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荐书20210212
每天推荐一本属于今天的书
《闲情偶寄》:清初文人李渔的重要著作之一,又名《笠翁偶集》。包括词典、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8部,共234个小专题,涉及戏剧创作和表演、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家具古玩、饮食烹调、养花种树、医疗养生等许多方面,内容丰富而切近生活,以浅白的文言行文,简洁雅致、清新隽永,叙述中时见议论与抒情,趣味幽默、妙语连珠。作者自己将其视作是一部寓“庄论”于“闲情”的“闲书”,他在该书卷首《凡例七则·四期三戒》中自述道:“风俗之靡,犹于人心之坏,正俗必先正心。近日人情喜读闲书,畏听庄论,有心劝世者正告则不足,旁引曲譬则有余。是集也,纯以劝惩为心,而又不标劝惩之目,名曰《闲情偶寄》者,虑人目为庄论而避之也。”又说:“劝惩之意,绝不明言,或假草木昆虫之微、或借活命养生之大以寓芝者,即所谓正告不足,旁引曲譬则有余也。”现在看来,这部书既是一部生活美学、艺术美学的著作,又是一部生动活泼、轻松惬意的小品,在点评衣食起居、娱乐养生之际,鲜活地展现了17世纪时日常生活、世俗风情的画卷,堪称休闲百科全书、古代生活艺术大全,无愧名列于“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此书自康熙十年(1671年)付梓以来,一直备受注目,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现代散文大师都曾受教于此书,对其褒奖有加,林语堂在英文版《吾国与吾民》中给此书以极高的评价,认为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
李渔(1611年9月13日—1680年2月12日):
明末清初文学家,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号笠翁,别号觉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金华兰溪(今属浙江)人,生于南直隶雉皋(今江苏省如皋市)。自幼聪颖,擅古文词。崇祯十年(1637年)考入金华府庠为府学生。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顺治八年(1651年),迁居杭州,后移家金陵,筑“芥子园”别业,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康熙十六年(1677年),回到杭州在云居山东麓修筑“层园”以享晚年。
李渔的文学成就突出体现在戏曲方面,甚至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创作改编了《怜香伴》《风筝误》《比目鱼》《凰求凤》等大量剧本,保留下来的有18种,常见的为《笠翁十种曲》,多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而且喜剧色彩十分浓郁,李渔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也是惟一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作家。除了创作深受欢迎的剧作之外,李渔在《闲情偶寄》中阐发了自己的戏剧理论,虽然其中有些主张并非是他首创,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如此系统地将此前各种零散观点归结整理并上升为理论。这不仅是对中国古代观曲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更是对中国戏曲理论进一步的深化与拓展,并将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与其它艺术理论融会通,使李渔的戏曲理论不仅在美学内涵和理论科学性上得以提高,更重要的是形成为一个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具有民族特色的戏剧理论体系。
除了剧作外,李渔还著有《连城璧》《十二楼》等白话短篇小说集。李渔称自己的作品是“新耳目之书”,一意求新,不依傍他人,也不重复自己,他嗜写传奇,力求故事新鲜,情节奇特,布局巧妙,语言生动。这些作品虽在当时被正统文人所不齿,但由于通俗易懂,贴近市民生活,寓教于乐,适合观众、读者的欣赏情趣,所以作品一问世便十分畅销。后人在评论他的小说成就时,称他的《连城璧》《十二楼》两个短篇小说集是继冯梦龙、凌濛初的“三言”“二拍”之后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是清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上乘之作。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 清代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