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265):自求多福——释“福”

朱英贵

“福”字的字义现在的常用义项是“幸福”,而在过去它的常用义项则是指“福气”、“福运”、“福佑”。成语“自求多福”的意思是,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福佑,因为“福”字的本义是用酒祭祀神灵以求护佑,这就是“福佑”的意思。“福”字的这一表示福佑的造字本义,可以从“福”字的字形内含有表示“神主”与“酒尊”的构件得以印证。

一、“福”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福”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福”字的甲骨文形体是一个从“示”从“酉”的合体会意字。它的一个构件为“示”,象祭祀祖先或神灵的神主形象,一说是象祭祀祖先或神灵的供桌之形,横线条表示石板的桌面,竖线条表示支撑桌面的石头底座,写成现代汉字就是“示”;“福”字的另一个构件为“酉”,“酉”象酒樽之状。有的甲骨文字形酒樽中有酒流出,第一个甲骨文字形“酉”字下面还有两只侧面手形符号,表示一个人双手捧着酒坛在奉献,整个字形表示双手捧着酒樽向神主进奉祭酒之状,表示以酒祭祀神灵或祖先,以求降福保佑之意。

上图“福”字的前一个金文字形源于第一个甲骨文形体,将“酉”(酒樽)置于“示”(供桌)之上,又将两个两个侧面手形符号讹变为两个侧面人形符号位于“酉”与“示”的两侧,其构字理据仍然是表示祭祀者向神主进奉祭酒之意。“福”字的后一个金文字形源于第二、三两个甲骨文形体,舍去两个侧面手形符号或者两个侧面人形符号,呈进一步规范的从“示”从“酉”的左右结构形态。

“福”字的小篆字形进一步线条化与艺术化,使其形体更加方正匀称,它的构字理据仍然跟甲骨文、金文相一致,只是“酉”这个构字部件略有变形,似有“一”、“口”、“田”三字组合成“畐”字之状,但这个构件“畐”其实就是“酉”字的变形写法,与“一”、“口”、“田”三字根本没有关系。现行汉字的“福”字就是在小篆字形基础上经过隶变与楷化演进而成的。

“福”字的本义是用酒来祭祀神灵以求护佑,即“福佑”的意思。《说文解字》卷一示部:“福,祐也。从示畐聲。”许慎依据小篆字形解义,未能识别会意构件“酉”或“尊”的含义,误将其解释为“从示畐声”的形声字,这不大不符合字形的构字理据,但其解义(福,祐也)还是揭示了它的初文本义的。

二、“福”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福”的本义为祈求神灵护佑。例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庄公十年》)再如:“至时持钵,往福众生。”(南朝·梁·沈约《述僧设会论》)又如:“窃以方今仁圣在上,四海九州岛冠带之属,望其施为以福天下者,皆聚于朝庭。”(宋·王安石《上执政书》)

由此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一些引申义:

其一,表示神灵所降赐的福祉。例如:“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诗句的意思是,不存侥幸不傲慢,万众福祉反来求。再如:“降福既多,周公皇祖,亦其福女。”(《诗·鲁颂·閟宫》)意思是,已经给你降了很多福祉,还有周公与皇祖,也把福祉赐予你。

其二,表示祭祀用的酒肉。例如:“凡祭祀之致福者,受而膳之。”(《周礼·天官·膳夫》)郑玄注:“致福,谓诸臣祭祀进其余肉归胙于王。”再如:“今夕君梦齐姜,必速祠而归福……骊姬受福,乃置鸩于酒,置菫于肉。”(《国语·晋语二》)又如:“既享,大宴,号曰饮福。”(《宋史·礼志二》)又如:福礼(祭祀用的供品),福酒(祭过神明的酒),福食(供祀神用的食物),福脯(祭祀用的干肉)等。

其三,指称富、贵、寿、考。例如:“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书·洪范》)再如:“全寿富贵之谓福。”(《韩非子·解老》)

由此又可引申表示幸福,好运气。在这个意义上与“祸”相对。例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再如:“上令圣朝无东顾之劳,下令百姓保安全之福。”(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又如:“有用处,就是福。”(郭小川《青松歌》)

其四,表示旧时妇女行礼的动作,旧时妇女上身稍微前倾,双手重叠在偏右方向上下移动行礼叫“福”,即“万福”。例如:“古时妇人皆肃拜也,今则但微屈其膝而躬不曲,其名曰起,曰福。”(明·田艺蘅《留青日札摘钞·拜》)再如:“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福了几福。”(《红楼梦》)

其五,表示行万福礼。例如:“只听他说道:'老爷请坐。小妇人是个乡间女子,不会京城的规矩,行个怯礼儿罢!’说着福了两福,便拜下去。”(《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再如:“里面出来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子……见客福了一福。”(《老残游记》第八回)

由此又可引申表示对尊长的敬语和祝愿。旧时还将“福”字用于书信中,表示对尊长的敬语和祝愿。如:福安,福体,福躬(书信中指安吉的身体),万福等。

其六,表示利益。例如:“伊兹池之肇穿,肄水战于荒服;志勤远以极武,良无要于后福。”(《文选·潘岳〈西征赋〉》)李善注:“福,谓水物之利。”再如:“太上受命,享万乘至尊之奉,而一时诸福之物毕至。”(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六)

根据上面对“福”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福”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福”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福”字除了单独表示福分、幸福的意思之外,一方面,“福”字的含义往往与“祸”对立,故常与“寿”字对举使用;另一方面“福”字的含义又往往与“寿”字等量齐观,运气好为福,生命久为寿,因此也常与“寿”字对举使用;再一方面,“福”字的含义往往又可以同“德、禄”等类比,因此也常同“德、禄”对举使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福”还可构成福星、福地等词语使用,“福”在常用成语中的使用情况大体有如下五种类型:

其一是单独表示福分、幸福之义,例如:“洪福齐天”,“洪”是大的意思,用于颂扬人福气极大。语见《西游记》第六十三回:“一则是那国王洪福齐天,二则是贤昆玉神通无量,我何功之有!”“作威作福”本指君王独揽权威,行赏行罚,后泛指凭借职位,滥用权力,独断专横。源自《尚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

其二是与“祸”字对举使用,例如:“因祸得福”意谓因为灾祸反而得到福佑,变坏事为好事。源自《史记·苏秦列传》:“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复残强吴而霸天下,此皆因祸为福,转败为功者也。”“祸为福先”一般指受尽灾祸之后好运就会降临,用于劝慰受难之人。“祸福相依”是说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源自《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至心灵,祸来神昧”意思是人运气来了,心也变得灵巧了;一旦灾祸降临,精神就会变得黯淡。语本出自《资治通鉴·五代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鄙语有之:福至心灵,祸来神昧。”“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意谓幸运事不会连续到来,祸事却会接踵而至。语见《水浒全传》第三十七回:“宋江听罢,扯定两个公人说道:“却是苦也!正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安危相易,祸福相生”是说平安与危难互相转化,灾祸与幸福互为因果。语本出自《庄子·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其三是与“寿”字对举使用,例如:“寿山福海”是说寿像山那样久,福像海那样大,用于祝人长寿多福。“福寿无疆”意谓福分与年寿都无止境。“福寿康宁”意思是幸福、长寿、健康、安宁诸福齐备。

其四是与“德、禄”等字对举使用例如:“厚德载福”,《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后谓有德者能多受福为“厚德载福”。源自《国语·晋语六》:“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福禄双全”意思是既有福气,又做官,享受俸禄。

其五是构成福星、福地等词语使用,例如:“一路福星”,“路”本为宋代的行政区域名,后指道路;“福星”指吉祥的星,代指护佑之人。原指一个行政区域为民谋福的好长官,后用作祝人旅途平安的客套话。又如“福星高照”中的“福星”指吉祥的星,形容人很幸运,有福气。语见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保管你这一瞧,就抵得个福星高照。”又如“福地洞天”,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语见元·高明《琵琶记·牛小姐规劝侍婢》:“这般福地洞天,可知有仙姝玉女。”

四、谈谈“祸福相依”

“祸福相依”是说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源自《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庄子·则阳》也有“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之说。

潮汐有涨落,日月有轮回,今日顺境之错可能造就他日之逆境;今日逆境之智也可能迎来他日之顺境。为人处世,春风得意之时要居安思危,困厄落魄之际应奋起求变。高峰和低谷自有天壤之别,世人都想站在高峰,谁都不想处于低谷之中,其实它们是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道出了祸与福之间的转换关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这段话的意思是:祸呀,福就孕育在其中;福啊,祸就潜伏在其中。谁能知道祸福相互转化的极限?祸福相互转化是没有确切标准的。正过头会变为反,善过头会变为恶。人们对祸福、正反、善恶的痴迷与困惑,那是由来已久了。

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认为,老子所说的“福”就相当于人生中的顺境与高峰,“祸”也就相当于人生中的逆境与低谷。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应保持头脑清醒,在顺境的时候懂得居安思危,在逆境的时候也不要气馁,大可不必为祸而极忧,为福而极喜。登高自卑,攀登高峰一定是从低处起步;乐极生悲,陶醉于成功也可能重新跌入谷底。处于低谷时,最重要的品质是坚定信念;处在高峰时,最重要的品质则是居安思危。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淮南子·人间训》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

古时候,塞上有一户人家的老翁养了一匹马。有一天,这匹马突然不见了,大家都觉得很可惜。邻人来安慰老翁,老翁并不难过,却说:“谁知道是祸是福呢?”邻人以为老翁气糊涂了,丢了马明明是祸,哪来的福呢?过了一年,想不到老翁丢失的那匹马自己又跑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可爱的小马驹。邻人们纷纷来道贺,老翁并不喜形于色,却说:“谁知道是祸是福呢?”邻人又迷糊了:白白添了一匹小马驹,明明是福,哪来的祸呢?小马驹渐渐长大了,老翁的儿子很喜欢骑马。有一次,老翁的儿子从马上摔下来,竟把腿摔折了。邻人们又来安慰老翁,老翁十分平静地说:“谁知道是祸是福呢?”邻人这回不响了,心想,儿子瘸了腿,怎么可能有福呢?过了一些时候,塞外发生了战争,朝廷征集青壮年入伍。老翁的儿子因腿部残疾而免于应征。应征的青壮年大多在战争中死亡,老翁和他的儿子却免于难。

“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塞翁的邻居们一连几次都根据眼前事情来判断其遭遇是祸是福,而塞翁却有着“焉知非福”的思想,能够预料之后事情的好坏,后人便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来比喻一时受到损失不一定是坏事,也许之后会因祸得福。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人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反向逆转。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生活不会一直处于不如意之中,相信事情一定会有所转机,这是一种成功的心理暗示力量,明于此,心中就会充满自信的阳光。人生就像日出日落,黑暗过后必然是黎明;人生就像股票的K线,调整之后还能再拾升势。能以从容的态度看待世事沧桑,便是一种勇毅的修养。抱着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相信风雨过后必有艳阳。不为一时不如意所困扰,而应笑着面对生活,只要地球在转动,凡事就都会有转机,只要乐观以对,终究会有时来运转之时。我们不能只接受幸福而唾弃苦难,反而应该学着把泪水像珍珠一样收藏起来,贮存到成功的那一天作为纪念。

福祸相依,世事本无常,顺境中有阴影,逆境中存光亮。得未必是好事,失也未必是坏事:顺境气不骄,逆境志不堕;大悲不绝望,大喜不癫狂。日月经天纬地,生命似水流年,既不因福而喜,也不因祸而忧。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优势可能是负担,劣势也可能是转折。此之谓“祸福相依”。

那么,老子为什么要讲“祸福相依”呢?为什么要强调“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呢?原来,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云:“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也就是说,开头还有16个字,将其整体解读下来便是:为政低调自然,民众便忠厚淳朴;为政严酷苛刻,民众便贫贱抱怨。祸呀,福就孕育在其中;福啊,祸就潜伏在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这16个字才是老子《道德经》要讲“祸福相依”道理的原因所在。“闷闷”的意思是说为政朴实自然,无为之治,由于实行不言之教,故“其政闷闷”。“察察”的意思是说为政严酷苛刻,大小事务实施行政人为干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苛捐杂税猛于虎,百姓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就会“缺缺”。一言以蔽之:“闷闷”中蕴含着“淳淳”,“察察”中隐藏着“缺缺”,这就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句中所蕴含的“祸福相依”的道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