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良 | 徒步谢圣岭
徒步谢圣岭
孙伟良
很多次想去谢圣岭古道走走,总是机缘不巧未能成行。端午节那天,盛兄盛情相邀,几个好朋友呼了一遍,于是在粽子飘香的日子里终于走上了久久向往的古道。
谢圣岭在银湖街道千家村,我们碰头的地点则在村外,一个唤作小河湾的农庄。农庄古朴有味道,但河是没有的,一条山涧潺潺而下,在接近平地的位置汇成了一碧绿汪汪的池塘。青山绿水,细鱼潜底,鸭子凫游,一角亭子踞于池水之上,这似乎就是小河湾的意境。
吃饭还早,陈兄说到外面走走,我们都赞同。于是手机搜索,发现几百米外有一个水库,一行人走出农庄,拐向山里去了。水库不大,比起龙门的裘家坞水库,显然是小字辈了。水泛着绿韵,有些浑浊,这可能和梅雨季有关,前两天下过大雨,它接受了满山的泥水,肯定得花些时日才能清澈起来。水库边,有几个钓者正在闲钓,一位60多岁的大叔,骑一辆电瓶车,戴一顶草帽,也急急地赶来。这山里的水库估计没有多少鱼儿,但是坐在无边芳草之间,钓鱼或许只是一种姿态一种享受而已。
从水库大坝走过去,转弯角有一座房子,原以为是水库用房。走近一看,上面挂一块大匾,赫然写着“谢圣岭驿站”五个大字,原来这就是谢圣岭古道的入口,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驿站是新建的,白墙黑瓦,飞檐斗角,两个圆形的门洞,八根红色的柱子,方寸之间映出青山绿水,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是一幅幅极美的山水画卷。
道路隐在竹林之中,满山的竹子摇曳,摇出一条石块砌成的山路一直向前延伸,这就是谢圣岭古道。古道用山间的小石块铺叠而成,路不宽,两米左右,黄梅季节,路湿滑难走。我们穿着皮鞋球鞋,走起来很有些困难,过去人们穿的是草鞋,踩在这样的石子路上反而是合适的。这样的一条狭窄石路,据说是浙西南地区和京杭运河物资交换的重要商道。遥想当年,一群群商人、农人行走在这古道之上,背包的,挑担的,一个个身影都在这里留下汗水,留下欢声笑语,也留下追求美好生活的畅想。
竹子显然是古道边最为丰富的资源,远处近处,见到的都是翠竹亭亭。我们在古道上行走,其实也是在竹林中穿行,那竹子的绿是极丰富的,当年的竹子是嫩绿的,两三年的竹子是墨绿的,多年显老的竹子则是绿中泛黄甚至带些褐色……满山的绿色流淌而来,周身顿觉绿意盈盈起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心中忽然冒出这样一句来,行走在古道中,确有长天一啸的豪想。
谢圣岭很早以前叫幽岭,这实在是一种再贴切不过的叫法。那现在为什么叫谢圣岭呢?一路上走了许久,芳草茵茵,甘草吐穗,六月雪开着白花,缕缕清香沁入心脾,但我们找不到些许文字解心中之惑,这委实有些可惜。只好求助度娘,网上也少得可怜,其中一则介绍倒有些意思,摘录如下:
南宋时期,银湖街道千家村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王姓长者去世,风水先生为其择得一处风水宝地——虎尾坞。因当时山路狭窄崎岖,棺椁无法运行,需绕道洪庄可至,而洪庄一富贾听闻此事也想占据此宝地为己有。为不让此富贾捷足先登,当时王姓长者子孙有在朝为官者,即派骑兵至千家村,先是用马踏出一条运送棺椁之路,使得长辈及时安葬,后又进行了修路。相传是皇上下圣旨派兵修筑此道,后故将幽岭改为谢圣岭,古道因此得名。
盛兄一路嘀咕,说这岭小时候常走,走太多了,现在都不想来。我觉得,他这是违心的话。儿时刻在脑子里的记忆,怎么能够随意抹去呢?这些年,他一直在外面打拼,身为琐事牵绊,那些童年有过的快乐只会在梦里才会出现。或者,即使出现,内心可能也有抗拒,毕竟离现实过于遥远。但心中有梦总是好事,迷茫的时候,倦怠的时候,甚至成功的时候,我们都需要留点时间回望过去纯真的自己。
这样走着看着聊着,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岭岗之上。岗在两山之间,翠竹掩映中有两座房子,一为凉亭,架在古道之上,一为排屋,立在侧边。凉亭上方,有匾一额,上书“谢圣岭古道”,左右两侧是一副对联“道为陈迹证日月,岭作通途接古今”,均为孙勤明题写。孙勤明何许人也?他是千家村乡贤,省政协代表。2019年,千家村村两委班子与孙勤明以及企业家代表,出谋划策,争取上级支持,终于对古道进行了修缮,这是功德无量的大事啊!
站立在凉亭里,前后纵观,只见绿波微动,亮光闪烁,浩浩莽莽!长长的石子古道宛若一条昂首的玉龙,翘起周身晶莹剔透的鳞甲跃跃欲试,随时准备腾空而起,直冲霄汉!
徒步谢圣岭,在古今之间穿越,内心便无端地空旷起来。
2021年6月15日
撰文|孙伟良
编辑|盛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