板是木制的,涂上染衣服用的枣红色染料,就可以在整张的白纸上印制,印制完了以后在一张一张的裁开来。不过也有人对此有不同的认识,他们认为这是秦人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十月朔,秦岁首,送寒衣。秦人过年的节日食品是'黍臛’([shǔ huò],一种杂以黍米的肉羹),《荆楚岁时记》记载:'十月朔日(中国农历每月初一),黍臛,俗谓之秦岁首。’阴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秦朝虽然早亡,但秦岁首之习,不仅在汉初沿用,而且在汉行《太初历》之后,仍有影响。宋人蒲积中编《古今岁时杂咏》卷38载诗人沈遘(gòu,相遇)的《初冬近饮酒作》,其中咏道:'吾民久已作秦民,迄今十月犹遗俗。’从中可以看到秦文化至宋代,仍有遗存。”这个说法也有一定道理,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还有说法,认为“十月一烧寒衣”起源于商人的促销伎俩。据说这个精明的商人生逢东汉,乃是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的大嫂。这位大嫂芳名慧娘,她见蔡伦造纸有利可图,就鼓动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学造纸。蔡莫是个急性子,工夫还没学到家,就张罗着开了家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质量低劣,乏人问津,夫妻俩只好对着一屋子的废纸发愁。眼见就得关门大吉了,慧娘灵机一动,想出了个鬼主意。一天深夜,惊天动地的鬼哭声冲出了蔡家大院。邻居们吓得不轻,次日一早,赶紧跑过来探问究竟,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只见当屋一口棺材,蔡莫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着烧着,棺材里忽然传出了响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道:“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呆若木鸡,好半天才回过神儿来,上前打开了棺盖。只见一个女人跳出棺来,可不是慧娘是谁?那慧娘摇头晃脑,高声唱道: “阳间钱路通四海,纸在阴间是钱财,不是丈夫把钱烧,谁肯放我回家来!”她告诉众人,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发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纸钱买通了众小鬼,小鬼们都争着替她推磨--有钱能使鬼推磨啊!她又拿钱贿赂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蔡莫装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说:“我没给你送钱啊!”慧娘指着燃烧的纸堆说:“那就是钱!在阴间,全靠这玩意儿换吃换喝。”蔡莫一听,马上又抱了两捆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夫妻俩合演的这一出双簧,可让邻居们上了大当!众人见纸钱竟有让人死而复生的妙用,纷纷掏钱买纸去烧。一传十,十传百,不出几天,蔡莫家囤积的纸张就卖光了。由于慧娘还阳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后世的人们便都在这天上坟烧纸,祭奠死者。乾县人传说,农历十月一日为城隍出巡日,四乡群众汇集城隍庙,为逝去的亲人焚化纸钱,并在坟头烧化纸衣纸钱等,称为向亡人“送寒衣”。旧时,农历十月一日乾州城隍出巡,由城隍庙道士与会首主办,早上出城仪仗排列顺序是,两面大道锣,八面大旗,两面回避牌,两面富德候牌,金瓜、钺斧、朝天镫全驾执事,后为城隍八抬轿子,轿前后有牛头马面(假面具),和一群孤魂饿鬼(穿有鬼魂马夹,全是十二三岁孩子所扮)。当日出城巡行四乡,傍晚即回。每年的寒衣节,我都会写文章纪念我的母亲,这篇整理乾县地域风俗民情的文章就算是我对母亲的怀念了。
最后,要申明的一点,农历十月初一是传统“寒衣节”,焚烧纸钱的方式会造成一定的污染。市民在遵循传统、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同时,应当考虑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对此,可以考虑在社区组织集体祭祀活动,以中国民间表演、上香行礼等方式来慢慢引导传统改变,“移风易俗宜疏不宜堵,不能靠强硬取缔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