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俊华:我叫“大闺女” 【16同题·非虚构】

我叫“大闺女”/侯俊华

与一些女孩子特有的外号“假小子”等不同,我小时候,有一个别样的绰号——大闺女。而今,“大闺女”早已成了老男人,但“大闺女”时代带给我的“大乐趣”,至今不能忘怀。

一、“俺就是不穿了”

小时候,在我们家有两样东西是很多家庭不曾同时存在的:穷和欢乐。人家是叫花子唱山歌——穷欢乐;我们家是叫花子天天唱山歌——穷且欢乐。俗话说:“贫穷限制了人的想象力”,我们家是“贫穷开启了家的创新力”。我的那个娘,就格外的奇葩,特别是手艺,能奇葩得让人瞠目咋舌而且费解不断。明明是一个鸡蛋,娘愣是做出了四道菜:鸡蛋饼拌黄瓜、西红柿鸡蛋汤等;明明是一个普通的青萝卜,娘却做出了宫廷萝卜的味道;明明是一个西红柿、一个小辣椒、几根香菜,娘却做出了至今都令我难以忘怀的美味凉菜。尤其是针线活儿,娘更是远近小有名气。“女子无才便是德”,娘只上过四天学,但在姥姥的严厉教授下,手艺活儿成了娘的绝佳本领。我也在娘的手艺下,环绕在不分男女的花色衣服里。

我有三个姐姐,家里一旦有点像样的布料,自然就先偏向了姐姐们。但我是三个闺女后、好不容易盼来的“宝贝儿子”,娘当然有什么好事,也不会落下我的。有一年,爹买回一块花布,寻思着给大姐或者二姐做件新衣服。如果给大姐或二姐做件像样的衣服,就会长一点,浪费些。娘考虑来考虑去,还是决定给我和三姐做两件衣服。这样一来,花布就缺一点儿,但是娘自有办法,宁可用别的破布搭补一下,做两件新衣服,也不愿意浪费一些做一件。关键时候,看出了娘针线活儿的绝佳了。娘用“套铰”的办法,添补了一点点小碎布,就给我和三姐做了两件差不多的新花衣。我和三姐年龄相差两岁,个子差不多一般高。娘紧了紧布料,我和三姐就穿上了“被合适”的新衣了。同时给两个孩子做上两件新衣,在我们家,绝对算是一件大事了。

娘说,我小时候,不大爱说话,反应还有点迟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傻乎乎的、像个缺心眼的呆头鹅。我们家辈分大,爹娘又开朗,邻里关系相处得十分融洽。因此,我就成了和我同辈分的那些嫂子们逗乐的主要对象之一。看见我呆头呆脑、扭扭捏捏的,像个女孩子,嫂子们就常常拿我逗乐:“哎吆吆,你看他大叔,像个大闺女一样!”一来二去,我就有了一个童年的绰号“大闺女”。当然,那个年代,我们这些小娃娃,才不懂得什么男女的真正意义。所以,她们爱怎么叫、怎么乐,我也不关心,不在乎。直到有一天,我和三姐的这件衣服穿出去,才发生了大变化。

娘说,我穿上了娘给我和三姐“套铰”的新花衣,就高兴地到处乱跑。开始几天,没说什么。直到有一天,我碰见了一个媳妇(后来知道,我叫二嫂)看见我穿着新花衣,直接“取笑”我:“哎吆吆,快来看呢,他大叔穿上花衣服了,又'闪起来’了!可了不得了。”(闪起来,家乡土话,臭美的意思)娘说,我哭着跑回家,生气地把衣服脱下来:“人家骂我了,说我闪起来了。”“谁说的?”“那人脸上有麻子。”“哎呀,那是你二嫂和你说笑话呢!”可是,任凭娘怎么说,“俺就是不穿了。”从此,那件属于我的花衣服,就便宜三姐了。

花衣服早已没了踪影,但是它的颜色和样式,却在我的记忆里不曾消逝,就像邻里们发自肺腑、和谐的笑声一样,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二、“外布里糠儿”

我的老家是典型的山东农村,很多新鲜的事情总是比县城和较为富裕的乡村滞后很多,比如学外语。我是初三才开始接触外语的。“要学习外国话”“我们还能学外国人说话”,这一下子就成了小山村头号的大新闻。我们的英语老师也是两个高中毕业、原来分别教我们语文和化学的年轻老师,临时抽出来到县里边学边教我们的。一般是老师到县里学习两周,回来教我们几节课。对于我们这些中国话还说不利索的农村孩子来说,说外语就有趣多了。先不说我们的外语是纯正的“山东外语”,尤其是那些曲里拐弯的话,就常常让人欢乐不已。

“How  are  you ?”被我们直接演绎成“哈您那油?”“My  name  is  Liping.”直接被我的一个略微有点口吃的同学读成了:“麻麻内母……麻麻内母……”老师和同学乐成了一片……

会说外国话了,臭美的孩子们就开始在上下学的路上对村里人炫耀。村里人自然不服气。有一次,邻村的几个同学,被村里人直接拦住了:“听说你们会说外国话了。考考你们,我们睡觉枕的'枕头’怎么说?”刚学了几句外语的孩子们哪有这本事?就在几个同学难堪的时候,一个反应极其敏捷的同学,直接就用外语的语调来了一句:“外布里糠儿”。几个村民登时就愣了,没反应过来。他们开开心心地、哈哈笑着跑向了学校。等看不见村民了,几个同学就好奇,问那个同学:“你从哪里学的?我们怎么不会啊?”“'外布里糠’——外面是布子,里面是糠啊。反正他们也不知道。”(我们那里的枕头里面都是装的米糠之类)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笑声一直传到了学校,也延续到了我今天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最初的外语——真正的、地道的山东话和英语的混血儿。

三、“就像水一样哗哗的”

我们村用上电比较晚,印象中大概是在我初一就要结束的时候。用惯了煤油灯、汽灯等原始照明工具的我们,有了电灯,简直高兴得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开心极了。电是有了,可是对电的知识,不光是我们这些学生,就是年龄长些、有经验的村民也是一片空白。“触电、漏电、短路、跳闸”从未听说过,也一窍不通。只知道被电工们告知,千万别乱动、触摸等等,“一下子就能电死人。”在欢喜雀跃的同时,我们更多的是对“电”的恐慌,生怕“被电着、电死”。

我一个大家族大爷家表哥家的村子,靠近邻县县城,是较我们村先用上电的。对我们来说,大表哥他们就是有经验的人了。说起电,他们是很有资格的,我们也自然深信不疑。

有一次,大表哥来我们家做客。晚上一起吃饭的时候,我们就边吃饭边好奇地向大表哥请教一些电的知识。“哥哥 ,哥哥,漏电是什么样的?”大表哥毫不含糊,大手一摆,给我们现场讲解:“可了不得了,我们家有一次漏电,我是看见了,可厉害了,就像水一样,哗哗地流啊!”这登时就吓傻了我们,生怕自己被电死。

到现在,我也没见像水一样哗哗漏的电……但是,大表哥这份演绎,却让我一辈子对表哥的幽默、大胆有了“烙印”。我估计,这辈子,大表哥的这份幽默我是忘不掉了。

四、“高低当坏蛋”

小时候,因为穷,很多东西吃不着,就十分馋。馋肉、馋鱼、馋一切好吃的。有很多好吃的,只能在村里放露天电影时,从银幕上看到。那时的导演,也怪了,净把些好吃、好喝的弄上银幕,馋全国人民,尤其是馋我们这些农村吃饱都成小问题的山里孩子。那份馋,直接影响了我们童年幸福的时光和对未来的向往。要不是后来我们走出了山里,有了更多的认识和认知,指不定我们现在是什么东西,或者在哪里胡来呢。

印象最深的是电影《渡江侦察记》《粮食》《地道战》《三进山城》等这些电影里,国民党和日本鬼子等总是大鱼、大肉地吃,尤其是他们大口啃烧鸡,横吃、竖吃的样子,至今在记忆里都抹不去。一场电影下来,别的没留下,哈喇子倒流了一地。看着,看着,就幻想着“长大了,也当汉奸。当坏蛋好啊,有那么多好吃的。”你看看,爱国主义影片,对于像我这样的馋孩子、穷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灾难的诱惑,哪有什么爱国种子播撒啊?

贫穷没有限制我的想象力,贫穷直接给了我真实的力量……我就想吃上好吃的!哈哈哈哈哈哈,你看,我是一个多么现实的农村孩子啊!“长大了,高低当坏蛋!”

看到海军在海里漂游,再看到鱼也在海里游来游去,我又想长大了一定当海军。当海军好啊,想吃鱼了,直接下海就抓啊,想吃多少吃多少!

这是我的童心、童语。很多人,其实是抵挡不住一根鸡腿、一条鱼的诱惑的——就像我的童年一样。

现在,肉也吃上,鱼也吃上了。我是不是很开心了呢?我常常问自己,跟自己要答案。

五、后   记

几十年过去了,岁月早已成了过往,再也没有人称呼我“大闺女”了,但那时的欢乐却从未走远,就像一道清泉溪流,一直深深地穿行在我的心头。每每回想起来,总是令我心生欢乐,幸福流淌。

人生就是这样,从来不缺爱,从来不缺温暖和快乐,只要你去寻找,去发现,去感受,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把所有的悲伤和忧愁忘掉吧,幸福和快乐就在你记忆的深处,就在你灵魂经过的路上,是一道永不逝去的风景、一片永恒的暖阳。不信,你回回头,停停脚,你一定心花怒放,乐趣纵横……

21-6-4  19:12  0

作者简介
侯俊华
山东人在北京
新闻从业人员
喜欢文学 摄影 音乐
惟愿走向远方
不负生命来往
2021【同题短故事】创作计划 
2021,新的一年,让我们一起来玩【同题短故事】。
【同题短故事】由赵晓霜、侯俊华、梁波、谢秋霞、崔寒凝、祖志宏、姚小红、甄小龙、杨旭萍九位文友共同发起,旨在和更多热爱写作的小伙伴一起 “抱团”创作,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一、【同题短故事】体裁为叙事类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故事以及非虚构叙事等,鼓励童话和科幻作品。
二、篇幅3500字以内。
三、一般情况下,团队成员每月1日、11日、21日晚8点-10点在微信群报名,提交上旬作业、提交下旬选题。法定假日或遇特殊情况,群主将以“群公告”的方式另行安排。团队成员因客观原因不能参加活动,应提前告知群主。
四、所有选题在提报当日经大家集体讨论后,由群主最终确定下旬的创作主题。在同一主题下,作者可自行设置文章标题。
五、已报名却不能按时提交作业的同学,自觉在群里给发一个10元红包。连续三次没有按时提交作业,将被送飞机票,若想再进群,须向群主申请。
六、同题作品在每月5日、15日、25日由【同题短故事】微信公号原创首发。
七、【同题短故事】编辑小组负责稿件的排版发布。因为稿件直接排版,敬请各位作者认真修改作品。
八、欢迎新作者加入【同题短故事】作者微信群,一起创作,一起讨论,共同进步。
九、作者可自行申请公众号赞赏账户或设置付费阅读,所发作品收益全部归作者所有。
 编辑运营 | 【同题短故事】编辑小组
独家发布,转载请与本平台联系
(0)

相关推荐

  • 【婚嫁同题笔会七】三 姐 找 婆 家

    [痴红初语]征文公告 内容:以当前婚嫁社会现象为主题,题目自拟.字数限制在1000--1500字,最多不超过2000字.本次笔会以小说为主,不接受诗歌.散文. 时间:2017年6月1日--2017年7 ...

  • 【五月征文样刊】隔 壁 杏 花

           隔 壁 杏 花 文/十千      杏花住我隔壁,我比她大两岁.      她爹是村里有名的"烂板凳",好酒.年轻时就不务正业,三十好几才找了她娘.她娘是自己走来的, ...

  • 祖母的老闺蜜们之四:说话叽哩哇啦的芒种娘(作者 箫笛)

    小时候,每次听到那个叫"芒种娘"的老太太来串门,我就头痛,因为她说话叽哩哇啦的,听不懂.按照大人们 "南蛮子,北侉子" 的说法,这个老太太应该来自南方. 老太太 ...

  • 三娘

    [三娘] 三娘总是神神叨叨的,神神叨叨的三娘总觉得家里不安宁. 三娘说"明明就听见有人在敲门,问他是谁,也不回答,就一直敲,一直敲." "哼!小鬼我都不怕,还怕你一个敲门 ...

  • 侯俊华 :年味 【04同题·非虚构】

    年  味  文/侯俊华 我始终觉得,"年味"是有比例的.就像太阳的光是由七彩的颜色组成一样,不同的颜色占的比例不同,或者组合的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的光色."年味" ...

  • 侯俊华 :远光 【05同题·非虚构】

    远  光  文/侯俊华 因为工作的变迁,我住过很多房子,短的一年半载,长的几年.十几年.二十几年.但是,我住过最短的一座老屋,仅五十多天,却像一道远光,却令我终生不忘,记忆犹新,像年轮里的刻刀,像记忆 ...

  • 侯俊华: 再也不见 【12同题·非虚构】

    再也不见  文/侯俊华 奋笔疾书写过很多文章,手中的笔似一把挥舞的佩剑,轻松自如.这支笔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如泰山,泥泞难行. --题记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风雨.有的风雨,还会再来,给你品味,让 ...

  • 侯俊华: 娘背 【13同题·非虚构】

    娘背/侯俊华 娘在55岁时,有了人生一份新的职业,开始了自己前所未有的征程,迎来了自己极其艰难的挑战,也开启了自己一生最幸福的时光. 一 我的儿子是1994年8月出生的.儿子出生了,娘的新职业也就陆续 ...

  • 侯俊华:盲 光 【18同题·非虚构】

    盲光 / 侯俊华 因为高度近视和喜欢摄影的缘故,我对光格外敏感和挑剔.顺光.逆光.侧光:远光.近光--,我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印记.但这些光只能像眼睛的触及一样,在我眼前晃动.在我心头烙印的却是另外一种光 ...

  • 侯俊华 :冰春 【07同题·小说】

    冰春 文/侯俊华 瓢泼的大雨一直在下--在玉米地里蛰伏着的程成完全没有感受到雨滴的冰凉,他在等待着她的出现. 这场夏雨来得太及时了!程成不只一次地设想着这样一场大雨的到来,尤其是周末的傍晚. 这是一条 ...

  • 黄栌谷主:人类幼崽都这么可耐?【16同题·非虚构】

    那年老孬六岁 /黄栌谷主 这是暗示妈妈该减肥了么? 我已经接连开了三天会,第四天临出门,正在换鞋,老孬过来问:"妈妈,你不在家陪老孬玩,要去哪里?" 我说:"妈妈要飞到梧 ...

  • 林潮: 美好生活 【16同题·非虚构】

    美好生活/林潮 儿子跟我一样,迷上了东湖绿道,绿道离我们住的地方近,步行五分钟就可以到达. 绿道全长110多公里,道路两旁各类奇花异木,争奇斗艳,湖边还有各类主题公园,酒店宾馆,举办婚礼的场馆,东湖碧 ...

  • 甄小龙:酒干倘卖无 【16同题·非虚构】

    酒干倘卖无/甄小龙 2021年5月25日是个载入我的史册的好日子.终于靠着自己的努力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汽车,靠着进藏一年来的省吃俭用,暂时摆脱了没钱的无奈和恐慌,实现了爸爸多年前给我盖新房时许下的美好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