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道德经》的15个成语,饱含国学智慧! 转载
1、自知之明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成语含义】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透彻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多用于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2、慎终如始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64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成语含义】谨慎地做到最终,就像开始时一样,就不会有失败和差错。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3、和光同尘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56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成语含义】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4、知雄守雌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成语含义】知刚守柔,比喻胸有主见而与人无争。
5、多藏厚亡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44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成语含义】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6、祸福相依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58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成语含义】祸能够生福,而福也能够生祸。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7、天道好还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成语含义】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
8、知足不辱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成语含义】懂得满足,才不会遭受屈辱。表示不要贪心。
9、知止不殆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成语含义】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危险。
10、大巧若拙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45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成语含义】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
11、被褐怀玉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70章: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成语含义】身上披的是粗布衣服,胸前却揣着宝玉。比喻怀抱大才而深藏不露,或出身贫寒而怀有真才实学。
12、见素抱朴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19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成语含义】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表示不为外物所牵。
13、虚怀若谷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15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成语含义】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14、大器晚成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41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成语含义】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锻炼,成名往往较晚。
15、知足常乐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46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成语含义】知道满足,就能长久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