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恒久远,两颗永流传

1939年,当戴比尔斯(De Beers)提出“A Diamond is Forever”这句宣传语的时候,估计没有想到在中国会被翻译成两个短句。那位大学老师天才般地提炼了第一个单词“A”,让钻石的概念变成了“独一无二”。

1993年,在奥美这个“承包商”的操作下,“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逐渐变得家喻户晓。

2008年起,戴比尔斯官方已经不再用这句话了,然而中国还在用,以至于今天这句话成了不少人在社交平台上诟病的对象。各种言论窜得很猛,什么“只是碳”、“骗局”、“手段”、“不稀有”、“不值钱”之类。对于这种现象……我不想多说什么,就想泡杯茶看看。毕竟如果只关注原材料成本的话,任何商品的宣传都可能成为某种带着“骗局”性质的“营销手段”。想想人类也只不过是一堆蛋白质……嘘……喝茶喝茶。

咱还是聊点儿严肃的吧。

即使是曾经的“老大”戴比尔斯也必须承认,钻石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所以,在“培育钻石元年”(2018),Lightbox(戴比尔斯旗下培育钻石品牌)横空出世。

不同的人怀着不同的心态和目的,对培育钻石有不同的看法。由于知识宣传总是太碎片化,培育钻石自进入公众视野之后就一直遭受着“不公平待遇”。其实很多人不理解“培育钻石是个神马玩意儿”,甚至认为ta就是“合成钻石”、“莫桑钻”,甚至“还包括锆石”。讨论培育钻石的时候,引发的情绪往往是激动、反抗,甚至敌意,而不是平静、客观地理解产品的本质。

国际上有一段话解释得很好:

首先,“合成钻”、“人造钻”(Synthetic Diamond)这个词已经不用了,“实验室培育钻”(Lab-Grown Diamond)才是正确的称呼。

其次,培育钻石不是天然钻石的非法替代品,所以ta不是假钻石。

然后,培育钻石和天然钻石唯一的区别在于形成条件:天然钻石形成于几十亿年前高温高压的地幔层,培育钻石形成于现代科技搭建的实验室/工厂。

技术分类

HPHT(高压高温法)和CVD(化学气相沉积法),是培育钻石的两种生产技术。

HPHT技术早已成熟,在上世纪50年代就广泛使用于工业领域,不是用于珠宝的“宝石级”(当然现在HPHT可以制造宝石级钻石了)。中国是主要的HPHT钻石供应国,全球占比85%左右(2019年数据)。

CVD说白了就是“用微波分离出甲烷等含碳气体里的碳原子,堆积成一颗钻石”的技术。这种技术在上世纪50年代也已经有了,只不过一直很不成熟,直到最近十几年才有了质的突破。2003年GIA曾经检测了第一颗“接近宝石级”的CVD钻石,生产商是美国Apollo Diamond,不过那时的CVD钻石脏得没法看。2007年,号称第一颗无色宝石级CVD钻石诞生,重0.62ct、E色、VVS1净度。

第一个研发和投放CVD技术设备的是美国ASTeX。2012年这家公司被日本SEKI Diamonds收购。时至今日SEKI依然是全世界最著名的CVD技术公司之一。与之齐名的还有德国iPlas、美国Microwave Enterprises、法国Plassys研发机构、美国Carat Systems和俄罗斯的Optosystems。

最近几年,中国和印度也开发了自己的CVD设备。两年前一台最小的CVD设备价格在30万美元左右,现在印度的机器却是已经从15万美元起步了。

谁在上游?

HPHT钻石的上游主心骨肯定是中国工厂了。据外媒的宣传,直至前几年,中国公司一直以生产中低品质的钻石粉末和小颗粒钻石为主(0.2ct以下)。但最近一段时间发生了变化:中国公司大力推进了设备的现代化,已经有能力采用HPHT技术生产宝石级钻石,毛坯石重量可以轻松超过4ct。据我的了解,现在中国公司的HPHT技术已经可圈可点,比外媒“传说”的好很多。

2019年,中国向全世界输送了大约500万克拉HPHT培育钻石的毛坯石,成品钻切磨重量比大约控制在35%-38%之间。意思是,把1ct的毛坯石切磨之后,成品钻重量为0.35-0.38ct左右。中南(河南南阳)、黄河旋风(河南许昌)、华晶(河南郑州)这三个巨头的产量大约占到了3/4左右。

除此之外,俄罗斯、乌克兰等国也有少量的HPHT钻石厂。他们没有怎么涉足小颗粒钻石,而是以生产大颗粒、高色、高净度的为主。俄罗斯的New Diamond Technology在2018年生产了55.94ct的毛坯钻,并从中切得了20.22ct的Fancy Vivid Orange橘钻。

相比之下,CVD钻石的生产规模要小很多。戴比尔斯(De Beers)投资9000万美元的Element 6工厂算是业内比较知名的企业,年产量约50万克拉。

从技术的层面讲,美国Apollo Diamonds(就是后来的SCIO)算是CVD的先驱之一。Diamond Foundry凭借迪卡普里奥的投资而名声大噪,在2015年开发了自己的技术,并以20万克拉的年产量跻身第一梯队。前一段时间跟六家公司打官司的WD Diamonds凭借卡内基研究所的技术在2012年开始量产CVD钻石,并在2018年成功产出了9.04ct的I色成品钻。还有印度Mehta家族控制的新加波IIa Technologies,也是业内比较知名的企业。同时崛起的还有俄罗斯 Wonder Technologies,生产的大都为D-F色级的钻石产品。

2010年前后,印度ALTR、中国的晶钻科技(宁波)、超然金刚石(杭州)、征世(上海)等公司逐渐崛起,在CVD世界中抢得了不小的份额。

CVD的成品钻切磨重量比要小一些,大概在25%-27%之间。

2019年,全球CVD毛坯钻总产量超过了250万克拉,这是一份统计表:

关于知识产权

HPHT钻石生产中几乎不涉及这方面的争议,毕竟很多专利权在80年代就已经过期了。

但是对于CVD而言,国际上在知识产权方面依旧有不少的争议。几个月前发生的WD联合卡内基学院控告六家公司侵犯专利权的案件,算是给业内公司都敲了一下警钟。我隐约觉得,这或许会成为未来CVD上游格局的一个重要形成因素。

“两颗永流传”

如果说,十年前钻石行业有不少人认为培育钻石是“搅局者”,那么今天这种情况已经好了很多。毕竟至少业内的人都明白:1)培育钻石不是假钻石;2)两类钻石的消费者只是“局部重合”;3)现在的钻石行业最需要扩大市场范围。

所以,只要做好零售端的教育工作,让消费者明白两类钻石是并存的,并且控制好中游,别混着销售牟利,那么培育钻石的未来还是很光明的。Paul Zimnisky预计2035年全球培育钻石市场可以达到150亿美元的规模(当然价格会继续下降)。这个量级能否实现我并不清楚,但目前培育钻这么小的市场份额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培育钻石代表的是科技的力量。科技不但能加强生产加工能力,更能吸引新一代消费者的关注。之前我们说过,所有的一切都将归于下游,所以下游的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讲,能左右上游和中游的作为。要不然,为啥印度那边冒出了那么多培育钻石经销商?

也许培育钻石的上游会出现一定规模的并购重组,形成一个新的重量级团体,但几乎不可能出现几十年前的“戴比尔斯现象”,最多像现在的天然钻石行业一样“巨头并存”。或许并存的时间更短,分分合合的速度更快。

2019年的培育钻石(毛坯石)总产量大概在750万克拉左右,今年的增幅很可能超过50%,并且在未来几年都保持这样的增长。如此一来,培育钻石将高速开辟自己的新战场,与天然钻石并驾齐驱。

所以,不用再念叨那句老话了,未来的局势是“两颗永流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