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51草书流派03
751草书流派03
继续讲草书流派,上次讲了章草,今天讲今草。
评论的标准还是一样的,一是草法,二是技法。
今草据说起自张芝,但张芝的今草作品看不到了。即使在唐朝初年,欧阳询已经说:“张芝草圣,皇象八绝,并是章草,西晋悉然。迨乎东晋,王逸少与从弟洽,变章草为今草。”欧阳询没有见过张芝今草,只看到过他的章草,所以把今草起源归之于王羲之和王洽。唐太宗收天下名帖,也没有收到张芝的作品。
宋初刻《淳化阁帖》,收入了几种张芝作品,但米芾就不相信,认为是张旭写的。历代学者观点基本一致,也有人说是王献之的作品。
但王羲之评论自己书法水平时说过:“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王羲之认为自己的真书比钟繇好,草书成绩跟张芝平行,但功夫不及张芝,因为张“精熟”于此。王羲之五十三以前都在做官,退休生活只有七年。张芝是官二代,从来没有上过班,所以王羲之有点不服气。从王羲之这句话来看,恐怕不仅仅指章草,应该包括今草。所以讲到今草流派,最重要当然是王羲之。毕竟可以看到他的作品。
其次是智永、孙过庭,这是王羲之流派杰出的继承者。
就草法而言,是差不多的,就用笔而言,王羲之第一。
今草也有一个入门教材,这就是智永《真草千字文》。
《千字文》的诞生,原是梁武帝教育子侄,命大臣殷铁石拓王羲之1000字迹,由周兴嗣编辑成文,以赐八王,所以原本就是王羲之书法。智永所书《千字文》,笔法和王羲之对照也是一致的。但这1000字,当时究竟是拓哪一种书体呢,不得而知。既然是给子侄教学用,可能是真书、行书,不大可能是草书。智永《真草千字文》有2000字,这今草应该是智永加的。加得对不对呢?绝大多数是对的,可靠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智永《真草千字文》有两本,除了在日本的墨迹本,中国西安碑林有关中本。
智永生前写过八百本《千字文》,当然可能有不同的杯子。如果仔细校对这两本,有同有异,不像出于同一个人之手。很多学者认为墨迹本是唐临本,考评的情况这里不详细讲了。我的意见是学草法,可以两本对照着写,看看什么字草法不同。论用笔还是照墨迹本,毕竟墨迹本清晰得多,写法跟王羲之一样。
皇象《急就章》和智永《真草千字文》草法相同的字。
今草和章草的草法有什么异同呢?这个题目很大。
我们具体点,拿智永《千字文》和皇象《急就章》来对比。
据我粗略统计,两本字帖都用到的字有427个。其中317个字草法完全相同,也就是说相同字很多。317字差不多是《千字文》的三分之一。如果你有章草基础,那你临习今草《千字文》,有三分之一的草字已经会了。要知道《千字文》不包括“一三七十山元”这些常用字。这些字草化很简单,加上这些字就不止317个字。
427减去317,这余下的110个字今草和章草有什么不同呢?
今草重新组织了使转,这一点比章草进步多了。我们知道草书是解散隶法,粗书之。可以看到,章草没有彻底实行这两点。通俗地说就是“不够草”,还受制于隶书的基本结构。今草则可省就省,可连则连,把笔画组成笔势,然后裹束笔势成字,把草法推进了一大步。但这样一来,今草距离当时的正体隶书更远了,变成了一种新文字,识别难度急遽增加。
笔画简略了,近似的字就多了。
我来举个例子,章草的“咸”字还是比较容易认的。左边这一撇,章草跟小篆一样,还在原来的位置上。但今草把这一笔缩短移动到上面去了,避免来回走重复路。章草下面“口”的左竖,今草中也省略了。这样一来,一横加口变成了子字形飞带势。
另一个“载”字,章草来之于早期隶书,草化时只是把下面的“车”变成了子字形飞带势,其他笔画都没有动。照隶书一样写。这个字起笔是写头上的“十”,一横一竖。今草把一横一竖写为一折,和下面长横组成奋笔势一开半,然后写一个倚戈势,子字形和戈法余下的一撇结合,可理解为三撇贯鱼势。这就是今草“载”,三个笔势解决问题,最后一点可以不写。
可能看到,章草“咸”和“载”两个字分得很清楚,但在今草中,两个字就很相似,差别仅仅是“载”字头上,多一小小的横。智永把这一横平息后到好像一个起笔,跟“咸”更相似。而王羲之把下面的贯鱼势,省去了一撇成了向背势。这是对今草做了二次取势,从第一式产生了第二式。通常正体识字是看字形的,而这字形基本不变,好你每个人有自己的脸。今草常遇到双胞胎,人脸相似,差异很小。而且这脸随着岁月会改变,写熟了取势多变。
所以说今草认字比较困难,但过不了这一关,今后就是乱写。
像这几个很相似的字放在一起,要正确地读出来,并且能够分出笔势,真是不容易的事情。而更难的是,有些字在字帖、字典中都找不到,那应该怎么办?
举例来说,“祸”字章草、今草字帖中都有,草法一样,取舞鹤势加飞带势。飞带势有“夕”字形,有“歹”字形,这里用“歹”字形飞带。
“过”字右旁和“祸”一样,取飞带势加虿尾势(或鸟雏势)。
类似的还有“涡”字,三点水加飞带势。
这三个字前人都写过,很容易找到。
但如果要写“锅”字,这是个后起字,《说文解字》中没有,古代字帖上都找不到,以前书法字典也没有收。于右任先生写了一个,金字旁加飞带势。我想这是按照同形草化推出来的,应该是对的。同理,女娲的“娲”,《急就章》《千字文》都没有。套用上面的例子,取女字旁一飞带肯定可以。也就是说,遇到字帖上没有的字,可以研究一下这个字的结构,跟其他相同结构草化方法进行对比,可以推出这个字的草写。再来两个,右旁也相同,是否也取飞带势呢?
这两个字是智永写的,在《千字文》中一个是“独”,一个是“烛”。右旁都是“蜀”,难道“蜀”也可以取飞带势吗?
《急就章》有章草“蜀”字,王羲之《十七帖》有今草《蜀》,这两个写法是“蜀”的基本式,照它写不会错。其他以“蜀”为声旁的字,如“烛”“触”“浊”“独”。
无论章草还是今草,草法基本一致。
43课我介绍过两本古代草书字典,一本是南宋《草书礼部韵》,这是宋高宗赵构亲自写的,带有官方色彩。另一本是《草书韵会》,这是民间编辑的。特点是看见遗迹就收,这跟现在网上草书字典很相似。至于草法对不对,虽说编辑都也有审查,实际上要由使用者自己决定。
《草书礼部韵》收入两个“独”字写法,一个跟近年发现的西汉《神鸟傅》写法相同。另一个跟孙过庭《书谱》的写法一样。其实《书谱》有两个“独”字,还有一个同智永《千字文》的写法。而智永居然没有入选,当然是认为不规范而淘汰了。
同样,《草书礼部韵》“烛”字,也收了两种写法,智永写法也没有收入,可见当时对这草法是不赞成的。
智永《真草千字文》当年写了八百本,江东诸诗各施一本。唐初名家虞世南、欧阳询、陆柬之、褚遂良都曾写过《千字文》,宋高宗赵构有临虞世南《千字文》作品传世。
其中“银烛炜煌”的“烛”,“游鲲独运”的“独”,都跟智永《真草千字文》写法不同,而近于他父亲宋徽宗。
虞世南是智永的弟子,如果宋高宗真的是照临虞世南,则我们现在所见的智永《真草千字文》,未必是真迹。智永八百本分布甚广,如果每本有一百人临摹,则临本有八万本,难免有人把自己的写法窜入其中。
那智永的写法怎么来的?可能是受《急就章》影响。《急就章》第三十:“谗谀争语相抵触,忧念缓急悍勇独”。《急就章》本身没有释文,释文是宋代叶梦得据颜师古注加的。第二句最后一个“独”是什么意思?王应麟以为是“独夫”,这解释未能妥贴。《说文》:“独,犬相得而斗也。头为群,犬为独也”,明确指狗。第一句讲的是言语争毁,好像牛角相抵;第二句讲人有性格之分,忧念缓急表现不同。悍勇者一触即发,有如狗之表现。但看此字草写,释文应该是“猧”(wō)。“猧”也是狗,不过是小狗。
唐人绘画中可以看到宫廷养的小狗,这就是猧。
段成式《酉阳杂俎》记录了一个故事。夏日,唐玄宗与亲王下棋。杨贵妃带着一只猧狗在旁边观看,这猧狗是西域康国进贡的。眼看唐玄宗要输了,杨贵妃放猧跳上西欧棋盘,把棋局搅乱了,唐玄宗非常高兴。
“猧”现在可能算冷僻字,以前诗文中常有。如这几个著名诗人,作品中都提到了猧。
以书法作品中遇到“猧”字,该怎么写呢?如果取反犬旁竹箨势,右旁加一个飞带势,就和智永写的“独”字混起来了。
如陆游这句“猧子解迎时装店外客”,变成“独子解迎门外客”,岂非笑话?
上面这七个字,右旁都是“呙(kuāi)”,形成一个系列。“呙”这个字现在有六七个读音,我是用以前国语发音。当“呙”在一个字的右旁,可以用飞带势表示。就如智永写的这两个草字。至于“独”和“烛”,应该在“蜀”字系列。刚才说了,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中的写法,没有被南宋人认可。今草至今没有好好整理过,学习的时候,同系列的草字会有基本写法,这样学习起来就比较方便。
“蜀”字系列也有基本写法,前面四个写法基本相同。《神鸟傅》和《书谱》写法已经有小变化,可视为第二式。
上一课我出了一个思考题,智永墨迹本“祸”字,和关中本草法是不同的。这个时候,究竟照哪一个写好呢?“祸”右旁也是“呙”,属于呙字系列,用飞带势。关中本写法显然来自于《急就章》,肯定是对的。智永之后,唐宋元明清直到现在,诸家都用这写法。
至于智永墨迹本的写法,显然是书写者的创新。有没有跟随呢?除非是完整地临摹智永《千字文》,其他人的作品中我没有找到,如果你找到谢谢你告诉我。这个创新写法跳出了呙字系列,似乎不大成功。
简言之:学习今草草法,可以把同偏旁、同声旁的字放在一起,排出一个系列来学习。
一个系列的基本写法,是第一式。从第一式出发,可能有二次取势,产生第二式。
要注意,和第一式完全无关的新写法,未必可以普遍使用。
如果两个草字完全一样,以前说过可以加点加以分别。那“独”和“猧”能不能也用这方法,加一个点呢?这到底不是一个好办法,太多字加点,徒增麻烦。我认为“独”字属于“蜀”系列,还是照王羲之写较好。
就王羲之流派技法而言,用笔如同写“永”字八法。书法你不能用单一线条,好像左边这个。
写真书大家者知道右边好,但遇到写草书好像就忘记了。我在44课技法一开始就跟大家讲过,把笔势中每一个点画都写好,这样草书才好看。
我也举过这例子,如果你草书写成怀素这样是不行的。这只是写一个大圈,没有用笔。要像智永这样才是有点画。章草用笔跟隶书,只用三笔就可以写成,比今草简单。今草用笔跟真书一样,需要八笔,这就是王羲之的写法。
我还以王羲之《远宦帖》中“平安”两字为例,详细分的了王羲之的用笔。他点来确实是当真书来写的。这就是张芝所言“匆匆不暇草书”的原因。
二级课程讲的笔势只有99个,写熟这些笔势花不了多少时间,草书、行书和真书都用这些笔势,下点功夫非常值得。
今天讲到这里,下一次最后一课。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