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麻二妙散治疗湿疹
徐某某,男,62岁。2021年04月11日就诊。
主诉:周身丘疹伴瘙痒3月余。
现病史:患者3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红色丘疹,伴瘙痒,抓挠后瘙痒减轻,伴红色渗出明显,逐渐向上发展为腹部、胸部及背部,每日瘙痒难耐,必抓挠破溃渗出后症状稍缓解,遇热及夜间入睡后症状加重,于医院皮肤科诊断为“湿疹”,口服及外用各类药物,症状暂时缓解,停药即发。今日中医门诊就诊,刻诊见:颈背部、胸腹部及双下肢散在红色斑丘疹,瘙痒,全身皮肤散在斑片状色素沉着。饮食可,眠差。小便可,大便黏腻。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6-7年,口服降压药物治疗。
四诊:神清语利,面色略潮红,周身散在红色斑丘疹,部分破溃渗出。舌质淡,苔中黄厚腻。脉弦滑略沉。
辨证:患者一派阳热炽盛之象,脉诊合参,属阳明湿热范畴,湿疹遇热或夜间加重,更是热盛的表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综合判定,属阳明湿热泛发于太阳之表,瘙痒难忍及夜间加重,考虑热已伤及阴分。辨证:阳明湿热兼系太阳。
诊断:中医诊断:湿疮。湿热证。西医诊断:慢性湿疹。
治则:清利阳明湿热,透散太阳郁热。
处方:
首诊:2021年04月11日。麻杏薏甘汤合二妙散加味。
麻黄6g 杏仁10g 薏苡仁30g 荆芥10g
苍术15g 黄柏15g 土茯苓30g 白鲜皮15g
丹皮15g 赤芍15g 蝉蜕5g 甘草10g
水煎服,日一剂 7剂。早晚二次温服。
二诊:2021年04月18日
胸背部丘疹明显减轻,瘙痒好转。双下肢略有改善。洗澡时仍感瘙痒。嘱停用沐浴产品。舌脉同前,继服药物。
麻黄10g 杏仁10g 薏苡仁30g 荆芥10g
苍术15g 黄柏15g 土茯苓30g 白鲜皮10g
丹皮15g 赤芍15g 蝉蜕10g 甘草10g
水煎服,日一剂 7剂早晚二次温服。
三诊:2021年04月25日
胸背部及腹部丘疹基本消失。双下肢较前加重。洗澡后加重。(网诊)。舌脉缺。湿热下行,血分余热未清,调方继服。二麻汤合二妙散加味。
麻黄12g 杏仁12g 薏苡仁30g 生石膏20g
苍术15g 土茯苓30g 白鲜皮10g 苦参10g
地肤子15g 丹皮15g 赤芍20g 蝉蜕10g
大青叶30g 甘草10g
水煎服,日一剂 5剂,早晚二次温服。 四诊:2021年05月05日
下肢斑丘疹明显好转,瘙痒减轻。上半身未再新发。洗澡加重,夜间睡眠中未再发作。舌质淡,苔薄略黄,脉滑。继服药物。
麻黄12g 杏仁12g 薏苡仁30g 赤小豆30g
连翘10g 苍术15g 土茯苓30g 白鲜皮15g
苦参10g 丹皮20g 赤芍20g 蝉蜕10g
甘草10g
水煎服,日一剂 7剂早晚二次温服。
2021年05月24日,患者门诊反馈,服药后湿疹未再发作,洗澡及夜间均未再出现瘙痒。双下肢遗留散在色素沉着。临床治愈。
诊后思考:
(1)湿疹的治疗,多从湿热论治。该例患者亦是如此,舌脉俱符合湿热的临床表现。全方以麻杏薏甘汤、麻杏石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基本方,合用二妙散,或利湿为主,或清热为主,加减调治25天治愈。效果比较理想。
(2)整个治疗过程,遵循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的辨证理论,病机以阳明湿热为核心,太阳郁热为外症,热盛入营血,故在清利阳明湿热、宣散太阳郁热的基础上,合用清透营分热邪的药物,应该是辨证治疗有效的核心机制。
(3)该患者的治疗思路,来自于王彦权老师《麻杏二三汤治疗湿疹》的一篇医案。笔者受其启发,结合六经八纲及卫气营血辨证,验之临床,效果佳。
(4)蝉蜕一味,常见于消风散和升降散两个方剂。临床多认为其具有抗过敏功效,从中医角度考虑,蝉蜕轻浮,能散太阳浮热(荨麻疹),疏少阳郁热(夜啼),清阳明无形实热(外感高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