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浦笔记:桑葚情

说实话,我有个怪毛病,喜欢回忆。以至于,我花常长时间坐在书房,拧开台灯,在灯下,泡上一壶浓茶。书房,早已香气四溢,在茶香的氤氲中,静静地、频频地,回忆过去。回忆的内容,无非是儿时,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一些旧事。何故如此执着?因为不舍,因为有情,因为爱,所以执着。是的,过去的,点点滴滴永存心中。回忆,能生发我的激情。我有时,为我有如此超强的记忆力,而感到诧异。

曾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西大街往西尾端,有一个幽静的去处——拾骨寺。据说此地,是因有一座寺庙而得名。说是拾骨寺,打我懂事时起,我就没有看到寺。从文字上不难理解,拾骨寺是一座寺庙。但,建于何时?毁于何时?毁于战火?面积有多大?雄不雄伟?名气大不大?不清楚。怎么办?简单,考证一下。就可知晓。

我带着诸多的疑问,努力地想搞清楚,拾骨寺的来龙去脉。于是乎,我怀着敬畏之心,特意跑了许多图书馆,探究其渊源,去打捞历史时光的碎片。可惜,天不遂人愿,四个字,毫无结果。

近日,终于在姚老师(姚祥麟)的《板浦春秋》中寻觅到一点痕迹。《板浦春秋》第九章是这样记载的:“九寺庙”——国清禅寺、拾骨寺、关帝庙、天齐庙即古东嶽庙······

拾骨寺在岁月的长河中,消失得,一干二净。历史无法复原。有情有义的小镇人,依旧习惯把这个地方,称呼为拾骨寺。时至今日,我估计,现在提起拾骨寺,小镇上那些上了年纪,或和我岁数差不多大的人,或许还能记得这个地方。

孩提时,我就沉醉于这个地方。那时的拾骨寺,树多成林,一片一片的桑树林,一眼看不到边。密密匝匝的桑树上,结满了桑葚。

说到桑葚树,利用微信这个平台,多扯上几句闲话。听老一辈人说:“前不栽桑,后不栽柳。”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一问才知道,桑与“丧”音相近,民间忌讳;柳与“流”谐音,屋后植柳,有金钱财宝流出之嫌。

有点扯话了,还是回到桑葚话题吧!

桑葚,别名桑果、桑实等。桑葚,乃大自然的天然食物。

刨根问底,人类食桑葚的历史可谓久矣!

读书须夜读,夜读《诗经》。《诗经》里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千年已过,《诗经》里的句子,是何等曼妙!今日读来仍然,令人神迷,我特别喜欢。读完,我把它一个字一个字抄下来,以飨读者。

足以可见,桑葚颗颗是诗,枝枝成句。

童年时,我在一条蜿蜒的深巷里居住。我的童年,那个特殊的年代,物资匮乏,加之家庭拮据,一大家人的吃喝,全靠父亲。平常没有零花钱买所谓的零食吃,更没有钱上街买水果吃。所以拾骨寺天然的桑葚,在我的印象里,属于我们儿时,最好的美食。桑葚,对于我而言,我怀有感恩二字。

民谚曰:“清明至,桑叶绿,谷雨时,桑葚紫”。每到谷雨时节,桑葚才真正成熟。成熟的桑葚个大、饱满、肉厚。趁这个大好时节,最妙的是邀上,巷子里的三五发小,一起去采摘桑葚,打打“牙祭”。

路程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从我家步行,不足十分钟,即可到达拾骨寺。隔老远,我们便闻到,空气中飘浮着甜甜的桑葚香,丝丝缕缕,甜甜腻腻。煞是喜人,鼻子只闻到一次,便怦然心动。几发小,就忍不住,各自爬上桑树,摘上一些,顺手塞进嘴里,汁多味美,酸甜食口,百吃不厌。

《食疗本草》载:桑葚,性微寒。食之补五藏,耳目聪明,利关节,和经脉,通血气,益精神。

桑葚即可食用,还可以酿酒,称桑子酒。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说说讲讲,当年那个采摘桑葚的孩子(我),后来求学、工作、成家娶妻生子,一晃大约四十年过去了。而童年时,给过我诸多欢乐的拾骨寺的桑葚林,却被开发商盖上了,数不清的商品房。曾经的桑葚林,给我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记忆。桑葚林,也成了我一个遥远的梦。想起来,心中不免怅然若失。

几天前,同事汪爱华,手里捧着桑葚。当我,看到桑葚这种食物,亲切之感顿时涌上心头,我喜出望外的问:“哪里来的?”

“校园里,桑树上摘的。”汪爱华答道。

桑葚牵动了我的情感。我对桑葚一直是有好感的。意外见到桑葚,神思跃动,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吃桑葚的童年。

桑葚,彻底点燃了,我对桑葚那些美好的回忆。故有了,以上这篇,题目叫《桑葚情》的小文。

作者简介:潘友国,土生土长板浦人。喜欢看书、写作。时常有小文发表。

(0)

相关推荐

  • 汝城||走,摘桑葚去了……

    ★★文|何优秀  图|朱琼晖★★ 桑舍幽幽掩碧丛, 清风小径露芳容. 参差红紫熟方好, 一缕清甜心底溶. 桑葚,就是桑树结的果穗.在那些年零食缺乏的日月,嫩时色青味酸的桑葚就这样成了我们儿时争抢的美味 ...

  • 为什么中医说桑树全身都是宝?为什么立夏要吃桑葚?

    为什么中医说桑树全身都是宝?为什么立夏要吃桑葚?

  • 诗经,花草知多少

    编者按:在我认识的淅川青年作者中,海霞是最有才情的美女之一.她做过文秘,做过旅游,做过编辑,做过记者,工作虽然变动不少,但是,她的热爱生活的热忱没变:她的正直正派善良的心灵没有变,她的热爱文字的激情没 ...

  • 万众皆迷桑树果,无人怜爱桑树花

    11月14日 古往今来,桑葚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甚至有不少文人墨客为其写诗作赋.生吃是"参差红紫熟方好,一缕清甜心底溶",酿酒是"情怀已酿深深紫,未品酸甜尽可知" ...

  • 【广东】陈梓铭《摘桑葚》指导老师:林燕玲

    摘桑葚 东华小学东城校区二年级 陈梓铭 一个晴朗的早晨,天空中的云朵披着深浅不一的红袍,美丽极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摘桑葚. 桑树离我们家不远,我牵着爸爸妈妈的手,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说着有趣的事,愉快 ...

  • 【我的童年征文】桑葚熟了

    桑葚熟了 曹锦军 下午在离单位门口不远处就看见一群放学的孩子围着一棵桑树,唧唧喳喳的.我很好奇,走近一看,原来是有个男孩子爬到树上采摘红得发紫的"黑球球".   "桑葚& ...

  • 板浦笔记:春燕归巢

    近日看书,发现文人墨客拿燕子入诗极多,其中不乏经典句子.譬如: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千百年来,被无数读者所推崇,堪称千古绝唱. 我也是刘禹 ...

  • 板浦笔记:古镇的老井

    我不止一次的认为,这些年,老家古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井. 李汝珍故居东院里,有一眼老井,布满了苍绿的青苔.说到这老井,自然不能绕开李汝珍.井名取自人名.古镇人都亲切地温暖地把这一眼水 ...

  • 板浦笔记:小巷夏日风情录

    记忆中,苏北老家板浦最富有魅力的,莫过于小巷夏日里的风情. 多雨的夏季,小巷中,时而飘着细细雨丝,即柔美又柔情.幽巷深处,住满人家,清一色的青砖瓦房,朱红漆门铁环.偶尔,传来一深宅大院的木门,&quo ...

  • 板浦笔记:清明踏青

          四月五日(有时为六日)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清明一词有"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之意.每到清明,气清景明,山清水秀,桃红柳绿,莺歌燕舞,万物明媚,春意正浓,是最适宜出 ...

  • 板浦笔记:小镇春色

                                                          春天,哪里春色最撩人?有人说灌云伊芦梅园,有人说连云港花果山,还有人说海州桃花涧······ ...

  • 板浦笔记:盘中共解青菰粽

    中国人特别讲究节气.一年中有三大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十二月三十春节过年,实际上,讲得都是吃吃喝喝的事情.今天这篇文章,我不谈中秋节,也不谈春节,只谈端午节. 何为端午节?端午节,又称为 ...

  • 板浦笔记:小肉狗(千头鱼)

    苏北古镇板浦北门口,有一家闻名遐迩的特色酒店,招牌上书,"黄大刀美食城". 这家美食城,除了豆丹.香肠.大刀面出名,还有一道特色菜,广为人知. 什么菜? 小肉狗,这种鱼,名字听起来 ...

  • 板浦笔记:古镇黄生发大刀面

    我的老家千年海州古镇板浦,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千年饮食文化古镇.一直以饮食荟萃.风味小吃众多.历史文化积淀厚重为特点,在苏北海属地区闻名遐迩.如香肠.小脆饼.麻花.发糕.凉粉.豆丹.钢盔饼. ...

  • 板浦笔记:闲话锅巴菜

    说来好笑,饮食史上有一道菜,和我老家的板浦豆丹,一模一样,皆是化腐朽为神奇.有好奇心的人,一定会问,是哪道菜呢?莫急莫急,老家谚语云: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且听我慢慢道来,乃锅巴菜也!锅巴?搞没搞错?难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