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局,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
又到新年了!
有人说:
“回家过年,是给亲人最好的'年货’”。
平时,我们与亲朋好友难得相聚,节日里都会聚在一起聊聊天。
在觥筹交错中,往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性情,折射出他的品行和教养。
胡适说:
“真正的教养,是把舒服让给别人。”
有教养的人,懂得在饭局上谨言慎行,把舒服留给对方。
而没有教养的人,则会随心所欲、信口开河,令对方难堪,让好日子难有好心情,影响大家的胃口。
前几天,临启程回老家前,朋友邵宇给母亲打了个电话,问张叔今年春节是否在村过年。
听到母亲说他在城里过年,邵宇松了口气,心里说:“那就好。”
邵宇口中的“张叔”,是父母的对门邻居,前年国庆节从局长的位置上退休。
去年春节,邵宇和几个堂兄堂妹都回到家乡过年。
他父亲说难得这么团圆,就组织了一次饭局,把张叔也请到家来乐呵乐呵。
起初气氛还挺好的,他和堂兄妹说着在外面的趣事,抒发着时光流逝的感慨。
但几口酒下肚,张叔就来了情绪,端起了局长的架子,给邵宇等几个晚辈上起了大课。
听说邵宇春节后要跳槽换工作,他提高声音说:
“换什么工作?一不顺心就要换工作,以后肯定一事无成!我这几十年过来,那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得知邵宇的堂妹二十九岁了还没对象,张叔以过来人的口吻说:
“你也老大不小了,还挑什么啊?人长得好看不好看有什么关系呢,结了婚就是柴米油盐过日子,都一样!”
听到邵宇几个聊在外面打拼的不易,张叔摇摇头说:
“你们这些年轻人呢,都喜欢往大城市跑,外面的世界复杂得很,想混出个名堂哪有那么容易!
我名牌大学毕业,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才干到了单位的一把手,你们有的大学都没上过,只能干些没有技术含量的活……”
听着张叔居高临下的教育,邵宇和几个堂兄妹虽然碍于情面脸上陪着笑、点着头,但心里都烦着呢,巴不得赶快结束饭局。
等饭局结束,张叔摇摇晃晃地走出邵宇父母的大院后,几个年轻人纷纷吐槽,说明年再邀请张叔来吃饭,他们就不回来了。
人们常说:
“三观不同,不必强融。”
三观不同,没有共鸣,你说的话他反驳,他的意思你不懂,你们都有各自的理,很难聊到一起。
长辈与年轻的晚辈,因为所处时代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对问题的看法往往不同。
春节期间如果聚到一起,有时可能会让年轻人发出“没有共同语言”的感慨。
这时,如果长辈不在年轻人面前显示优越感,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指手画脚,甚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而是懂得谁都是从年轻过来的,对晚辈多些理解和鼓励,对年轻人的选择多些尊重,同样也会赢得年轻人的尊重。
春节聚会,是讲感情的场合,居高临下的讲道理,只会让自己在教养上失分。
春节饭局上,为了调节气氛,有的人喜欢开玩笑,这原本无可厚非。
但凡事都有个度,如果开玩笑没有分寸,拿别人的一些糗事作为笑料,就会适得其反,给人在节日里添堵。
去年春节,我参加了个小范围的校友会,至今还记忆犹新。
学弟姜超才三十出头,就有点谢顶了,心里很郁闷,他很不喜欢别人拿自己的头发开玩笑。
然而,在酒桌上,学长李放跟他碰杯时,大声说道:
“哎呦,这几年没见,你可大不一样了,这打远处一看,属你最显眼。”
姜超尴尬地笑笑,不想继续这个话题,可李放却没有住口的意思,继续开玩笑道:
“上学那会儿,学校领导老说我们班没亮点,你要早几年这样的话,咱们不就有'亮点’了吗?”
姜超听完,一张脸寒了下来,其他同学看到了,也都不吱声了,场面很尴尬。
这时,另一个学弟杨飞站起来敬酒,李放走过去摸着杨飞凸起的“将军肚”说道:
“看来你是真发了,这肚子,比我媳妇怀孕时都大呀!想当初你瘦的跟孙猴子似的,所以同学们私下里给你起了个外号'猴子’。谁想到过了几年,孙猴子变成了猪八戒啊……”
见李放拿过去的糗事说个没完,杨飞把手中的酒杯一放,冷着说:
“你说谁是猪?今天是校友聚会,不是让你给我们添堵的!”
看到气氛很尴尬,我们几个忙出面圆场,李放讪讪地坐下,嘀咕一声:
“不就是开个玩笑吗,也太较真了!”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
“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
打着开玩笑的名义,在众人面前肆意揭对方的短,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行为,平时感情再好的朋友也不会对此无动于衷。
再好的朋友也要有界限感,不能不分场合、不讲方式、不考虑对方的感受而信口开河。
在春节饭局上,因为玩笑不当弄得大家不欢而散、甚至大打出手的不乏其例,很煞风景。
一个人的教养往往体现在细节上,你也许不以为意,但对方在心里已给你打了折。
大年初一,与文友马斌微信聊天,他叮嘱我喝酒一定要心里有数,别人再劝酒也不能勉强自己。
他说他的表弟陈启,就是去年春节喝酒差点出了人命。
去年春节,陈启回老家与父母一起过年,期间参加了几个饭局,其中朋友组织的饭局上的劝酒,让他至今心有余悸。
那次饭局上,他见到多年不见的老同事张涛,很高兴。
张涛也很兴奋,一个劲儿跟陈启喝酒。
陈启酒量小,被劝着喝了不少,觉得自己不能再喝了。
然而,张涛酒兴正酣,还是不停地劝:
“咱俩当初一个办公室的时候,是那么好的朋友。你考上研究生留在大城市干律师,这几年咱们就没见过面,今天我见到你真是高兴啊,就想给你喝两杯。你是不是我兄弟啊,是兄弟就干了这杯!”
陈启无奈,只好把这杯喝了。
刚放下酒杯,朋友的同学走过来说:
“很高兴认识你,第一次坐一起我得表示一下。”
陈启抱歉地说:
“不好意思,我不能再喝了,这杯就以茶代酒吧。”
谁知对方还是不放过:
“我喝酒,你喝茶,也太没诚意了吧!大过年的,坐一起都是朋友,怎么也得给个面子。”
见对方话说到这个份上,也怕扫了东道主朋友的兴,只能接着喝。
最后喝得不省人事,在医院住了三天,春节也没过好,吓得母亲心脏病都犯了。
醒来后,他痛苦地说:
“以后一定要远离想方设法劝我喝酒的人!”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在饭局上不喝酒似乎就没有气氛,不劝酒似乎就体现不出好客。
因此让对方喝多喝好甚至喝倒,就成了酒场的潜规则。
什么“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不喝不够朋友,不喝就是不给面子”之类的劝酒话在酒桌上经常出现。
虽然酒能助兴,但也要适可而止,要考虑到对方的酒量和身体状况。
如果一味地为了所谓的面子和感情强行劝酒,只会适得其反,不仅暴露了自己缺乏教养,过度还可能会造成乐极生悲的意外。
每年春节,因酒误事、因酒生事、因酒损坏健康的新闻屡屡见诸媒体。
小喝怡情、喝出健康;大喝伤身,害人害己,春节的饭局贵在喝酒适量、随意,真正喝出感情。
交流、加深感情是春节饭局的真正目的,欢乐也永远是聚在一起的主旋律。
同在一个饭局,不怕三观不同,就怕高高在上,显示优越。
同在一个饭局,不怕开开玩笑,就怕没有分寸,揭人短处。
同在一个饭局,不怕彼此碰杯,就怕一味劝酒,强人所难。
司空见惯的饭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教养。
愿我们都能做有教养的人,让自己舒服,也让对方舒服,与大家开心聚会、共庆团圆,成为一个在饭局上受欢迎的人。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