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应注意“三定一宜”,疑难杂病无处遁形
俞长荣 原创
我刚刚学会应用《伤寒论》某些汤方之时,先君就训以先祖“伤寒不过三”之诚,至今我仍恪遵这条医旨。所谓“伤寒不过三”意即:《伤寒论>》汤剂药专力竣,临床应用针对性很强,用之得当,效若桴鼓;用之失当,为害非浅。而伤寒病多急重,传变多端,初次用药无效,可能辨证不准,再诊时就应进一一步认真诊察,仔细分析病情,更易方药,若改方易药三次仍罔效,说明医者思路多岐,已到茫然不知所从地步,亟应退让能手,万不可固执己见,贻误病人。我在临证40多年中,深感先人经验之言,胜似指迷南针。长期实践使我逐渐体会,治疗寒病要做到选方用药恰切,或基本无误,首先要求辨证明确,为此,我自己立下了“三定一宜”的原则。
“三定”即:定主症、定病位、定病性。“- 宜'即;疑似宜辨。主症只能作为首先考虑诊断某病的一-种依据,而不能作为确诊,要确诊还必须联系主症以外的兼症和体征,以及其他情况,并判断确定其病位和病性,做到了“三定”,一般确诊才能成立,但病惰较复杂的还须作鉴别诊断。
从事临床工作的同道都有共同的体会:临证所见的疾病现象有时与书本记载的内容不尽相符,有主症,有兼症,有真象,有假象。因此“三定一宜'放在伤寒临证方面作为--种原则是很有必要的。如我曾治寒邪直中少阴1例。患者20岁,素常清早入河中捕鱼。有一次,偶感风寒有轻微不适,自恃年壮体健,不以为意,仍旧涉水捕鱼。当回家时便发寒战,四肢逆冷,腹痛腹泻,大便稀薄完谷不化,脉沉微尺弱。先邀某医诊治,疑为阴寒证,但未敢确定,尚诊于我。本例主症为恶寒、下利、厥逆,同时又兼见其绻卧喜近衣,但欲寐,偶醒即呼口千,索饮热茶,察其脉沉细弱。病属阴,属寒、属虚,病位在里(少阴>,前医辨证无误,但何以有所犹豫?究其原因有二:一为患者未婚。怀疑不可能得少阴病(福建某些地区有此说法);二是证属阴寒,何以口干舌燥?关于前者,乃是习俗见解,不足凭信。至于后者口干舌燥,但喜热饮,知非热渴,而是由于自利津亏所致。根据以上分析,遂诊为少阴寒化证,且有孤阳浮越之象。议以大剂人参四逆汤加葱白,国阳收阴而通阳。服1剂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