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桥之三通桥
这些天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三捷河两岸修复工程即将完工的消息几乎将福州的朋友圈刷屏了,三通桥的知名度也大大提升。三通桥位于中亭街西侧的三捷河,桥长36.7米,宽3.1米,为敞肩式花岗石二墩三孔拱桥。桥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距今有二百多年了,可落户到现在的位置却只有十几年。
三通桥原来是横跨三通桥下巷与中亭街,地处三捷河与三通河交汇处,以前涨潮时,两河的潮水汇集到桥前,形成“圣君殿的水两头涨”的独特汇潮景观。三通桥所谓的“三通”,是指东通小桥,西通三保,南通新桥仔。它的菱形桥墩非常气派,两墩像两艘远航的军舰,在三十多米宽的三捷河上隔出了三个大桥洞,只可惜当年百舸争流的场面已不复存在。2000年5月25日凌晨零点10分,利嘉地产在中亭街开发时因施工原因造成三通桥坍塌,引起了群众极大愤慨,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责成利嘉集团承担三通桥修复任务,并考虑到三通河河道已经成了箱涵,三通桥原址修复意义不大,乃决定将三通桥旋转90度后西迁十米,移到现在的位置。修复后的三通桥保留原貌,并采用原有的石构件,鉴于三捷河河道较窄,二墩三孔无法安家,还拓宽了河道,拆迁了居民,2004年,三通桥正式修复完成。
三通桥旁的陈文龙尚书庙始建于明代,是纪念抗元忠烈陈文龙的祠堂。清道光年间“奉旨重修”。民国10年(1921年)重修。尚书庙坐北向南,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封火围墙。正门横额“敕封水部尚书”,左右小门额“履忠”、“蹈义”。墙基堵石刻“民国十年东西社捐造石基全座”。殿堂面阔五间,深七柱,高6.5米,前廊后堂,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祠厅正面石廊柱有林则徐手书楹联:“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英灵昭海澨,与信国隆名并峙,十洲清晏仗神庥。”东西墙尚存多方嘉庆、道光年间捐资修庙碑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