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越是会“混”的人,越是早早就看破了生活的假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混得好的人,早已识破生活的假象。此句既真且假,重点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好”这个字在具体语境和句子中的含义。

专注于物质获取,紧随大流的庸常式“好”

在这一类人群中,习惯于使用“混得好”这种表达。
看到或听到“混得好”这种表达时,人们完全可以想象到与此相对应的,他们的讲话神态与语调:眼神猥琐、笑容油腻、身形佝偻随时准备低头哈腰、为骗取客户各种费用不惜采取各种违法违规手段并嘲笑客户愚蠢……
通常情况下,这类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擅长和习惯使用的词汇,以及评价他人的词汇,就是“混”,或者“XX混得好不好”。
美国人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曾经提出了一个假设,从这一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设中我们得知,语言学家们一早就发现,思维依赖于语言,某个文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思维习惯,往往能够在一个人的语言结构中得到体现。
经常使用“混”一类词汇,从心理心态上上来分析,这类人往往不端庄也不太老实,本质上与标准行业的严谨、刻度不能差丝毫的工作理念与要求,也相距甚远。
而环境不同,不仅工作作风和心态不相同,语言表达上也会大不相同。 
体制内官员、公务员、高度精密制造业、有着严苛行业标准的工作环境中的人,通常不会在工作场合,或者私下里,话语轻佻的,语义含混的,这样表达或遣词造句。
譬如公务员,因为条规框架、政治理念与思想格局,必须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马克思主义、话语传递对象紧密相关。要知道,群众不仅眼睛雪亮,而且主观分析能力一流。
说错一个词,就容易让人民群众产生误解。出公告政策,不把词汇琢磨透彻,不把语意分毫不差地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是绝不能见报或公示出来的。
多年前,在一次高铁事故新闻发布会上,担任新闻发言人的某官员不太懂群众心理和遣词造句,在面对记者和公众的提问时,把事件调查结果的官方态度简单表达为“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结果引得舆论一片哗然。
网民甚至掀起了“事故与铁路部门无关,是乘客的问题,他们不该上这趟车,这就是事故最终调查结果。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这样的造句大赛,来表达对此官员表达方式以及内容的不满。
如此看来,一个人如何讲话,使用何种词汇来表达,充分反映出一个人的逻辑和素养,以及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身处不同环境下的人,往往会不自觉受到身边环境影响,并将这种潜在的环境素养,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混得好与看破生活假象之间的逻辑关系

为什么我们要对语言表达有这么多的分析和挖掘?除了上述所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看透生活假象,活得游刃有余。
混者,其实才是生活中各种假象的制造者。
因为没有真才实学,才更擅长阿谀逢迎。因为不懂实干无原则底线,所以更懂溜须拍马胡乱跪下。就在这一跪一舔之间,事情的真实脉络,合理走向被歪曲了。被蒙蔽的多数人,无意间就被带歪了节奏,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而真正知道事件本身态势的“混者”,则充分利用对事实的掌握而放手一搏,篡取个人利益。如此一来,他倒成为了那个混得好的人,因为他知道真相!刻意制造假象的他,最看得破假象!
可能你以为我们要说的是生活中的聪明人,那些历经世情而对人性恶与谎言有了经验和教训的人,他们看破假象过得比较好。

的确有这样的人,而且事实上,这种人反而不是在混,而是以更为谦逊低调的姿态,静悄悄融入到假象环生的世俗里。
并且,将生活和工作平衡好的过程里,往往藏着巨大的生活智慧,更是洞察人情世故之后,有所选择的进与退,而非年轻不懂世情者的莽撞冒进,做无谓的牺牲和浪费。
在顾闳中向李后主复命的间谍画作《韩熙载夜宴图》中,画家顾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以旁观者视角,细致描绘了韩熙载在家中与朝中权臣、当红歌姬、佛堂名僧、文人雅士等人聚会宴饮的奢靡、浮华场景。
在看过此画之后,以声色犬马、醉生梦死著称的李后主也喟叹道:“孤亦无如之何矣。”意思是,原来你韩熙载私下里过的日子,比我这皇帝还奢靡腐朽,看来你的确不是像是要篡取权位功名之人。
自此之后,李后主对他十分放心,甚至在韩熙载以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自污,从而达到躲避相位目的时,李后主依然对他优待有加,并不对他的奢靡生活做出任何批评和限制,甚至于死后,李煜还是赠给了他宰相的官衔。
那么,韩熙载果然如李后主所看到的那样,奢靡、腐朽、不以国事为重吗?
当然不是。
史书记载:韩熙载“高才博学,又精音律,善书画。为文长于碑碣,颇有文名,当时求其为文章碑表者甚多”,名震江左。
而在南唐开国后,烈祖李昪就曾经让韩熙载充当太子李璟的老师,并说,以韩熙载的才华,迟早会成为朝中重臣,建功立业,此时吾儿与之学习,将来可堪重用。
正是因为韩熙载的才华盖过当时皇帝,而他本人又是从北方南渡来投奔李唐王朝的,因此,朝中包括皇帝在内,对他并不十分信任。
韩熙载也十分清楚这一点,因此,虽然贵为太子的老师,却当得不怎么称职。因为他在东宫整天“谈笑而已,不婴世务”。

正是这样的混沌姿态,让韩熙载在朝野中安然隐身,甚至不惜蓄歌姬、背箩箇,到各个妓院去讨要乞食以自污,从而躲避朝廷对他的猜忌与怀疑,安然终老。
但是,韩熙载其实是一个有建功立业壮志的人,只不过,时运不济,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与主张,因此,在当世不容盛才的格局下,他选择了一条看似“混得好”的路数,永久的掩埋了自己。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Lin, C. E.Putting Your Thoughts On Trial: How To Use CBT Thought Records. Internnational Bipolar Foundatio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