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奶奶文

祭奶奶文

文/马逢青

奶奶邵讳二明,今年七月十九日突患脑梗,卧床百日,寻医问药,终无力回天,于庚子年农历九月十三,不幸与世长辞,享年九十有三。
奶奶一生奔波劳碌,勤俭持家,教育吾辈,克己恭人,无奈年岁已高,溘然长逝。呜呼!奶奶百喊不闻,我辈肝肠寸断,血泪沾襟,哀号祭奠,悲痛难陈。
奶奶民国十七(戊辰)年三月初七出生于茨沟营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姐弟四人,行二。年幼家境寒,十岁被童养;三十七岁,痛失前夫,守寡四年,孤苦无依,无奈改嫁;六十八岁,又失夫君,老无所伴,当奶奶又当爹,重担一人担;八十三岁,长女患癌症,您伺候整四年,终白发人送黑发人。呜呼,人生虽苦难,您从未低头。
奶奶啊!我那勤劳的奶奶!儿孙不能忘,北风刺骨寒,鬓发结冰霜;烈日当头照,汗水满身淌。拔野菜、刨药材、种地,您样样冲在前;挑泔水、喂猪、推碾盘,您般般都做全。白日里,您辛勤劳作在垄亩上;到夜晚,灯下为儿女缝衣裳。高梁面做饭食顿顿辛苦,破旧布改衣裳针针情长!
奶奶啊!我那坚强的奶奶!年仅十岁,您被当作成人驱使;三十七岁,独自一人养育四子女,三更灯火五更起。人到中年,丈夫不能干重活,您硬是凭一个女人瘦弱的肩膀和半大的小脚,给三个儿子成家娶了妻!六十八岁,丈夫去世,您里里外外,苦活累活,一个人苦苦支撑;八十三岁,长女去世,依然没打垮您瘦小的身体!艰难生活逼迫出奶奶的坚强,困境中苦挣扎,磨砺出奶奶生活的勇气!
奶奶啊!我那善良的奶奶!您从苦难中走过,更怜惜苦难中的人们,您和睦邻里,相济相帮,您乐善好施,菩萨心肠!您是农村妇女的典范;您是子女心中的丰碑;您是我们家的脊梁!
奶奶啊!我的白发亲奶奶!您从苦难中走过,清福没有多享,如今儿女事业有成,家道兴旺;孙儿们也都顶起了大梁,四世同堂。您本应安度晚年,乐享天伦,可苍天不公!地府无情!您为何不让我们端汤送药,床前尽孝,和我们再话家长?您抛下儿孙,撒手西去,贴心的话我们向谁诉说?家有难事和谁商量?
愿奶奶魂归瑶台,天堂享乐从此无忧,养育之恩儿孙永记心上!
愿奶奶九泉有灵,佑我后代家振业旺,地久天长,世代福禄齐芳!
泣血祭奠!难诉衷肠!
后记

后记:奶奶去世了,在她生命最后近一个月的日子里,她躺在床上吞咽困难、粒米未进,仅靠呡几口水来维持生命,两颊深陷、瘦骨嶙峋,一直等到她最惦记的外孙赶回来见了最后一面,才安详地合上了双眼。大家相互安慰,说奶奶未留什么遗憾,离开对她也是一种解脱。到给奶奶写祭文时,忆起奶奶一生受过的各种苦,忆起奶奶对我们的各种好,忆起奶奶健在时的音容笑貌。情绪梳理中我不禁又一次潸然泪下,几度哽咽难以继续。

奶奶幼年家贫,10岁做童养媳,16岁成亲,37岁丈夫去世时已有两子一女,肚子里还怀着五个月的三叔。一个小脚女人带着四个孩子,孤儿寡母艰难度日。四年后的一场大雨,墙倒屋塌,她被迫带着四个未成年的孩子改嫁到邻村,明知爷爷有严重的哮喘病,干不了重活,但奶奶还是毅然决然地嫁了,后来我们问起,奶奶说,最起码他家有三间房,孩子们好歹能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要不然就得带着孩子去讨饭了,我无所谓,孩子们跟上我就太可怜了。

再嫁后的生活可想而知,里里外外苦活累活,全靠奶奶一个人苦苦支撑,烈日当头,挡不住奶奶拔喂猪菜、田里除草翻地的脚步;刺骨寒风,动摇不了奶奶挑泔水、推碾盘的决心。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大伯因为一场发了一个多月的洪水,始终去不了学校,放弃了学业外出干活补贴家用,奶奶不知爬到山上看了多少次,偷偷哭了多少次。爸爸从七八岁就开始在附近坡上砍柴,放学顾不上回家吃口饭就上山砍锹杠,有一次为了一根珍贵的药材,被一窝马蜂蛰得满头满脸的包,肿得眼睛都睁不开,奶奶抱着儿子失声痛哭。12岁时看到村外有修路的,爸爸就跑去打零工,工头嫌他瘦弱,不要他,爸爸硬是在那儿白干了五天感化了工头。到了年底,一个12岁的孩子带回了两大毛口袋粮食,口袋比他个子都高,奶奶看着又黑又瘦的儿子,又是哭又是笑。然而,苦难并没有因抗争而放过他们,闹饥荒的年景,眼看着一家人几乎快要被饿死,爸爸决定去当兵,当时最单纯的想法就是讨口饭吃。在那个封闭的小村庄,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当兵就是去送命,但奶奶还是咬着牙含着泪同意了,送兵那天,一直等到车辆出了村奶奶含泪回去。

奶奶常说,我喂猪喂了二十年!人们都嫌喂猪又脏又累,我得感谢这些猪,要不是卖小猪仔、卖猪肉,我哪能娶来三房媳妇!记忆里奶奶就是早出晚归,不知疲惫。偶尔见她在家,就是伺弄她的猪,小时候老偷偷抱怨她只看见猪亲,又小气又不亲我们,不像别人家的奶奶对孩子背着抱着,偶尔给买块糖吃。现在想想,刚刚吃饱肚皮,她脑子里那根不能饿死的弦哪敢放松!家里、地里的活都等着她呢!我稍微记事起,就记得奶奶家装粮食的大瓮、小瓮沿着屋里的墙角摆得满满的,都用纸糊了口,偶尔有特殊需要时打开,看见里面满满的都是粮食,挖出一碗,剩下的赶紧又糊上了,那时还不理解,家里那么多粮食,日子还过得抠抠索索的,很是对她不满。小孩子哪知生活的苦!

如果说那时的苦是时代的苦、众人的苦,奶奶至少比别人苦三分!苦难中熬过来的人,内心的强大超过人的想象,生命的坚韧非常人能企及。68岁男人去世,79岁大女儿患癌,也没将奶奶打倒。姑姑得癌症后,奶奶整整伺候了四年,一直到姑姑去世,我们也没见奶奶流过一滴泪,大家说奶奶心硬,奶奶说,我的泪早就流干了,我要是倒下了,我闺女就更没人管了。

记不起从哪一天开始,奶奶忽然就大方了起来,那些年奶奶还住在村里,逢年过节,叔叔伯伯姑姑们回去都大包小包的,带回很多吃的喝的,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家家都像搬家似的,给奶奶往回拉东西,村里人冬天哪里吃得上新鲜蔬菜!奶奶就东家三个葫芦西家一把蒜苔,在村里住的人几乎都能吃到奶奶送的新鲜蔬菜,慢慢的,村里人对奶奶的评价也不一样了,以前奶奶家是村里最可怜的一家,现在人们都说,这老太太光景好过了,现在全村最享福的就是她了。那年爸爸接奶奶到城里住,临走的时候,老太太硬是把家里大瓮小瓮的粮食全给村里人分了!

这几年,奶奶在儿子闺女们家里各家住住,去了谁家也忍不住要扫个地、浇个花,好像不干点什么就不舒服。92岁的老人,耳朵一点都不聋,身体也硬朗的很,我们有空跟她坐下来聊天,她便会给我们讲马举人呀、日本人的故事,思路清晰的很。我们有点不顺心的事跟她说道说道,她几句话就能解宽心,让你觉得这点事真不算个啥。偶尔来个村里人串门,奶奶能挨着个的把村里的人、事问个遍,甚至村口那棵老榆树也不放过。人们都说奶奶是积下福了,我也感觉做她的孙女是幸福的:奶奶在困境中的坚强,面对生活的勇气,铮铮的铁骨,开阔的胸襟,都在潜移默化中给我们影响,一想起奶奶,我就坚信没有趟不过的河,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只有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未来的无限向往。

超过1800人已经关注订阅

文字编辑:王志秀    图文编辑:侯常新

(0)

相关推荐

  • 天上星河转,人间幕帘垂。转眼又到年底,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一到年底 就不由得会想到过年 想到团圆 想到和妈妈在一起的日子 2000年2月4日,是己卯年最后一天--除夕.吃年夜饭,妈妈端起酒杯对我说:"老儿子,咱们干杯!我也跨进了21世纪,这辈子没白 ...

  • 人到晚年,躺在病床上才明白,真正靠得住的不是儿女,而是这三样

    俗话说:"儿女都是传后人"古往今来,人们都秉承养儿为防老的思想,但是随着新时代的开启,越来越多的老人过起了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生活,不禁让我们开始思考,人到老年,到底什么才是靠得住 ...

  • 【阅读悦读丨散文】风铃《后娘》

    [阅读悦读丨书讯]<时光流沙·红颜殇>新鲜出炉! 文/风铃 [作者简介]风铃,网名笑傲浆糊,一介教师,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于报刊及网络媒体.崇尚平实而优雅的文艺与生活.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 ...

  • 李海松 ┃ 家乡年味

    秦皇岛青青草原摄影采风团队 秦皇岛光阴故事图文工作室 特约专稿 2018/2/8  星期四   北戴河  晴  –9℃至–1℃ 撰文:李海松 <家乡年味> 刚进入腊月,家乡的年味就越来越足 ...

  • 民间故事:婴孩在家中失踪,一年后在野外发现婴孩踪影

    很多年前,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落--瓮村.瓮村四面环山,进出村子的路只有一条,鲜有生人进村.有一日,一个年轻的女子来到瓮村,希望村子可以收留她,她已经很多天没吃东西了.女子虽然浑身上下都很脏,但看起来 ...

  • 散文 ‖ 砖墙手窝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散文福地杂志(纸刊)的选稿基地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砖墙手窝 天津 刘会来 那年冬天,姥姥夜半给煤炉加火,不慎踩断灰坑朽木,一下子摔断了 ...

  • 我的家乡圣山麦涨塬的传说!

    在这里,知华州 我的家乡麦涨塬的传说  作者丨卧游斋 我的家乡在陕西省渭南市华县圣山乡南麦行政村的一个叫坪里的自然村,这个坪里的里,我估计是古代社会中最小的行政单位,古代最小的官不是叫"里正 ...

  • 102岁高龄奶奶“骑马”兜风,引来许多网友关注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当你102岁时,你会在做些什么呢? 102岁已经是高龄老人了,在这个年纪,很多老人都已经没有精力去折腾,只愿意待在家里细数还有多少日子可过.然而在江西吉安龙源口镇老仙村,有一名1 ...

  • 微型小说:两个蛋糕

    作者:山佳 王奶奶80多岁,穿着朴素,说话慢声细语,她是个和蔼可亲的老人,街坊邻居无不敬佩.王奶奶有一个特点,她对粮食独有情钟,若是看到儿孙们浪费粮食,她马上就会急. 王奶奶共生育五个孩子,如今都成家 ...

  • 高考的日子,我还要收麦哩!

    文/吉建军 临近高考,二怪就熬煎上了.他先给在南方打工的父亲林娃打了个电话:"爸,撵收麦能回来吧?"父亲嗫嗫嚅嚅了半天,吐不出个囫囵话儿.二怪叹一口气挂了电话,拿上课本坐到院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