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儒医、道医、巫医小识金栋按:(1)...

中医、儒医、道医、巫医小识

金栋按:(1)中医,即中国传统医学之简称,目前称为中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说:“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中医学包括基础理论、临床诊治、预防养生三大部分,这三部分构成了中医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汉代,中医学谓之“方技”之学,即医学医疗技术。《汉志·方技略》说: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晻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

中医学是什么?乃“生生之具”——治病愈疾、使生命生存延续之医疗工具与技术、方法;属古代科学技术之一,既非玄学,亦非巫术。汉代学者则不认为中医是玄学、巫术,读读《汉志》便可知方技与道(玄)、易(巫术)本不是一家!以现代而言中医学,既非现代意义上之科学,亦非伪科学!

医(醫),《说文·酉部》:“治病工也。”工,《说文·工部》:“巧饰也”巧,《说文·工部》:“技也。”匠,《说文》:“木工也。”

医,工匠之巧饰、技巧,乃一门治病愈疾之手艺、技术。医者,治病愈疾、使生命生存延续的能工巧匠之人。

(2)儒医,宋代以后对中国传统医学之称谓。《辞海》说:“旧指儒生而行医者。《宋会要辑稿》:'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此可备一说。而鄙人则认为,中医最高或核心理论体系源于儒家之思想者,谓之“儒医”。

“儒医”是对古代中医的最高评价。他们不仅以丰富的学术著作立起了医学理论的一座又一座丰碑,而且以丰富的儒学修养构建了渊博的中医药文化传统。可以说没有儒医的参与,就没有中医药文化。儒医当读哪些书?

据《宋会要辑稿·崇儒》,宋代医学设三科,即方脉科、针科、疡科,各习七书。其中《黄帝素问》《难经》《巢氏病源》《补注本草》《千金方》这五书是三科必习者,而内方脉科加习《脉经》《伤寒论》,针科加习《甲乙经》《龙本论》,疡科加习《甲乙经》《千金翼方》。

(3)道医,《辞源》《辞海》《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医大辞典》等大型权威性工具书未见载录。愚见,以医学而言,道医乃“道教医学”简称;以医者而言,为“道士医”简称,即道士在修道时兼修医术,以愈己疗疾解除近患而已!因“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故有“道医”之称。

盖建民《道教医学》说:“道教医学是一种宗教医学,作为宗教与科学互动的产物,它是道教徒围绕其宗教信仰、教义和目的,为了解决其生与死这类宗教基本问题,在与传统医学相互交融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医学体系,也是一门带有鲜明道教色彩的中华传统医学流派。”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说:“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汲取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修外养过程中,积累的医药学知识和技术。它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以及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与中国的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医学和药物学的精华,为中国医药学的组成部分。”

(4)巫医,《辞海》说:“巫医,古代用巫术为人治病的人……即用符咒、驱神、祈祷等方法,结合药物、手术为人治病。是一种原始的治病方法。起源甚早,世界各地几乎都曾流行。到春秋战国时期,巫和医逐渐分开。”

巫觋通天达地,乃聪颖饱学之士,具有交通鬼神、沟通天人之功,神职也。而古代圣王或是众巫之长,巫有通晓医术者,乃巫之余技而已!见《山海经》《说文》。故有医源于古代圣王(太昊伏羲氏、神农炎帝氏、轩辕黄帝氏)、源于巫之说。

(5)儒医乃中医之正宗

中医最高或核心理论体系源于儒家之思想者,谓之“儒医”。什么理论体系是中医之最高或核心呢?“就中医论中医——本质上是就《内经》论中医,只能说明阴阳五行是中医的核心理论。稍微修整一下也只能说阴阳五行统帅下的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学说是核心。”(赵洪钧《内经时代》)即“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学说”是中医之核心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说是推演中医“以五脏为中心”核心理论体系之工具。而五脏附会五行推演人体之生理与病理等,且以五行为纽带构架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整体观,源于汉代儒家思想。而五脏配五行则源于儒家祭礼。

人体五脏配五行,其序和配法是肝、心、脾、肺、肾之五脏配木、火、土、金、水之五行,是目前成熟定型说法,一直指导中医临床说理。为何这样相配?据赵洪钧《内经时代》对儒经《尚书》《礼记》等考证,五脏附会五行说,乃源于儒家祭礼。用五行说目的是“使祭脏规范化、理论化”,并说“这种学说竟然由祭脏五行化的儒家学说中来”,虽感意外却很有见地。

在汉代,由于《尚书》有今、古文经之分,故五脏附会五行说亦有两套配法。一是古文经之学,按儒家牲畜祭脏解剖位置而来;二是今文经之学,附会五行之体性而来,《内经》属之。

(0)

相关推荐

  •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起源吗?

    金栋按:<黄帝内经>不是中医的起源! 据医学史料,中医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中医起源于圣人(伏羲.神农.黄帝).起源于巫(毉,从巫).起源于医学本能与医学实践等多种说法,似乎各有其理. 何谓 ...

  • 道医/儒医

    [序]夫医教者,源自伏羲,流于神农,注于黄帝,行于万世,合于无穷,本乎大道,法乎自然之理.孔安国序<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 ...

  • 闲聊中医史:道医、儒医、汇通医

    如若以时间为轴,纵观中医史,其发展至今可有三个历史阶段:道医时代.儒医时代.汇通医时代.闲文简要总结各时期代表人物.代表著作等.时间精力及认知所限,难免不妥之处,谨供参考. 一.道医时代(秦汉隋唐) ...

  • 中医从何而来

    从历史观,巫医是存在的,但没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内容,也没有成为中医学的起源.有没有鬼神,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另外的几重天地?这些问题太复杂.太深奥了,超出了人类理性之知的能力,也许在原始本能之中, ...

  • 天有五行小识金栋按:所谓天有五行(天文历...

    天有五行小识 金栋按:所谓天有五行(天文历法),亦名天道五行,指天体宇宙(日月地球)自然运行变化之规律,是由五行木.火.土.金.水表述. 天有五行,实则天文历法(据天文.制历法,行五时)--少数民族彝 ...

  • 河图洛书之本始小识金栋按:据当代学者考证...

    河图洛书之本始小识 金栋按:据当代学者考证,自先秦至宋代,在中原大地上失传的黑白点河图洛书两幅图,被彝族历法(十月太阳历)保留且经地下出土证实,并证实了阴阳五行说,源于史前天文历法,用河图洛书表达.见 ...

  • 三阴三阳小识金栋按:“三阴三阳”,即太阴...

    三阴三阳小识 金栋按:"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谓之三阴(阴主退),少阳.阳明.太阳谓之三阳(阳主进).<内经>中其义有二:⑴指六经.如<素问·阴阳离合论& ...

  • 道医带你识本草: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支艾

    农历五月五日,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现代人熟知的习俗是赛龙舟.吃粽子,古时为什么要赠艾草? 这就要从一个古老的传说讲起...... 相传祖天师张道陵曾扯了一把艾草化作猛虎,又摘下一片菖蒲叶化作宝剑,身 ...

  • 中医、道医、易医有何不同?

    中医 中医 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 ...

  • 西医、中医、道医

    言行如一,从对自己诚实开始. 这是源寶每天原创更文第一年第80篇. 西医.中医.道医的研究对象和治病的方式手段不同. 西医的研究对象号称是人,其实跟人之外的动物没啥区别,都是物质体,包括人体的各种物质 ...

  • 今日寒露。几条道医养生小知识,包你秋冬都健康!

    今天是寒露,10月8日,农历九月初十.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这句谚语提醒大家: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 秋冬季交替时节, ...

  • 越婢汤方义考识金栋按:越婢汤出自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

    河间金栋 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 已关注 金栋按:越婢汤出自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王焘<外台秘要·卷十六·肉极热方四首>一名"起脾汤&qu ...

  • 越婢汤方义考识金栋按:越婢汤出自医圣张仲...

    越婢汤方义考识 金栋按:越婢汤出自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王焘<外台秘要·卷十六·肉极热方四首>一名"起脾汤",宋本<伤寒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