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思维,让语言更富诗意

能近取譬,原本是“仁义”之道,意思是能够推己及人,从别人的感受出发想问题。实际上,倘若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能近取譬”,则我们便能更加把意思表达清楚了。所以,把“能近去譬”作为一种语文思维,也是恰当的,当然这种思维有现成的名称,叫作类比。

当我们无法把一个意思讲清楚的时候,我们便可以用类比。比如,今天我教学《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篇课文,因为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会提问”。因为纳米本身就是一个新奇的事物,纳米技术更激发人的探究欲望,所以孩子大多在“内容”这个层面提问较多,偶尔也有就“思想”提问的,比如一个孩子说“二十一世纪是纳米世纪,那么二十二、二十三世纪呢?”这是科学发展思想提出自己的问题的。然而,我更希望他们能够从“写法”上进行提问,于是我带头示范:“课文第一自然段说二十一世纪是纳米世纪,最后一个自然段说纳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那么这两个自然段可以互换吗?”

这样一提示,孩子果然慢慢提出好问题了。其中一个孩子这样提问:“课文把一纳米的长度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进行比较,可不可以直接写'一纳米相当于十亿分之一米’呢?”

经过讨论,孩子们都认为还是用这样的比较更加直观,语言描写更加形象生动。

我告诉孩子,这是一种类比思维。我列举了课前孩子们讨论的一个话题。课前,一个孩子说:“我们学校有一朵开得十分漂亮,那个黄颜色啊,太漂亮了。”

我问:“到底怎么个黄颜色呢?”

“说不上来,反正很漂亮!”她笑了笑说。

我说:“那就用一个事物来类比一下,或者用一句比喻说一下。”

她想了想:“像成熟的香蕉发光的样子!”

我立即给她鼓掌:“你看,一下子把黄颜色说清楚了。”

孩子们这才明白课前我为什么非要她把那漂亮的黄颜色说清楚了。我则又乘势追问:“那么,现在你们再用类比说说,为什么第一自然段中的内容放在第一自然段呢?”

孩子们果然聪明,其中一个站起来说:“就像《西游记》的开头说那石头里蹦出个猴子一样,十分吸引读者往下读!”

我们都不觉笑起来。

是的,类比思维可以成为名副其实地语文思维。它的好处在于能够在被类比物和类比物之间建立一种对应关系,通过类比物想象被类比物,然而类比物又不是被类比物,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想象,一种精神的向往,从而发生某种诗性,让被类比物被描述地形象、生动的同时,又与读者或者听者保持着某种距离,这距离犹如一层纱蒙在鲜花上一样,令人产生愉悦又想探究的心情。

这就是语文。其实,语言文字不就是对所有事物的类比吗?因此,我经常说,语文是一种精神性的学科,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符号,能近取譬的语文,自有仁义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