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专栏】屈建修:沿黄路之行——司马迁祠
沿黄路之行——司马迁祠
屈建修
儒道非天道,天道在人,其个体与群体意识形态的不同在道德层面是明显的。道德标准在当下的渐渐缺失不由得让人去思考,而此次行程或许能寻找些答案。
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的司马迁祠雄伟苍劲。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青砖朵墙,层递而上。其建筑打破中国建筑传统的对称式布局,顺自然而为。登顶既望,黄河东去,梁山雄健,魏长城幽静,观芝水柔情,山环水抱之态,壮观秀丽。祠的北侧,断崖壁立,高约百尺。松柏参天,花木竟芳。而砖砌圆墓更有其特殊意义。
来这里是朝圣,是追思先贤。“挥毫三千年,一日阅古今。”让人不想不为,何以来此。古与今在这里交汇,不自主去体会“人文精神”的真谛竟成为必然。
您站在高处,执简于手,凝目远望,从容而静穆。芝水清唱,青草漫舞,心静止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听导游讲“青铜雕像高12米寓《史记》12本纪,其重52万两寓《史记》52万字”。这也是当今艺术家的怀古之意。
层叠99块石条宋时的司马古道,陡而长。其久久的寓意必定深远且包含古人之智慧。在这条道上艰难前行,对于我来说既是追忆更是聆听。聆听那风雨雷电的黎明,大公至正的辩驳、如霜月夜的痛吟。脚步轻轻,怕惊了您笔墨的颤动,悠然而生的静穆与汗水凝聚成虔诚。不同的人行走在这里不为观景,只为寻梦,悠远的梦。
四座高台前,“河山之阳”“高山仰止”铸“龙门才子故里”之情。您的一生经历了莫大的屈辱与不平,忍受着心痛。以“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的心境,“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而使鸿篇巨著留世,真可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献殿和寢宫之处古柏参天,空气中留有笔墨的幽香。站在高处远望深思,其《报仁安书》中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可见一斑。其对个体生命的遵重和理解常人自不可比,“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寻史而立志的坚韧,“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坚持真理诚恳理辩的责任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可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理想之远大有破除万难之气概,“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信撰奇文,足见司马迁渊博学识、伟大品格、以及刚正不阿的史圣风骨与气贯长虹的精神。在今天这种精神的继承与传播就显得非常重要。真乃“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