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大学是名气重要,还是专业重要?
我是一名博士生,经历了3次择校和择业,分别为高考、考研和考博。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我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究竟是大学名气重要还是专业重要?
虽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还是要给出一个自己认为的最正确的答案。拒绝选择困难。
一、真实案例分析
前几天看到一则学校教师招聘消息,一次作为例子来具体体会一下选择哪个重要?相信看完之后,你一定会和我一样感慨:
1、首先看待遇情况
另外,还包括以下配置待遇条件:
a. 符合配偶安排政策且需要安排配偶工作的,购房补贴及安家费减少10万元。
b. 为引进人才提供过渡房居(租)住3年。
c. 距离毕业还有一年左右的博士可以办理提前入职手续,学院为提前入职博士办理工资卡,每月享受5000元的工作补贴。
相信每个应届博士毕业生看到这个待遇条件都会很激动,在想着自己属于哪个档次的人才,不自信的人可能觉得自己不是A档就是B档,因为我也是这么想得。但是,当看到对博士档次的划分依据后,我沉默了,自己属于C档博士。不是因为待遇提件的从B档最低线的腰斩,而是从其因为该校设置的判断条件。
我是一个比较刻苦努力出成果的博士,并且确实也产出了不少成果,包括论文、科技获奖、专利等等,可以说在同级博士里面能算得上靠前的了,但是万万没有想到,我却因为这个掉到了C档。
2、其次看博士分类条件
看一下博士分类依据就清楚了:
(引进对象及条件)
从上图可以看到,该校对引进对象的条件进行了划分,并对第一学历(即本科毕业院校)做了严格的要求,且从A+档到C档都对第一学历的学校做了要求,要求需为海外知名高校或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或“211工程”高校,最次的也是需要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可惜的是,我的本科高校为一所双非院校。
也就是说,因为我的本科高校是一所普通院校,不管你在之后多么努力、多么优秀,成果多么丰厚,但是从你高考填志愿被录取的那一瞬间就已经被定格了,被定格为一个“差生”,即使你考取一所国内外知名院校的博士,那你也只能算是C档博士,最低档。
只能说现实就是这样,“出身论”一直都在你我身边,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自己的发展。
二、我的观点:大学>专业
基于上述现实案例分析,这也是我自己一直以来的观点:选择大学的名气要比专业选择更重要。
具体的理由如下:
1、社会“出身论”必须重视
在大学毕业求职中,虽然必须说专业很重要,但是也必须承认当今人才市场的“出身论“也很严重。在人才选择过程中,你的能力根本来不及展示就已经因为你是一所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而淘汰了。
在这个社会里,每年毕业的优秀人才从来都是供大于求,再考虑到人才选择与培养成本的时候,用人单位更愿意采取一刀切的原则,因为他们相信高水平高校(211或者985)的毕业生整体能力水平要优于普通毕业生,而普通高校中能力出众的优秀毕业生毕竟占少数,他们不愿意去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筛选出这部分少数的普通院校毕业的人才。换句话说,性价比太低了。
2、高校“环境论”很关键
孟母三迁的故事相信每一个人都耳熟能详,孟母在孟子小时候为了能让他成为有用之才,曾经三次搬家,更换生活环境。也就是说,在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环境因素发挥的作用很大,甚至能决定你的一生的走向。
我认为大学名气其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所学校的发展水平,而发展水平不止是用专业或者学科发展的实力来衡量的,很大一部分还与其人才成长环境和氛围有关系。不难发现,很多知名大学的校训都是家国天下之类的,高校给人的感觉就是大度、包容、博智。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成长,你的眼界会得到很多的拓展,并且你接触的资源也是不一样的,这可不是单纯地一个专业水平能给代替的。
因此,环境可以造就人才,但是专业只是技术能力水平的体现。
3、专业选择需要有一定前提
当然,并不是说专业不重要,毕竟这个社会也是靠技能吃饭的,知名高校毕业是为你提供了一个较高的初始发展平台。
另外,现在很多高校都设定了大一或者大二期间可以进行专业调整,也就是说即使你上了知名高校但是选择了一个不满意的专业,也不用着急,还有可以二次选择的机会;当然,也会有很大一部人通过考研或者考博进行专业调整,让自己在第一学历和专业两个方面都很强。
写在最后:
(1)大学名气决定起点,从高考就决定了,没有余地;专业决定技能水平和就业,有一定选择余地;
(2)大学平台高度能决定专业高度;反过来,专业高度很难决定平台的高度;
(3)长远发展看专业,短期解渴看大学名气;
(4)大学平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不容忽视,不是专业所能代替的。
以上就是我对这一话题的想法,欢迎大家指正。
我是@博士带您看经典,喜欢我的朋友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