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为什么宋代专卖和商税远大于明朝?
宋朝、明朝,最后的两个汉家王朝,常被后世用来对比。近几年网上流行这样一种言论:宋代商业发达,繁荣程度远高于明朝,而直接的证据便是两宋的工商税是明朝的几十倍。
事实真是这样吗?NO!那只不过是一群“不读史书、不了解历代财政制度”的小白青年得出的轻率结论。今天,笔者就为大家对比分析两个朝代的工商税,探索两个朝代工商税收巨大差距的原因。
数据上,看上去差距甚大
说明一下,工商税的定义:官府专卖收入和商税的总和。考虑到数据的获取情况,笔者选取宋、明两朝立国70年左右的工商税,作为比较对象,最终选择宋真宗天禧年间和明宣宗宣德年间的专卖和商税作为对比。
可以看到,宋代天禧年间的专卖和商税总额为2144万贯,而明朝宣德年间的总和为202万贯,相差10倍。看上去差距确实很大,无论是盐、酒、茶的专卖,还是商税,两个朝代都存在巨大的差距。那么,造成这种天差地别的原因是什么呢?接下来逐一分析。
1、酒税
酒税是差异最大的税种,宋代很早就超过1000万贯,是官府的支柱税源;而明朝的酒税规模极小,属于杂税,5万贯都是估算的,两者差了200倍。
酒业政策。宋代执行专卖政策,酒业收入牢牢掌握在官府手中;而明朝征收酒税,后世史学家认为明朝的酒税执行商税的税率。
差异分析:笔者在文章《香醇一滴酒,官府眼中金!盘点历代王朝的酒税》详细论述过历代的酒政,这里不再赘述。对比宋、明两代的酒税差异,可以看到:
1)宋代的酒价远高于明朝。宋代酒价20文/斤,而明朝只有5文/斤,前者是后者的4倍。这还只是两者前期的酒价,差异还不明显。到了中后期,宋代的酒价超过100文/斤,是明朝的10倍。注:宋、明两朝“斤”的差异较小,不作讨论。
2)隐含税率,宋代也远高于明朝。宋代酒业是国家专卖,酒业利润全归国家,而酒的利润率非常高,20文酒钱中,12文的利润给了国家,相当于60%的隐含税率。而明朝征收1/30的商税,因此差了18倍。
3)酒的税负,宋代是明朝的72倍。宋代每斤酒要交12文的税钱,而明朝只需缴纳0.17文,两者差了72倍。这便能解释为什么宋代酒税是明朝上百倍。另外,明朝的酒税归地方征收,肯定存在大量贪污受贿、逃税漏税的情况,宋代专卖制则要好很多。
2、茶税
茶业政策。茶税的差距虽然没有酒税那么大,但宋代的茶税仍是明朝的60多倍。实际上明朝的茶业政策与宋代差异不大,但茶叶价格、税率、产量存在巨大差距,造成茶税的天差地别。特别是川茶,宋代川茶产量超过2000万斤,占比50%,可明朝一直没有恢复,连100万斤的产量都达不到。注:蒙元征服四川时,十室九空,茶农几乎死绝,造成这种差异。
差异分析:笔者在文章《为什么明朝的茶税只有宋朝的百分之一?兼论历代的茶政及茶税》作过论述。对比宋、明两朝的茶税差别,可以看到:宋代专卖制度下,茶叶的价格和隐含税率均远高于明朝,每斤茶叶的30多倍,加上两者产量的差距,相差百倍便可理解。
3、盐税
食盐政策:宋代和明朝在前期差距不大,但宋代中期的食盐涨价速度远高于明朝,因此两者中后期的盐税也出现10倍的差距,例如宋神宗年间的盐课达1203万贯,明孝宗年间的盐课仍在125万两左右。
差异分析:笔者在文章《小小一粒盐,却撑起半个帝国!盘点历代王朝的盐政及盐税》对历代盐政作过论述,总结下来可以看到:两个朝代隐含税率差不多,都在30%左右,但宋代的盐价远高于明朝,因此单位税负是明朝的5.5倍。但是明代的人口高于宋朝,因此两者的盐税差距只有2.7倍。
商税:真是商业繁荣的差距吗?
盐、酒、茶都是特殊商品,宋、明两个朝代执行不同的征税政策,造成了巨大差距,其实说明不了什么,三种商品的利益就在民间,只是如何把利益收到朝廷手中罢了。如果这三者的岁入高,就说明国家富裕,那没有盐税、酒税、茶税的隋朝岂不是穷光蛋?
商税则不同,它是商品交易的流转税,反映交易的活跃和经济的繁荣程度。可是明朝有着更先进的生产力,领土范围、人口数量、耕地面积都远大于宋代,为什么商税远低于宋代,只有对方的1/15?
虽然朱元璋偏爱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单就商业而言,明朝秦淮河的风流不逊宋代,扬州、苏州、杭州仍是繁荣的大城市,京杭大运河上,船只穿行如梭。可是明朝商税远低于宋代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不妨从商税的结构寻找答案。
先看宋、明两朝商税的课税差异:宋代商税既有过税(流通税),又有住税(交易税),明朝前期只征住税,明宣宗开始在全国重要关口征收关税。宋代税关有2200个,而明朝税关只有11个。税率上,宋代过税2%、住税3%,加起来5%,明朝官方的交易税3.33%。
再看二者的税基。宋代的课税对象涵盖了布帛、米粮、茶、盐、牲畜、香料等几乎所有生活物资。农民挑着米粮、家禽、布帛、土特产到城里售卖都需要交税,商人携带铜钱离开地界也要交税,只有遇到天灾,粮食偶尔会免税。明朝对农民的农产品实行免税,洪武7年,朱元璋得知彰德府课税司对农民自产的茶、枣、饮食之物征税后,勃然大怒,将相关官员问罪下狱。洪武30年,朱元璋曾下诏,免除老百姓自织的布帛粮食、水果疏菜、竹木蒲草的交易税。因此,明代农民挑点粮食、水果、家禽到城里售卖,是不用交税的,而且历代皇帝都不敢违背太祖定下的规矩。
简单小结:宋代的粮食、布帛、茶叶、食盐等大宗物资,基本都要交税;明朝在州县附近的农副产品不用交税,只有远距离转运要交税。主要还是朱元璋的小农思维,中小城市的粮食和布帛都是附近农民跑到城里销售,不用交税;而大城市的物资由商人转运而来,所以明宣宗开始在重要关口征收关税,课税对象是商人,不违反祖制。
结果上,明朝的税基大幅减少,大部分都征不到关税,只有重要税关能征到关税;而宋代则无所不税,商税随着经济繁荣而增长。
对宋代商税进行拆分:
1)粮食贡献72万贯商税。参照《中国人口通史》(路遇编著)的统计,宋真宗天禧年间人口约4500万,按漆侠《宋代经济史》估计,宋代城市人口占比20%,人均吃粮每年4石,此时粮价400文/石,5%税率,商税为72万贯。
2)布帛贡献14万贯商税,特别是丝绸都是卖到城市有钱人手中,按粮食20%估算,产生约14.4万贯商税。
3)食盐贡献商税50万贯。盐税340万贯,按33%税率反推,价值约1000万贯,贡献商税50万贯。
4)茶叶贡献50万贯商税。茶叶与食盐差不多,330万贯,反推得出商税50万贯。
可以看到,宋代粮食、布帛、茶叶、食盐对商税的贡献为186万贯,占比34%。实际宋代税卡林立,每种商品从生产者卖到消费者,要交纳多重过税,实际税率远高于理想状态的5%,可能达到10%,实际四种商品对商税的贡献可能达到68%。
明朝商税少的原因
与宋代相比,明朝只能在粮食、布帛等远距离转运中,征收到少量关税,大量中小城市的交易受到朱元璋的“祖制”限制,属于免征范围。至于底下官吏是否真正实行,便不得而知,就算收了过路费,也成为底下吏员的私房钱,不可能上缴国库。明朝官员收入那么低,十之八九肯定会征收,那是后话。
估算明朝粮食的商税,4万贯。宣宗年间7500万人口,城市化率10%,人均吃粮3石(明朝1石是宋代的1.4倍),粮价300文/石,2%关税,假定只有30%远距离转运,则商税贡献为4万贯,只有宋代的1/18。所以我们看到,明朝的商税制度决定了它很难大幅提高商税,除非突破“祖制”,制定新的税法,明朝后期的财政困境恰好说明这个问题。
几点说明:
对宋、明两朝的商税估算,只是帮我们探讨两个朝代商税差异的原因,并不一定正确。
宋朝商税很高,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粮食、布帛、食盐、茶叶等大宗商品征税,由于税卡众多,百姓的实际税负很重。
明朝对农副产品的免税政策大大削减了税基,百姓的表面负担减少,恰恰预示朱元璋“藏富于民”的思想。
总结:专卖和商税多,更是税负重的标志
1)宋代专卖收入远高于明朝,主要原因是物价高、税率高,单位税负重。特别是酒与茶的专卖,明朝基本放任民间经营,只收商税,而宋代却是重要的税源。
2)专卖收入的高低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只是经济和税收政策的差别而矣,不能作为判断经济繁荣的标志。否则的话,没有盐税、酒税、茶税和商税的隋朝岂不是穷光蛋?
3)明朝免税多,税基小、商税少。宋代的商税远高于明朝,因为宋代课税对象无所不包,粮食、布帛、食盐、茶叶等大宗商品对商税的贡献比例很高,34%至68%之间;而明朝有大量关易是免税的,只有商人长途转运的交易要交关税。单从粮食而言,明朝粮食贡献的商税只有4万贯,是宋代的1/18。
4)从城市人口比例看,宋代商品经济更繁荣。商品经济繁荣的前提是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城市劳动力,资源才能流动,交易才会活跃,宋代无疑是领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