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教材观及其当代意义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在20世纪20年代的乡村教育实践中,他基于对当时中国教育现状的审视与弊病的检讨,提出自己关于书籍教材的系列看法,这些看法与主张,在当时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于今天我国教材建设特别是校本教材建设亦具启迪意义。

01

目标:“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

1921年8月,陶行知在金陵大学暑期学校发表题为《活的教育》的演讲,该演讲把教育分为三类:“死的教育”、“不死不活的教育”与“活的教育”。他反对“死的教育”与“不死不活的教育”,主张实施“活的教育”。

那么,什么是“活的教育”呢?在陶行知看来,“活的教育,正像鱼到水里鸟到树林一样”,或者如同“花草到了春天受了春光、太阳光的同化和雨露的滋养,于是生长日速。”

“活的教育”需要:活的儿童,承认儿童是活的;活的材料,如活的书籍;活的方法,如设计教学法。

在陶行知看来,书籍有死的书籍,也有活的书籍。如何区分书籍的“死”与“活”呢?他说,“书籍所记载的,无非是人的思想和经验,那个人的思想、经验要是很高尚的,与人生很有关系的,那就可算是活的书籍。若是那著书的人思想、经验都没有什么价值,与人生没有关系,那就是死的书籍”。即是否与经验相关,能否指导人生,是判断书籍价值大小的根本标准。

“活的教育”需要“活的书籍”,学校教育要给儿童“活的书籍”。首先,“所教授的书籍,要有系统的,前后都能连贯得起来,不是杂乱无章的”。

同时,还要适合儿童,不能闭着眼睛教死书。“要把书籍像传财产一样,要把所教授的东西,都能使他领会得到,能连贯得起来,使小孩子的脑筋有个系统,不致混乱,这种教育才配是活的。”他批评传统教育,指出“从前有许多讲教育的,没有系统。所以使一般学生听了,只是囫囵吞枣,一点不能受益”。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书籍呢?1934年11月,陶行知在《读书生活》第1卷第1期发表《读书与用书》一文,指出:“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一样,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

陶行知反对迷信书本,反对呆读死记,主张对书持批判态度,他引用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并举例分析,指出对书应持批判的态度,不可全盘接受,不可生吞活剥。他说:“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便显了出来,真的便用得出去,假的便用不出去。”这一论述与今天我们所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谋而合。他劝解“书呆子”、“蛀书虫”,要他们动动手,吃一帖“手化脑”,为此,他还编了一首打油诗:“用书如用刀,不快就要磨。呆磨不切菜,怎能见婆婆”。该打油诗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知识与运用的关系,更强调知识运用,通过运用促进知识理解,指导美好人生。

02

问題:对传统教科书的批判

陶行知比较了光绪年间出版的教科书与当时流行的教科书后感触颇深,1931年10月发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指出:“三十年前中国的教科书是以文字做中心,到现在中国的教科书还是以文字做中心。”“现在和从前一样,教科书是认字的书,读文的书罢了。”他说:“把通行的小学常识与初中自然教科书拿来审查一番,您立刻发现它们只是科学的识字书,只是科学的论文书。这些书使您觉得读到胡子白也不能叫您得着丝毫驾驭自然的力量。这些教科书不教您在利用自然上认识自然。它不教您试验,不教您创造,它们只能把您造成一个自然科学的书呆子。”

相反,一些好的书籍如《红楼梦》《水浒传》《罗宾逊漂流记》等类小说,“读了第一节便想读第二节,甚至于从早晨读到夜晚,从夜晚读到天亮,要把它一口气读完了才觉得痛快。中国的教科书是以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没有这种力量。”

以文字做中心的教科书仅仅便于先生讲解,学生静听,使人坐而言,不使人起而行。他比喻道:“教育好比是菜蔬,文字好比是纤维,生活好比是各种维他命。以文字为中心而忽略生活的教科书,好比是有纤维而无维他命之菜蔬,吃了叫人不能滋养体力。”

03

对策:以生活教育为指导编教科书

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指出,“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为此,陶行知把生活分为:健康生活、劳动生活、科学生活、艺术生活、改造社会生等几大类,每一类下又分为数种生活,如劳动类生活又下分为种菜、种麦、种树、养蚕、养鸡、养鱼、养鸟、纺纱、织布、扫地等,共对应七十种生活,相关教科书达三千种以上。他主张“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做什么事用什么书”,书必须为生活服务,促进生活的完善。

陶行知探讨了教学做指导的教科书编写的判断标准,他提出三条准则: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

陶行知还提出生活用书的体裁,提出十四条具体的建议,简要明确,切中要害。陶行知特别关注教科书的生活化表达方式,他十分欣赏《红楼梦》中刘姥姥赴贾母宴会在席上低着头引得大家哈哈大笑的几句话:“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而当时的许多儿童教科书却充斥着“大狗叫,小狗跳”这样的无意义的文字,缺乏生活气息,难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不是活的教科书。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在《活的教育》一文中,陶行知对教师不读书的状况进行了批评,指出,“现在还有许多教员先生们,他对书籍还不十分注意。当他初当教员的时候,也还肯买一两本书看看,到了后来,他不但不买,连从前所有的几本书,都借给人去了。这样教员,教育界中也不知有多少。他既不能多买书看,对于一切新知识,他自然是不知道的。他既不能有新的知识,那一定没有新的教材能供给学生,只是年年爬起来卖旧货!这种教育中的败类,真不知害了多少青年。我们现要希望教育成活的,当教员的就要多看书——多看些活的书,好去供给学生的需要,养成新而且活的学生。”

优秀书籍、作品是人类智慧、创造、探索的结晶,是人类经验的总结,这些书籍、作品与自然、社会、人生问题息息相关,是对自然、社会、生活的扣问与追求。在信息爆炸、知识激增的当代社会,各种书籍杂存,良莠不齐,如何从人类知识经验宝库中选择适合儿童的材料、读物,以何种方式加以组织、重组和呈现,是教育学特别是课程论、教学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陶行知提出的基于时代生活、立足儿童经验、以生活为中心的教材观,反对教科书以文字为中心,反对读书而不用书,倡导教师要读书,“多看些活的书”。这些主张和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小学教材建设与编制,对于教材的教与学,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无启发意义。

来源:

《当代教育评论(第9辑)》

2019年12月

(有删改)

(0)

相关推荐

  • 每日荐书20210725

    每天推荐一本属于今天的书 <中国教育改造>:教育家陶行知在他所进行对中国教育改革试验--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创办一周年之际自编的一本文集,1928年初版.本书提出了教育改造的迫切性和现实性 ...

  • 论斤出售,是纸质书籍的陌路

    May 26.2021 ▽ ▽ 随着电子图书的兴起,纸质书籍就像旧时的书信那样随邮筒走进了颓废.很少再见到以售书为主的小店铺,开在人声鼎沸的街巷里,只剩下一些以售卖情怀为主的小店,飘散着咖啡奶茶的香气 ...

  • 要建设“活的学校,活的教科书”---读陶行知有感(之二)

    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家事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教了 ...

  • 读书走起!未来可期

    写在前面:一篇旧文,抒校书事,笔陋才疏,未尽其良. 在我的心中,一直珍存着这样的一个想望:想望着我所生活的校园,是一处美丽的桃花源. 那将是一番怎样的,让人沉醉的景象呢?-- 清晨,一丝丝微风,柔柔地 ...

  • 曾经的牢骚(二)

                    领导龙颜大怒,好怕怕 不久前应学校要求在学校的网站上上传了一篇文章,不想引发了严重的后果:我们学校的网站被强行关闭了.后来尽管学校领导通过层层关系得以将网站重新开通,但 ...

  • 读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内容感受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

  • 鄢一龙:“公天下”之治 --中国传统善治观及其当代意义  4 德主刑辅礼法合治

    ​五.德主刑辅,礼法合治 "公天下"之治的第四条准则是"德主刑辅,礼法合治".治理本末次序是导之以德.约之以礼.齐之以政.裁之以法.德礼为治本,而政法为治道之末 ...

  • 《王阳明心学及其当代意义》观后总结自用

    孟子: 人生总是有所求,求有两种: 1.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2.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民族形成的民风: 各施其能,各谋其利 ...

  • 古典文学研究的当代意义

    方笑一:古典文学研究的当代意义 --兼谈"非审美化的形式研究" 本文原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 年第5期 ---- 有关科学技术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的研讨会很少,如 ...

  • 童中焘 | 潘天寿“拉开距离”的当代意义

    潘天寿 烟雨蛙声图 潘先生的人格.艺术和思想,很多方面值得我们纪念.但我认为,潘先生的"拉开距离",是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问题. 这个时代的世界,趋于世界化,即所谓地球村,是 ...

  • 《文子》的养生之道和尊生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一.养生的最高境界--和 养生之道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和"的状态.养生得和是在与外物交接中保持内心平和,静默恬淡,做到物欲与情欲不患于心,神.形.气.物兼养而不伤的自身和谐的理想境界 ...

  • 刘毓庆|《论语》的读法及当代意义

    摘 要 不得不说,有人把<论语>越"解读"越繁复了.那么,<论语>应该怎么读?刘毓庆教授认为,要读懂<论语>,必须重新理解孔子:没有孔子,就没有 ...

  • 王阳明思想的当代意义(上·下)

    王阳明思想的当代意义(上) 王阳明思想的当代意义(下)

  • 复旦哲学王子王德峰:王阳明思想的当代意义(下)

    复旦哲学王子王德峰:王阳明思想的当代意义(下)

  • 复旦哲学王子王德峰:王阳明思想的当代意义(上)

    复旦哲学王子王德峰:王阳明思想的当代意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