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科知识›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自2000年成立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围绕着《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所提出的建设标准,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一、总体情况
此中心自成立以来下设:史前考古研究室、原史考古研究室、历史考古研究室、资料室及行政办公室。
此中心在人事上实行全员聘任制度和全员动态管理,现职的所有研究人员均在中心承担有各类正式立项的研究课题,按照“带(给)课题和经费进基地、完成课题后出基地”的要求进行聘任,并与中心签订有相应的聘任合同。截至2012年年底,此中心聘任专职研究人员25人,其中教授22人;兼职科研人员59人,其中教授43人,分别承担了21项重大课题以及多项其他研究课题。
主要学术带头人有:严文明教授、李伯谦教授、宿白教授、赵辉教授、刘绪教授、徐天进教授、齐东方教授、王幼平教授、张弛教授等。
此中心主要致力于中国考古学研究,同时注重外国考古与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先后组织启动了重大课题21项,其中已经结题11项,在研课题10项。并获得国家文物局及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4项和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和其他省部级项目共60余项。
在社会服务方面,受国家文物局委托,此中心研究员赵辉、张弛等人在田野考古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新修订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于2009年10月1日由国家文物局颁布实施,成为行业规范。
在国际交流方面,此中心每年都会聘请国外知名考古学家来华讲学;每年都派出研究员到国外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正在进行中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有:中英合作研究项目“稻作杂草生态研究计划”;中肯合作发掘项目“中国和肯尼亚合作实施拉穆群岛地区考古项目”;中美合作研究项目“成都平原社会复杂化进程调查”;中法合作发掘项目“法国De La Seille河谷制盐遗址考古发掘”;中意合作研究项目“意大利所藏中国文物”。
在人才培养方面。2001—2012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62名,已经获硕士学位者210人,招收博士研究生82名,获博士学位者62人。其中大多数研究生参与了重大课题的研究。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举办的培训班有:西部地区文物干部培训班(2006)、新世纪的遗产管理与保护培训班(2006)自办、全国省级文物局局(处)长专业管理培训班(2006)、全国省级文物局局(处)长专业管理干部培训班(2007)、西部地区文博干部培训班(2008)、西部地区文博干部培训班(2009)、新修订《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培训班(2009)、全国省级文博处长培训班(2009)、军队营区文物保护与管理培训班(2010),以及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佛教考古研究生课程班(各一届)。
二、主要成绩
此中心成立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得到大跨步进展。主要表现为:
(1)通过组织实施一系列重大课题,引领了中国考古学若干重要领域的研究趋向,如聚落考古与社会研究、中国文明的形成与早期发展研究、盐业考古、历史时期的社会与制度研究、陶瓷考古、佛教考古等,并保持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
(2)经过数年的磨合,课题制的研究机制得到有效运行;形成团队集体攻关的科研氛围和体制。
(3)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对发展考古事业,尤其是当今文化遗产保护和公众考古的社会热点需求,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咨询服务。
(4)考古文献资料信息库、考古实物资料和中国考古门户网站“三位一体”的信息中心建设正在加紧进行。
(5)利用“211”、“985”建设资金的支持,重点对考古科研设备等进行了大规模建设,形成了有能力承接国家重大项目的硬件平台。
(6)利用中心的科研和技术优势,承接了国家“十一”期间的重大科技支撑项目“指南针计划”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7)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此中心与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等世界著名考古学术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组织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
三、标志性成果
1.学术成果(发表著作及相关论文)
此中心专、兼职研究员在各种文物、考古类期刊发表论文1000余篇、会议论文300余篇、学术著作及研究报告类67部。主要有:2001—2010年中心大型期刊《古代文明》已正式出版8卷,第9卷正在编辑中。2008年此刊物被入选为CSSCI考古类精品刊物。
●王幼平:Roots of Pleistocene Huminids and Cultures in China韩国白山出版社,2008年版。
●宿白:《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荣获2002年国家图书奖。
●徐天进主编:《吉金铸国史——周原出土西周青铜器精粹》,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获2002年度“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奖。(www.guayunfan.com)
●齐东方主编:《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获2003年度“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奖。
●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陈建立:《汉晋中原及北方地区钢铁技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幼平:《石器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方法初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刘绪:《晋文化》,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2010年荣获北京大学第十一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
●齐东方:《古代金银器》,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权奎山:《古代陶瓷》,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沈睿文:《唐陵的布局:空间与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荣获2003年教育部优秀成果奖。
●孙庆伟:《周代用玉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荣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
2.获各年度田野考古“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奖
●西周王朝铜器的生产基地——陕西扶风周原李家铸铜作坊遗址(2003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西周王朝——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群(被誉为21世纪初最重大的考古新发现);
●中国陶瓷史的重要发现——河南禹县神垕钧窑窑址(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古陶瓷业的辉煌顶峰——江西景德镇御窑遗址(2003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的考古发掘(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5年度“田野考古二等奖”);
●中心主任徐天进主持发掘的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获“2008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一等奖);
●山东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群均荣获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获“2008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二等奖);
●河南新密李家沟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过渡遗址获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河北曲阳定窑遗址获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0年颁布)。
这是中国考古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奖项。其中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为本院重点田野考古实习基地,也是北京市校外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承担了大量考古教学科研工作。
2009年此中心因科研队伍专业技术能力突出,成果卓越,获得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科学技术部联合授予的“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这是此中心获得的国家级大奖,也是北京高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研究团队。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北京大学考古基础雄厚,但在一些新的学术增长点上,如在以现代技术支撑为特点的动植物考古、景观考古、分析考古等领域,此中心并不具备明显优势。相应地,在已经和正在进行的课题项目中,学术新领域的课题数量明显偏少。除此之外,交叉学科的研究,包括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新兴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以及由交叉学科研究所带动的考古学前沿领域的创新性研究还显得不足。新型知识结构的队伍建设虽然已经开始,但发挥担纲作用,尚需假以时日。因此,此中心的学术研究方向如何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尽快全面地进入上述新领域,开创新局面,做出新成绩是“十二五”期间需要面临并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设定新的学术方向并完善必要的保障措施和机制,将是此中心“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