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依赖

今天工作中的几个思索,简单记录一下。

我们每天做的很多日常工作都是习惯性的,有很多甚至不需要太多思考。很多人习惯做容易的任务,因为这不占用认知资源,不需要深度思考。但如果任务难度加大,或者事情变得复杂,再按原来的做法无法适应了。即使这样,但改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坏习惯很难被打破,而新习惯又不容易养成。这或许就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路径依赖”。

我听过一件事,说是一个企事业单位,还在用着XP的系统,原因主要是企业之前开发的软件只能在XP上运行,如果换成新版本的,既要重新更新系统还需要重新开发软件;另外一个原因是领导用惯了XP,这批人因为惯性而拒绝尝新。

之前还看过一个报道,是经济学家吴敬琏说的一件事。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非常多的问题,有些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虽然为短期增长带来好处,也很容易形成对过渡性经济体制的“路径依赖”,为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积累困难。

吴敬琏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惯性会让制度朝着既定方向往前走,因为原有的路比另辟蹊径要来得方便一些。第二,既得利益集团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进一步的改革。

类似的情况,在我们日常系统和产品设计、问题解决中经常存在。

比如,我们之前有一个产品是放在车载上用的,需要吸取外界的空气进行分析,但因为从车外到车内这个吸气管路太长导致分析效果不佳。这样一个问题你也许会说,那就改进呗,但实际执行起来麻烦重重。如果改产品,就需要有新的设计,而且是一个非标准化产品,涉及结构、程序、硬件Bom等等改动,跨部门的人员配置及后续验证,还涉及合作方的设计方案改进,种种原因导致改善的行动迟迟没有启动。

今天还有一个案例,公司的一个合作伙伴之前和我们合作模式是由他们自己负责产品的安装调试,最近一款新产品市场部按照之前的“惯例”仍然是交给他们自己装调,但因为产品复杂度变高导致现场有一定问题。市场遵循着不派人到现场的原则,因为没有这部分费用预算。但是问题导致的验收延期、客户不满这些隐形成本,被“认知依赖”覆盖了。

同样是这个现场,产品因运输导致了一定损伤,这时候再讨论是不是找运输公司索赔就不是一件必要的事情。我们的认知需要站在客户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的解决和后续避免措施更重要些。

不管是制度设计还是产品设计,或者问题解决。我们不能在“认知”上偷懒,不要有路径依赖。

首先,在前期设计或沟通讨论制定决策时,要慎之又慎,不仅要考虑将要采取的措施的直接后果,还要研究它的长远影响。不要因为取得某些短期效果而导致下一步的障碍。

其次,随时反思是否选取了不正确的路径,或者是否偏离了目标。如果发现路径偏离,要尽快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把它拉回到正确轨道上来,以免出现积重难返的情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