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青砖四合院,一半红墙绿瓦,故宫旁的这条街带你穿越百年......

南临长安街,北接西安门,东临中南海,西边部委大楼一字排开,古老宫墙与西洋建筑左右对望,中间穿插着四合院民居,形成一种奇特的融合感,这就是著名的府右街。

“府右街”这个名字,一听就知道不是简单地方,但它到底是哪个“府”却有很多人不知道。在不同的时代,这里的名字和用途都不太一样,不过有一点倒是几百年没变:这儿始终是个关联国家机关与民间百姓的地方。

今天,团小西将带您探访府右街上的传奇故事。

1

府右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展开剩余93%

明代地图中此处叫灰街

明代:西厂

灰厂,曾一度是明代著名特务机关“西厂”的所在地。朝廷任命御马监太监汪直为提督,“西厂”的衙役遍布京城,甚至到江南一带。有搜集民间情报、秘密抓捕之特权。由于倚仗朝廷的信任,“西厂”做了许多欺压百姓、陷害忠良的坏事,引起极大民愤,于成化十八年(1482)被撤销。被废后,西厂原址形成的夹道就被称之为灰厂夹道或灰厂街,这就是府右街的雏形。

府右街

民国:总统府

宣统元年(1909年),溥仪阿玛载沣在太液池边的集灵囿新建了一座摄政王府,拆除了王府右侧的一片民房,开辟了一条新街,与灵境胡同以南的灰厂街连在一起。

王府建好了,溥仪也逊位了,新王府载沣一天都没住上,就直接变成了北洋政府的国务院,后又成为北平市政府所在地。

袁世凯在总统府

民国二年(1913年),袁世凯把“总统府”迁入了中南海,与新街合并的“灰厂街”正好位于总统府的右侧,所以正式有了今天的名字:府右街。

2

常坐14路的人一定对这条路印象一定很深,一水儿的红宫墙,警卫岗楼和执勤武警几步一个,庄严肃穆。

特殊的位置,注定了这条红墙下街道的不凡身世。在百年岁月的洗礼中,府右街一直安静地见证着红墙内外的传奇。

神秘邮局

走在府右街上,视线很容易被红墙下的警卫岗楼和执勤武警所吸引,相比之下,西侧一座低矮的暗色仿古四合院显得很不起眼。

府右街乙27号 张宁摄

如果不是悬挂着一块标有“中南海邮局”字样的金属招牌,路人很难将它与中南海联系在一起。

张宁/摄

营业厅里悬挂着开国领袖们的标准照,更是让它别具一格。

张宁/摄

一切细节,都在暗示着这间小邮局不平凡的身世。

“直通”中南海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座邮局既不挂牌,也不对外开展业务,是属于中南海的内设邮局。

各地寄给中共中央、政府各部门和领导人的信件、邮包和报纸杂志都是先发送到这里,盖上“中南海”的落地邮戳,才能被投递到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中央领导的家庭邮箱中。

一位中南海邮局的老邮递员回忆到:

每天三四点钟就要起床,骑着自行车摸黑赶到很远的人民日报社取报纸,再到冶河邮电局交接邮件,10点前后返回邮局,车后座每天都载满了报纸和信件。单是《人民日报》就有200份,未经折叠就被分为4卷卷起,整个报卷有半米多长,堆起来像小山一般高。

那个年代,中南海邮局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人民来信,每天至少1000封左右,多的时候能达到两三千封。

作为庙堂与江湖的连接点,中南海邮局的工作对写信者而言意义重大。

1959年6月,一封署名为“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北安路小学四年级二班王刚”的信件,同众多群众来信一起被投送到了中南海信访处。

几十年后,已是著名演员、主持人的王刚说出了这封来信故事的后半部分。

王刚

小时候,作为调皮捣蛋的坏典型,王刚被周围同学孤立了。为了排遣内心的孤独和无助,他决定给毛主席写信,并随信附上了一张画和自己的照片,信封上写“北京,毛主席收”

十几天后,王刚突然被校长叫去办公室。起初他吓得不轻,以为自己要被开除,结果收到一个信封——那是来自中南海的回信,信里还有一张毛主席亲笔签名的标准照

印有“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秘书室”落款的回函信封

回信中写道:“王刚小朋友,六月二十四日写给毛主席的信和寄给毛主席的图画、相片都收到了。谢谢你。今寄去毛主席的照片一张,请留作纪念。希望你努力学习,注意锻炼身体,准备将来为祖国服务。”落款是“ 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 一九五九年七月二日”。

回忆起这段奇特的经历,王刚感慨万千:“忽然,我在人们眼中的印象一下子变了,各种赞扬声不绝于耳,然后我成了一个好班长、一个两道杠的少先队中队长……这封信改变了我的一生。”

上世纪60年代末期,出于安全的考虑,中南海邮局搬到了现在的府右街乙27号院内,但依旧不挂牌、不对外营业。

直到1997年,“中南海邮政支局”的招牌终于悬挂出来,开始对社会开放,府右街上这座神秘的邮局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3

在北京,说起张自忠路很少有人不知道。

可张自忠路虽以抗日名将张自忠命名,却不是张自忠生前住过、工作过的地方。

张自忠,抗日名将

张自忠将军生前在北京的居所,恰恰在府右街上。

府右街丙27号 自忠小学大门

府右街丙27号这处宅院,便是张自忠将军的故居,故居坐北朝南,由东、西两个院落组成。院内设有张自忠将军纪念碑一座。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自忠受命代理北平市市长,但他不愿在沦陷后的北平与敌伪周旋,遂弃职南下,离开北京,参加了“台儿庄大战”,因对日作战军功卓著,升任为第33集团军中将司令。

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亲率部队在湖北与日本作战,身中6弹牺牲,战死前对副官留下遗言:“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你们应当努力杀敌,不能辜负我的志向。

就这样,张自忠成了中国抗战牺牲在前线的官阶最高的将领。壮烈殉国后,毛主席为他题写了“尽忠报国”的挽词。

将军府里桃李荫

自忠小学内的纪念碑 北京日报图

抗战胜利后,这座宅院重新回到张氏后人手中。1948年,张将军的子女遵照父亲遗愿在此开办自忠小学,初名“北平市私立自忠学校”。

张自忠将军的女儿(左三)参加自忠小学活动 北京日报图

后又曾易名为椅子胡同小学、丰盛学校、光明小学,直到1988年才恢复现名。

自忠小学大门及张自忠故居内的旧照 北京日报图

曾经的将军府里,如今已是桃李满园。

2008年,自忠小学内师生举行纪念仪式。北晚新视觉图

自忠小学北侧,还有一座分校,同样大有来头。

北侧的自忠小学分校为清雍正九年(1731)建的永佑寺,为祭祀城隍之神的宗教场所。永佑寺为明代云机庙旧址,又曾为祭祀雨神的庙宇。主要建筑坐北朝南,外垣门朝东,依次有影壁墙、山门、钟鼓楼、雨神殿、中殿及后殿。

如今,这条红墙下的街道,还在静静地讲述着对英雄的怀念……

4

府右街北口东侧曾叫蚕池口,清康熙年间建有天主教堂,道光七年(1827)拆毁。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后迫使清廷在原址上复建。由于教堂邻近西苑,清廷深以为患。光绪十一年(1885)以西苑为太后住所为由,委派李鸿章与教会协商,在西什库重建教堂。之后,此地曾拟建集灵囿和摄政王府。民国期间划入中南海范围之内。

5

府右街南部的137号为清仪亲王永璇府邸旧址。《啸亭续录》记载有,“仪亲王府在长安街,系耿仲明宅。谨案:王讳永璇,高宗八子,谥曰慎。今其孙贝勒奕絪袭封,府在街北,院宇宏邃林亭尤美。”

永璇是乾隆帝第八子,乾隆四十四年(1779)三月封仪亲王,嘉庆四年(1799)去世,谥曰“慎”。府邸建筑坐北朝南,分为东、中、西三路。东部为府邸,西部为花园,中路有宫门、正殿、左右翼楼、寝殿及东西配殿、后罩房等。目前,其旧址为中央宣传部等单位使用。

6

府右街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拓建,这条街的变化是非常大的。民国初年,不但将北侧的新开路、三眼井拆除外,像巧机营、妞妞房、东椅子、西盔头作等临街胡同也适当缩小,而俗称“大秤砣”的小巷则变成道路中间的一个街心岛。1978年在拓宽府右街过程中,拆除中段的街心岛及路西部分院门。

当谈及府右街印象时,对于久居府右街的居民来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被拆除的街心小岛(俗称大秤砣)。岛的南边、北边和东边都种有杨树,密密麻麻的连成一片。西侧的南面并排着坐北朝南的两个小院,这两个小院与中南海隔街相望……

小岛北部还有一个制碱厂。

一阵阵春风吹过,小岛上的杨树枝悄悄地钻出了碧绿的嫩芽;

炎热的夏季三伏天,厚实深绿的杨树叶子经历着骄阳的炙烤,在偶尔的微风中沙沙作响,令人有稍事凉爽的感觉;

秋风起时,满岛的杨树叶哗哗作响。每当大风来临,在小岛上可以观看秋风扫落叶的壮观;

冬天雪后,小岛铺满了一层白雪,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府右街是一个很有深意的所在,自明代起至今,无论这个地方在以什么形式运转,它都有意或无意的实现了宫墙内外的信息交流。

站在府右街上,一边是古朴的青灰四合院,象征着民间烟火,一边是大气的红墙绿瓦,象征着国家机器,我们熟识的《岳阳楼记》曾有名句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府右街,恰好就是这么一个居于江湖与庙堂之间的通道。

槐树成荫,阳光斑驳,红墙肃穆,安静的街道上,仿佛还能看到流逝而去的朝代更迭,与过往曾经。

如今,这条红墙下的街道,还在静静讲述,那些红墙内外的传奇……

-END-

素材来源:红墙长安、正阳书局、芝麻匠通讯社、百度图片

编辑:Betty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