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历史、思维与产品
这周出差了几天,主要是去看行业里另外一个厂家的产品,虽然他们的产品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总体上还是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地方。这让我想起了自己负责的产品发展历程,趁着记忆还鲜活,随手记录几点。
1
历史上,大清帝国面对欧美国家的态度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乾隆皇帝面对英国使臣的傲慢就不说了,在咸丰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之前,两广总督叶名琛可谓名声较佳,他不仅办事干练,而且学识很深。当时,他对内很快镇压了凌十八为首的起义军,又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下将红兵大起义的军队赶出了广东,难办事、学问好,这使得他在官场甚有好评。
叶名琛对传统学术很擅长,但对外部世界并不知晓。他在英国提出各种修约之时给出的解决办法主要有二点:一是以军务繁忙为由,拒绝与西方外交官相见,多见面多麻烦,少见面少麻烦;二是对西方使节的各种外交文书,都以最快速度答复,而且每次都用温和的语言,对西方的各种要求一律拒绝,早一点结束这种纠缠。
叶名琛的各种做法,可以说是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我们现在不清楚叶名琛在当时做各种决策时的心理活动特征。但毫无疑问,他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有一种「迷之自信」,以为靠之前平息内乱的方法同样可以解决外部争端,殊不知当时面临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完全不同,他想用对付内部起义军的方式对待外部侵略者的诉求,无疑是一种战略上的错误。
2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共同工作的人们会发展出亚文化,群体采用一组共同的标准思维类型(通常表现为专门的词汇和短语),从而可以简化内部交流过程。但矛盾的是,这些内部交流的思维类型越有效,用来与外界交流也就越困难。
比如,经常有人表现出「民族优越感」,就是认为自己的文化「优于」那些自己不了解的文化。久而久之,完全掌握了内部系统的人在其中如鱼得水,面对拥有「更好」系统的外部,我们的表现就如咸丰和叶名琛,自觉过滤了很多重要的信息。
3
说回我们的产品,这款产品在决定要做的时候,其采用的技术还是有一点难度的。但当时我们犯了一个错误,在没有评估到位的情况下,以为自己能独辟蹊径做一个独一无二的技术开发,结果就是团队折腾大半年发现技术方案根本行不通,而当时负责技术方案的人也承认路线选择不对,可惜时间窗口已经被浪费掉了。
很多事情只能再次重头来,按说这个时候理应重新梳理目标,找准产品定位。可惜正如第二点所说,很多人被局限在已有的思维框架中,以为我们看到的就是全部,认为其他厂家也很难攻克现有的技术,所以大家包括领导并没有仔细去复盘第一次的失败,而是继续在沉没成本中纠缠。但是目标一旦定错,路径有可能全是错的。直到我们再次被事实击溃,再次重新起航……
所以一款产品从一开始要做成什么样,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了要清楚地了解市场行情,不能以偏概全,而且要保持空杯心态、不固执己见,时刻警醒自己是否局限在固有的思维框架中。
一旦我们深入去思考,没有一件事情是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