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康熙是病死的吗?不,种种证据表明他极有可能是被害死的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畅春园戌刻,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69岁的康熙帝因“偶感风寒”溘然长逝,结束了他在位61年的皇帝生涯,新皇帝雍正帝的即位,宣告了自此康熙王朝的结束,国家也走进了雍正王朝。在往常,当一个人死去,关于他的一切就都成了过去时,关于这个人的一切似乎没有必要再去理会了。然而,作为一代帝王的康熙帝,因为他的特殊身份,他的死却并没有因为朝代的改变而被人忘记,人们在继续生活的同时,对他的死产生了无数的猜测,并且大多数人都怀疑他的死并非是官方所说病死的。因为人们觉得他死前死后的一系列现象均不大正常,更不合乎情理,似乎有人在暗中操纵着一切,于是认为他的死很是蹊跷,死得很不正常,死得也很凄惨。而又据一些档案记载分析,康熙帝的死不仅出乎人们的意料,也是他没想到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人们认为康熙帝觉得自己的安全没有保障。因为人们清晰地记得,在康熙四十七年(1698)九月初四日,当康熙帝再次宣布废太子胤(允)礽时,曾悲凉地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并且在康熙五十六年(1707)十一月二十一日的一道上谕中,康熙帝曾提到“'五福’以'考终命’列于第五者,诚以其难得故也”。这似乎在暗示,他将来有可能不得善终。于是,当康熙帝死后,人们再次细细品读并体会康熙帝的这些言语时,认为康熙帝自己认为他的生命没有安全保证,其处在随时都可能被害的危险境地。其次,人们在档案中发现了无法解释的可疑点。人们在查现有的史料时,发现了康熙帝之死有可疑的地方,这两处记载的内容是这样说的:一、乾隆朝文人萧奭所著《永宪录》记载,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日,康熙帝由南苑回到畅春园,次日有病,传旨:“偶患风寒,本日即透汗,自初十至十五(日)静养斋戒,一应奏章,不必启奏。”十三日戌刻死于畅春园。二、据满文档案载,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初七日,皇十四子允禵奉召自甘州(今甘肃张掖)赴京奔丧途中,在陕西双山堡,与奉命前来署理大将军印信的宗室延信相遇。允禵执手延信,痛哭失声,反复问询有关康熙帝去世前的情形。延信告称:查仓事毕,我等于十一月初六日前往海子(南苑)奏闻。是日,见到主子,主子面询仓务,我等良久方散。看得主子气稍虚弱,颜面亦瘦些。翌日(十一月初七日),主子就回畅春园住了。我等八旗大臣相约后,初十日又去(畅春园)给主子请安。奉旨:“尔等不要再来。”自此,我们没有再去。十四日方闻此事……辛卯(初十日),皇四子胤禛三次遣护卫、太监等至畅春园候请圣安。上传谕:朕体稍愈。壬辰(十一日),皇四子胤禛遣护卫、太监等至畅春园候请圣安。上传谕:朕体稍愈。癸巳(十二日),皇四子胤禛遣护卫、太监等至畅春园候请圣安。上传谕:朕体稍愈。从上面的记载来看,康熙帝在这三天的病情并无大碍,即使没有痊愈,但也没有发展的趋势。然而十三日的《圣祖仁皇帝实录》却记载,十三日丑刻,康熙帝病情开始严重;十三日戌刻,康熙帝就死了,死得很快,均未见有任何救护措施。相反,在这段时间内,康熙帝召见了守候在畅春园的几个皇子,还召见了皇四子胤禛。需要说明的是,《圣祖仁皇帝实录》是雍正帝即位后令人编纂的,上面是如何记载的,雍正帝可是心里最明白,如果记载的不是事实,或者记载的内容不符合他的本意,那是绝对不行的,这一点是肯定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记载那三天康熙帝身体无大碍呢?有人说,康熙帝病重时之所以未采取救护措施,是因为康熙帝对自己的病情没重视,可是他身边的皇子、大臣,尤其是太医院的御医难道也没有对康熙帝病情重视吗?也有人说,康熙帝在十三日这天,已经被秘密隔离,失去了对政局的掌控。其证据是,康熙帝召见皇四子胤禛“谕令速至”,而皇四子胤禛竟然七八个小时后才前来。而据初九日《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康熙帝令皇四子胤禛替自己恭代十五日的南郊大祀。但其地点距离畅春园的路程并不算很远。于是据此分析,康熙帝的“偶感风寒”是被人给利用了,他的死绝不是简单的病死,他的死绝非正常。既然是属于不正常的死,那他就有可能是被人害死的。那又是谁想害死康熙帝呢?想得到皇位的人最有可能是凶手。遍查档案记载发现,皇四子胤禛对康熙帝的“病情”最为关心关注,并且行迹最为可疑。于是,康熙帝的皇四子胤禛便成了人们最大的怀疑对象。其证据是,在畅春园的皇子还不知道康熙帝已死的情况下,康熙帝的遗体在深夜已被转移到了紫禁城的乾清宫,并且是将康熙帝伪装坐在黄舆内运回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