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火电发电量、装电容量、竞争格局及趋势分析「图」

一、中国火电发电量

现今世界正处于第四次科技革命之中,各种科技产品层出不穷,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用电量都逐渐上升,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一个正处在上升期的国家,我国对于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需求的上升使得我国的发电量也不断增长。2019年中国发电量达到714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5%,2020年中国发电量达到7417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7%。

数据来源:国际电力网,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利用可燃物等所含能量发电的方式统称为火力发电,火力发电是中国主要的发电方式,长期占据全国总发电量七成左右比例。随着中国电力供应的逐步宽松以及国家对节能降耗的重视,中国开始加大力度调整火力发电行业的结构。2013年开始,中国火力发电量一直处于4万亿千瓦时以上,截止到2020年中国火力发电量为5279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45亿千瓦时。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由于火力发电污染等问题,2014年以来中国火电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比例逐年下滑,2019年中国火电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72.32%,较2018年增加了1.12%,但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火电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比例有所下降,2020年中国火电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70.19%,基本和2018年持平。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中国火力发电装机容量

受到需求的驱动,中国火电装电容量持续增加。随着风电等其他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火电装电容量增长速度逐渐降低。2018-2020年火电装电容量增长速度有略微回升。2020年中国火电装电容量达124517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7%。

数据来源:中电联,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6年中国火电行业市场供需格局及行业前景展望报告》

自2016年开始中国火电新增装电容量开始下滑,2019年中国火电新增装电容量为4092万千瓦时,较2018年减少了288万千瓦时,同比减少6.58%,2020年中国火电新增装电容量为5637万千瓦时。

数据来源:中电联,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火电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2019年华电国际火电发电量为1999.23万千瓦时;*ST永泰火电发电量为1999.23万千瓦时;国投电力火电发电量为7223205.58万千瓦时;浙能电力火电发电量为11732228.19万千瓦时;大唐发电火电发电量为22779747万千瓦时;国电电力火电发电量为29823445.6万千瓦时;华能国际火电发电量为39156800万千瓦时。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四、中国火电行业发展趋势

1、国内电源结构仍将长期以火电为主

我国电源结构以火力发电为主,其中燃煤发电在火力发电中占据主导地位。2020年,我国火电发电量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达71.19%。在火电装机建设方面,近年来火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随着之前年度火电投资项目的陆续投产,短期内火电装机容量将继续保持增长,但受国家煤电停、缓建政策影响,火力发电装机容量增速将得到明显遏制。此外,近年来受环保、电源结构改革等政策影响,国内非化石能源装机快速增长,火电装机容量占电力装机容量的比重呈逐年小幅下降态势,且该趋势未来将长期保持,但同时受能源结构、历史电力装机布局等因素影响,国内电源结构仍将长期以火电为主。

2、清洁高效的火力发电技术不断发展根据当前我国的能源分布、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情况,既然火力发电的供应将长期作为生产生活的主要供应源,那么在这一长期趋势和大背景下,积极的探索清洁高效的火力发电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常见的新型火力发电技术,包含了煤炭加工、煤炭转化、烟气净化以及燃料电池四种,尤其是燃料电池和烟气净化,对此,行业内学者和电厂工程师将继续不断钻研,探索清洁高效的火力发电方式。

3、管理制度将不断强化

科学发展观、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火力发电,这些都不只是技术部门和环保部门的问题,火力发电的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需要技术人员的刻苦钻研,更需要在管理制度上改革创新。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社会用电量需求大,电厂分布广。如果同时研究、同时转型,在技术上和财政上,都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应该在制度上加强梯度建设,优先在发达地区,技术成熟的地区做试点,然后逐级更新。对于电厂的发展,也不能搞一刀切,要切合当地的资源以及需求,真正做到因地制宜。

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农林牧渔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