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读《道德经》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凡哲学家、思想家旨在说理的著作,不仅要宣讲道理,还需要证明道理,否则就不能实现说服他人,传播思想的目标。你说的为什么一定就对?我为什么要法则于你?对于读者而言这是最正常不过的问题了。所以,作为作者就一定要进行说理,说理的过程通常就是一个宣讲道理与证明的道理的过程。

但是我们读老子,读《易经》却往往不这么认为,老子及《易经》的作者通常被视为神圣,所以老子书,《易经》言通常被视为字字金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在宣讲深刻哲理。其实,这是错误的。我们读老子书,可以分别出哪些字句是宣讲某一道理,哪些字句是在证明和归纳该道理。老子书也是一部旨在说理的著作,它在实质上与西方哲学家的说理著作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读老子我们可以读出古希腊哲学家的思辨的味道。

比如,老子在经文第七十六章中讲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我们就以这段经文的解读来探讨老子是其文章中是如何说理的。

如何理解这段经文呢?我做如下解读: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后就变得僵硬了。树木花草活着的时候形体是柔软、脆弱的,死后就变得干硬、枯萎了。由此就可以得出结论说,坚强是死亡的标志和特性,柔弱是生的标志和特征。在这段经文中,老子根据了活的生命个体与植株具有柔韧、软弱的特性,而死亡了的个体和植株具有坚硬、枯干的特性的现象,归纳出一个普遍结论:坚强是死亡的标志,柔弱者生命的标志。

所以,以兵强取天下者,最终难逃遭遇失败或灭亡的命运。以木棍之刚强与人争斗者,也难免被折断、损伤的结果。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坚强处于劣势,柔弱处于优势。守坚强为下等策略,守柔弱为上等策略。

这段经文的宗旨就在于说明之所以要以坚强为下,柔弱为上的道理。老子学说有一个独特观点,认为柔弱胜过刚强,弱小胜过强大。对于这类观点,我们可以说耳熟能详,但要我们说出其中的道理来,我相信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得清。老子在这一章的经文中,对这个道理作出了说明。

活的个体是柔弱的,死的个体是坚强的。谁不恋生怕死?所以,要活就要以柔弱为本,求死才以坚强为标。这就证明柔软处上,坚强处下。我们再看,兵强于天下者,没有不被灭亡的,棍棒坚强,没有不被折损的。这也充分说明了,坚强是向死的,柔弱反是求生的。坚强利于死,柔弱利于生,所以坚强处上,柔弱处下。这些道理都是从实际的经验中归纳总结的,道理不能凭空论说,必于事实有验。所以,老子说理也不是一味的宣讲教条,而是有理有据,次序分明。所以,我们读古人书,切忌断章取义,一定要从其论述中寻出一个次序来,体系来,或一以贯之的宗旨来,这才是最终的目标。

论说人之柔弱,就不能空说柔弱之妙。论说空无,也不能空说空无之妙。凡于说理之处,必要有理有据,才能说服读者,从而实现宣传自己独立见解的目标。只是空说一通大道理,却不进行必要的论证和说明,如何令人信从。传统经学,只会神话经文,神话古经文作者,以此来说明经文包含至理,却不在说理上下功夫。

但老子书却大不相同,老子书也有其中心论点,对于该论点有直接的论述,也有该论点的证明。所以,我们学习老子首先要善于抓住其要领,也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其次,我们也容易看到,经文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着该中心论点的论证而展开的。这是我们理解的目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