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三起三落,为国为民之心不变,在坎坷中磨砺自我

苏轼的三起三落,为国为民之心不变,在坎坷中磨砺自我

趣谈唐宋元明清

发布时间: 20-02-0412:41百家榜创作者,优质创作者

导语:苏轼,宋代最高文学成就的代表之一,优秀诗词的创作者。苏轼的为官之路,一步一个坎,步步都是坑,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环境之下,苏轼究竟抱着怎样的心态处理政务呢?忧国忧民的背后,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心酸呢?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又有着怎样的贡献?让我们一起揭开历史的迷雾,细细的窥探下吧。

苏轼的晚年生活

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公元1097年也就是绍圣4年,62岁的苏轼开始了他人生当中最后一阶段的孤独之旅。而在这一次孤独之旅当中,苏轼竟然把儋州当作了他人生的第二故乡。

苏轼的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苏轼又是如何度过自己孤苦晚年的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苏轼人生的三起三落后,他的个人生活、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学堂兴起从公元1097年开始,大量的读书人不远万里来到儋州,这个海南孤岛之地。

从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来看的话,经济重心在南方倒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读书人一般在华夏帝国的中心处会有更好的发展,尤其是在帝国的首都边。

很多年轻人开始乘着一叶扁舟来到儋州,似乎透露着一点点的不正常,尤其是这个儋州还处在海南岛上。

办学堂,介学风很多年轻人来到了这个岛上是为了他们心中的信仰,是为了他们最崇拜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没错,儋州是苏轼人生当中最后一次旅途,而在这次旅途当中,苏轼几乎把自己的所有热血心肠通通放在了儋州。

一些读书人,希望能够考中举人,荣耀家里。也有一些读书人纯粹是慕名而来,想看一看苏轼大文豪的生活状况。

当时北宋的南方人大多以能去儋州看一眼苏轼为荣,一下子成了北宋的潮流。

那么苏轼是如何被驱逐到儋州的呢?

儋州的大罪行北宋帝国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帝国,换句话来说南、北宋都是非常奇特的。

南、北宋更在乎人权,对于犯人的生命似乎有着更加充足的保障。比如在对应野史当中就有过记录:北宋的刑场之上,如果持刀者砍犯人头颅之前,犯人大喊一声'我冤枉呀’,那么持刀者绝对不可以砍这个犯人。

犯人需要重新进入监狱,然后再从第一轮审讯开始,依次记录。而在当时就有一个人破了记录,他连续多次喊我冤枉呀,最终免了死刑(正好赶上了特赦)。

通过北宋的一些刑罚制度,以及北宋当时特有的文化,我们能够了解到:在北宋时期放逐海南,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而当时北方有着对应的刑罚等级,也能够看得出来北宋时期对于流放海南这样的一种罪行究竟是多么看重。

而苏轼被流放到海南的时候,已经年过六十,万幸的是苏轼人老心不老,开始开设学堂,进行大范围讲学。

苏轼的荣誉称号苏轼在整个北宋历史上,他的文学地位是无法忽视,也是无法衡量的。他就如同一颗彗星一样,照亮了整个北宋。苏轼是整个北宋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和画家,拥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称号。

与此同时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豪放派的代表,苏轼在散文领域的成就比肩欧阳修,苏轼的书法被称为宋四家之一。

这些荣誉称号足以对得起最开始讲的大文豪三个字眼了。

苏轼的三起三落

43岁的乌台诗案历史上对于苏轼的第一次大起大落,也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进行了大幅度的记录。

针对于此,我们没有必要把记录的每一方面都拿出来,但是这其中还有那么一点点非常值得玩味的话。

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在苏轼的信件当中,无形之间写出了这样的一句。这句话乍一看没有什么,无非就是一个人的自嘲,但是苏轼的自嘲自嘲错了地方。在这句话当中,苏轼明确表示自己已经年老了,不能够像之前那样来回折腾了,只能固守一片土地,当一个普通的小民就好。

愚弄朝,妄自尊大

紧随其后,新党对于苏轼的这句话进行了大幅度的抨击,满朝文武开始诋毁苏轼。苏轼的那一句话明明是自我嘲讽,为什么眨眼之间成为了整个朝廷斗争的导火索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苏轼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朝中只有一股势力,那一股就是王安石势力。

苏轼说自己年迈了,没有办法和这些新人一样折腾了,而这个所谓的新人也就是王安石这一伙人。

不久之后,朝中御史纷纷寻找与苏轼相关的文字记录,以及他所编写的一些书籍。通过这些书籍当中的只言片语,开始断章取义,然后穿凿附会,去搜索与苏轼相关的不法罪证。在苏轼当上三个月的官职之后,直接被逮捕。而此次事件一共有几十人参与进来,当然他们都是受害者。

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这件事情越搅越大,甚至宋神宗都想要置苏轼于死地。而这件事情最终惊动了王安石以及王安石所存在的新党的部分人士(部分新党开始同情苏轼,并为苏轼开脱)。通过左右腾挪,终于饶了苏轼的命,而苏轼在此之后也开始了新一轮的蜕变。

103天的牢狱生涯让苏轼感到绝望,与此同时又没有丧失希望。而在多次的濒临死亡之后,苏轼反而对自己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有了更加长久的考量。

不久之后,苏轼被贬到了黄州,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苏东坡。为什么会有这个新名字呢?原因很简单,因为黄州给自己的薪资不够自己家人衣食住行的,只能在东坡重新挖一块土地来种粮食,吃庄稼。

杭州之行在第一个大起大落之后,苏轼迎来了第二次的地位上升。

因为宋神宗去世,高太后掌握权力,保守派再一次登上历史舞台。而保守派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开始对王安石的革新派进行大幅度的打压,这个时候顺带就拉了苏轼一把。

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高太后掌权四个月后,就迫不及待的把苏轼带到了朝堂中来。

苏轼看到保守派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全面否定,不由得心痛万分,而保守派所带来的腐败丛生是苏轼所不愿意见到的。

于是苏轼又开始了自己的老本行,开始不间断地抨击保守派。由于是保守派把苏轼拉上来的,保守派恼羞成怒,开始对苏轼进行新一轮的打压。

在这一次打压当中,苏轼没有反抗,而是坦荡的接受了。不久之后苏轼担任杭州龙图阁学士,并且在这一段时间里面大放异彩。

东坡处处筑苏堤

苏东坡被贬到杭州的时候,开始构筑苏提。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苏堤是什么,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它认为是河堤。

而苏东坡最多的时候,曾经先后雇佣过二十万人修建河堤,为百姓谋福利。

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

当苏轼得知被贬到岭南时,人还没到消息就已经传了过去,而且岭南的父老乡亲们夹道欢迎。这样的一种情况让苏轼倍感欣慰,自己没有官职了,可是天下的百姓还爱着自己,而且这样的一种爱戴,几乎是至高无上的荣誉称号。

儋州教学苏轼的最后一次大起大落是在儋州。

这一次大起大落,其中涉及的缘由极为复杂,但是也能够看得出来,朝廷对于苏轼的忍耐似乎已经达到了极限。

我们需要看一下儋州在哪,当我们拿出古代地图来看的话,儋州位于海南岛上。

现阶段的海南岛经济发达,而且交通便利,又四面环海,海鲜不错,热带地区的椰子等多种热带水果也是非常盛行。但是在北宋时期,海南岛实在是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而宋朝又有一系列的刑罚制度,我们联系到了流放儋州相关的刑罚制度时发现它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严苛刑罚制度。这样相互联系,就不难发现整个朝廷对于苏轼似乎都充满了敌意,而之前那些想帮助他的好友也都四散而去。

沧海何曾断地,珠崖从此破天荒

苏轼到了儋州之后大兴教育,对于当地的百姓进行了一系列的开蒙。而当苏轼知道这里面有一个人考中举人之后,便给他写了一首词。这首词既饱含了苏轼对这一片土地的希望,与此同时也代表着他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

不久之后苏轼大开讲学之堂,对于当地的百姓,当地的想要读书的人,无偿的教授。而很多年轻学者不远千里之遥来到儋州,就是为了一睹苏轼的容颜。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真的希望能够从苏轼这边学到些什么,也有一部分学者、词人、书法家不远千里来到此地。儋州人民为了纪念苏轼开始了一系列的命名,不限于东坡桥、东坡路、东坡田等等。

有一些命名甚至延续至今,也足以见得:儋州之地和苏东坡早已经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在公元1100年,天下大赦,苏轼开始担任奉郎。只不过因为苏轼年迈,长久的奔袭让身体支撑不住。于公元1101年8月24日,在江苏常州病逝。

苏轼的为国为民

伴随着苏轼整个人生的三起三落,苏轼的心态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赤壁怀古的绝唱在苏轼人生第一次被贬谪的时候,苏轼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一尊还酹江月

这一首词几乎是中学的必背诗词之一,只言片语之间似乎就已经拥有了大气魄。

当然在这里面还有一个引子,念奴娇赤壁怀古当中的周瑜和咱们的思想认知当中了解到的周瑜可能有一些偏差,主要原因在于三国演义这本书籍在编写的过程中,为了美化诸葛亮,对于周瑜的身份地位和外在形象进行了一系列不客观的描述。

而在这首词当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苏轼的颓废,也没有看到苏轼对于生活的落寞和无奈,更多的是对于世间万物变化的感慨。

君子独立不惧,遁世而无闷

后世诗人、词人、史学家在评论苏轼的时候,总是习惯于用这句话。这句话看起来非常平淡,但眨眼之间就已经把苏轼的地位抬到了极高的位子。

廷动荡与苏轼的关系北宋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朝代,特殊就特殊在皇帝的思绪是多变的,而且与皇权相关的争斗是极为激烈的。

整个北宋对于权力、野心的欲望以及无穷尽的发展帝国版图的想法,其实任何一个皇帝都有,只不过北宋的军事制度以及北宋的军事实力和北方周边的环境就已经决定了北宋很难有所发展,很难有所成就。

可即便如此,北宋依然采取了一系列的变法,比如王安石变法。

在宋神宗支持下的王安石变法过程中,整个宋帝国短时间之内焕发出来的生机,和之前相比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样子。

而在王安石变法的过程中,苏轼做为冷眼旁观者,他对于王安石变法没有说好也没有说坏,只是指出了其中的诸多问题和麻烦。任何一次变法都是有着它的优势性和缺失性的,这一点谁也没有办法避免,可是王安石避免了,怎样避免的呢,直接把苏轼贬谪就可以了。

于是苏轼的身份和地位一落千丈,并且眨眼之间就有了牢狱之灾,在监狱当中呆了103天,还差一点死在狱中。

不久之后苏轼被贬谪到地方,再之后太后掌握政权,把保守派的力量再一次搬上历史的舞台,苏轼也随之而来,成为了朝中炙手可热的人物。

但是苏轼并没有被表面的恩惠冲昏头脑,也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或者变得异常颓废。苏轼环顾四周之后,发现保守派的某些方面也做得不好,比如朝廷的腐败已经达到了一个极其严重的地步,于是苏轼再一次上写书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这一下子连保守派都得罪了。

接连得罪保守派和革新派,就已经让苏轼在朝中没有立足之地,紧随而来的朝廷报复,就更不是苏轼所能够忍受的了。

就这样,苏轼在仕途上一波三折,最后到了儋州。

贬谪之后的苏轼北宋时期的官员贬谪是常有的事,有一部分官员一旦贬谪之后便开始颓废,开始不作为。

相比较而言,苏轼并没有如此。苏轼无论贬谪在哪一个地方都在努力的提高当地百姓的福利,让当地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

比如苏轼在贬谪到杭州的时候就开始修建河堤,让当地的百姓能够通过水资源来灌溉田地,获得田地的大丰收。

苏轼在贬谪到黄州的时候,因为当时给的薪水比较低,不能够养活家人,苏轼也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来种庄稼吃粮食。

当苏轼被贬谪到儋州时,看到当地的落后教育环境和教育状态,便开始积极主动的帮助当地的百姓,教他们读书认字,教他们学习一些儒家知识。

历史启示录

所谓的唐宋八大家,与其说是对他们文学上的认知,倒不如说对他们综合能力的认定。

我们从苏轼的发展,无论是他的大起还是大落,无论是他的大喜还是大悲,都能够看到苏轼拥有绝对意义上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下乡为民,苏轼一心一意都铺在子民上、铺在朝廷上,铺在朝廷的发展方向上。

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

在黄庭坚的笔,苏轼仿若是忠义两者皆有,文章妙笔天下的大才子。

得到这个称号非常不易,毕竟自古以来文人相轻,如果想要文人重视你,尊重你,那么无论是品行操守还是学识能力,亦或者在文学思路上的发展,都必须走在大前方。

而除了黄庭坚之外,陆游等人也先后发表过与苏轼相关的诗词歌赋,或者个人点评。

洋洋洒洒几十字、几百字,都能够看得出来历朝历代大诗人对于苏轼的崇拜。

当我们回顾苏轼的整个人生,就不难发现苏轼的大喜大悲,苏轼的涨涨落落其实都和整个朝廷有着密切的联系。苏轼第一次被贬谪是因为与革新派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

苏轼看不惯革新派对于某些事情的改革,而革新派也不愿意让苏轼在一旁指手画脚,于是使了个损招,通过某些文字和与文字相关的书籍,直接把苏轼摆在了宋神宗的对立面。就这么来回一折腾,苏轼数次在死亡的边缘徘徊。

而在第二次的时候,苏轼明明可以享受高官厚禄,但苏轼依然没有站队,非但没有站在帮助他的保守派那一边,反而指责保守派的某些事情做的不恰当、不合时宜。

很多人说苏轼不懂为人处事,苏轼的人际关系不圆滑。但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对于苏轼而言,天底下再也没有什么比为民为国为天下更重要的事情了。对于苏轼而言,所有的人情、所有的关系往来通通都可以放在后面,不对的事情就是不对的,对的事情就是对的。

苏轼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正因为如此,苏轼才能够获得百姓们的爱戴。作为唐宋的八大家之一,苏轼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