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贵州文物保护单位《公馆桥》(手机版)
公馆桥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正安两县交界的赤尾溪河上,地处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内,建于清朝末年。
由于该桥在贵州通往四川的古驿道上,当时桥南的绥阳公坪街上,建有供来往客商和官员食宿的公馆,故名“公馆桥”。又因该桥由正安绥阳两县共建共管,故又称“公管桥”,而古代时候,“馆”与“管”互为通假字,所以就叫做公馆桥了。
隔路远观公馆桥。
这是座立在公馆桥头由贵州省人民政府2015年5月28日公布,遵义市政府2016年6月18日立的《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碑。
碑上的"公馆桥简介"。
观阅碑文简介。碑上方的白色条带是温泉镇公坪乡村民为迎接新年到来而安装的彩色灯带。
认真阅读。
1987年八月十六日绥阳县政府公布公馆桥为绥阳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绥阳县政府立的《公馆桥》碑。
贵州省政府和绥阳县政府所立两碑并立在桥头左侧。
桥南有四十七级石阶梯。
绥阳县温泉镇公坪乡的这座独特的单拱石桥,是黔北地区有名的“正南第一桥”,因清朝年间,绥阳、正安、道真均属于遵义府的辖区,而当时公坪是通向遵义府去的唯一的道路,从正安过公坪时,必须要经过一条大河,这条大河水深河宽,因此常常有人在过河时被淹死,或者是风雨天不能过河,为了方便官民通行,绥阳、正安知县共同商议,在公坪修一座过河的大桥,以便官民通行方便,而且由两县共同修建,共同维修,并且把这座桥命名为“公馆桥”。
公馆桥古朴苍劲,雄伟壮观,工艺精湛,坚固实用。其建筑之独特,造型之别致,在古桥建筑史上,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桥上古联,对仗工整、意境幽远,可解读诗乡文化历史渊缘。公馆桥被载入《绥阳县志》和《续遵义府志》。有关专家将其誉为“黔北第一古石桥”。史称“正南第一桥”。
侧面观桥
冬天的赤尾溪河静静的在桥下流淌着。
赤尾溪河畔
不同角度的公馆桥。
百年前的温泉镇公馆场(今公坪街),是古代黔北至川南驿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这里民居集中,行人熙攘。沿街的客栈、饭庄、茶馆,为过往的商旅提供食宿。位于中街的“公馆”,则专门接待来往的州、府官员。芙蓉江支流赤尾溪从右下方流过。对岸,是正安州(今正安县和道真县)的地界。赤尾溪上没有桥,人们往来,须在公坪街上场口的船塘渡口坐船,方能到达彼岸。
不同角度的公馆桥。
结实的桥拱。
不同角度的公馆桥。
不同角度的公馆桥。
不同角度的公馆桥。
侧面观公馆桥。
另一面观公馆桥。
公馆桥为单孔石拱桥,全部由白云岩巨石砌就。跨径37米,高23米,宽9米,南面石梯47级,北面石梯40级。桥面两边有护栏,为长方形厚石板磨制而成,护栏正中,各建有形状相同的桥楼一座。桥楼中间各有两块石碑。
东面两块石碑分别刻建桥倡导首事和捐款人姓名及金额,西面两块分别刻《修建正南第一桥序》和“竹不如松青且雅,兰虽是草秀而香”的对联及花卉、龙蛇、佛尘、宝剑等图案。两边护拦各有一付楹联,分别为:“骑驴相国逸兴寻诗,司马才人豪情题柱”;“石磴连云平雁齿,河梁堰月卧虹腰”。北岸平台上立三块高大石碑,分别刻“痌瘝 在抱”,“咸歌利涉”、“民不能忘”。
上到桥面上,桥面两边桥楼中各有石碑两块。
桥面石头部分已经开裂,长着杂草,一副荒凉经历沧桑的模样。
东面的桥栏楼。
游客们正在阅读东面的石碑所刻内容。
“骑驴相國逸兴寻诗",这是对联的一边。
桥面上观看冬天的赤尾溪河两岸。
赤尾溪河畔的新农村。
赤尾溪河畔。
为了纪念公馆桥的落成,人们在桥头北岸平台上,立了三座高大的石碑。其中一座是老百姓为郎承漠树的“德政碑”,碑文为:“痌瘝在抱”。痌(tōng)为痛,瘝(guān)为病;痌瘝,即病痛、疾苦之意;痌瘝在抱,就是把老百姓的疾苦挂在心上。
作为知州的郎承漠,能够关注民生,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自然是“民不能忘”。那时,在这边远的山区,为了章显他的政绩和表达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于是为其树碑立传,让后人记住了一个“把老百姓疾苦挂在心上”的优秀地方官。
清光绪乙巳年(1905)春天,正安州知州郎承漠从遵义返正安,天黑至公馆场,打算在公馆住一宿,天亮即登程上路。可就在那天晚上,春洪骤至,连续三天大雨,赤尾溪波翻浪滚,洪流拍岸,渡船无法摆渡。郎承漠不由叹道:“烟水苍茫,哀歌无渡,途穷日暮,惆怅何之!甚至濡首灭顶、沉沦者不知几何?”于是“思欲驾虹,以求利涉。”水退,郎承漠回到正安,立即与绥阳知县方峻协商,议定两县共同建桥;同时和正安厘金局段局长等人,落实了筹募资金的方案。修桥善事,得到广泛拥护。郎承漠率先捐银50两,两地人士,亦纷纷解囊相助,无钱者,则捐粮馈菜,或投工投劳。
丙午年(1906)冬天,300名石工木工,在石匠师傅吴明空、木匠师傅陈福堂的带领下,开始修建公馆桥。石工在赤尾溪两岸属绥阳的窑坪、雕上和属正安的黑尾坝三处开山取石;木工则在绥阳干田坎长磏寺一带伐木作支架。次年三月,修成桥基,正准备安装精石时,春洪暴发,桥基毁于一旦。后将桥基上移100米,在今公馆桥处重建。历经三载,于宣统元年(1909)9月12日告竣。
北岸平台上立三块高大石碑,分别刻“痌瘝在抱”(中间),“咸歌利涉”(左边)、“民不能忘”(右边)。
细细分辩阅读碑文。
碑后面就是正安县境了。
“民不能忘"
碑背面可以看到公馆桥石阶梯。
正面观桥。桥北的四十级石阶梯。
登上公馆桥上可以看到桥南桥北左右两边各有一座石狮子。四座石狮在这守护,分别为公母两只仿佛是在守护着这里的一切众生。
桥北右边石狮
公馆桥石狮窃谷的传说
石桥建成后,方便了三县官民的来往通行,但时过不久,围绕着这座石桥却传出了一个离奇的故事。
有一年的秋天,稻子刚刚成熟,等着人们去收割呢,可突然间,大片的稻子却在一夜之间突然不见了。人们辛勤劳动一年,到头来却颗粒不收,是谁也会难受的。一连几天,这样的怪事接连发生,人们感到十分奇怪,都认为是有窃贼,于是商量着在田头蹲守,准备捉拿窃贼。
一天夜晚,几家被窃的人聚在了一块,看一看是否能捉住窃贼,于是埋伏在稻田中,等待窃贼出现。
夜深人静了,月亮高高地挂在树梢,四周静悄悄的,只听见蟋蟀在草丛中唱着歌,秋夜的风也带着丝丝的凉意,蹲守的人没有困意,警惕地向四周张望着。
突然,从公馆桥头射来一束刺眼的亮光,光柱闪了几下后,桥两头同时出现了八束亮光,只见八只大铜铃般大小的光柱不断地扫向稻田。蹲守的人们吓坏了,蹲在田间一动也不敢动。
很快,人们发现那些光柱是从桥头上的石狮子眼中放出来的,只见桥头上的四只石狮子站了起来,抖了抖身上的长毛,仰首长吼一声后,跳到了地面,然后从不同的方向朝稻田中走去,大口大口地吞食起稻谷来。
“喔、喔、喔……”“喔、喔、喔……”雄鸡报晓了,天边升起了启明星,四头石狮腆着肚子回到桥头,懒洋洋地跳上桥头上的石柱,又蹲在那里变成石狮子了。
看到这一怪事,人们又惊奇、又害怕、又气愤。惊奇那石狮竟然会复活食稻谷,害怕那石狮成精后会祸害人们,气愤一年的劳动竟然被石狮吃掉了。
第二天,蹲守的人们把夜间见到的怪事告诉了大家,大家认为石狮子成精了,要害人啦。大家议论纷纷,认为趁着石狮子白天还不能害人时把它除掉。于是大家来到公馆桥头,把四只大石狮推翻到河里,大石狮被推倒在河里时,每只石狮的腿都被摔断了,人人欢呼了起来,说终于把石狮除掉了。
说来也怪,自从石狮被推到河里以后,再也没有谁家的稻子失窃了。
如今,我们去公馆桥游览时,还能看见石狮的腿确实有损坏的地方,当地的人们告诉我们,就连石狮也是文物保护部门的人从河里找回来重新装上去的呢。
桥北右边的石狮
桥北左边石狮。
桥南左侧的石狮子
桥南侧右边的石狮
从石梯向下返回
最后录入先生观后所写的一首诗作为结尾。
公馆桥
(2020年元月)
石梁偃卧横玉虹,
磴步层层上凌空。
赤尾深溪道僻阻,
两岸桥连赞郎功。
痌瘝在抱铭心底,
怀仁举政获殊荣。
碑文记载德千古,
励志担当斩棘丛。
注释:
1.公馆桥位于贵州省绥阳与正安两县交界处,由清光绪年间知州府郎承漠承头始建,现为贵州省级文物,是贵州桥梁史的缩影。
2.痌瘝在抱,意为关注人民疾苦。
3.赞郎功的“郎"即为郎承漠。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