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一半学生读不了普高,那么在职高里,到底是一种什么景象?
文|诚言呈语
读小学的时候,我对自己求学生涯的终极“研究”,在于是清华和北大到底谁更强。
读初中的时候,这项“研究”的范围,开始扩大到了大城市里的一本院校。
到了高中,人长大了,对自己的认知也比较客观了。
所以这时的关注点,也不得不扩大到了所有本科院校的范围。
是的,我的学生时代,一直是在憧憬着上大学中度过的。
不过,这倒不是什么励志的学习精神。
而是那时候我压根就没意识到,义务教育只有九年。
更不知道自己的这个目标,对于不少人来说,其实已经算是“一杆子杵到头”了。
是的,有些人在初中毕业后,就不得不去读职高、技校或者中专,成为准备进入社会的人了。
很多年来,我一直以为非普高生的数量不是太多。
毕竟接触得少,了解得也少。
直到明确引导普职比趋近于一比一之后我才发现, 原来职高生和技校生们,竟然已经占到了如此大的比例。
坦白地讲,职高和技校,经常会被人们戴着“有色眼镜”看待。
就连一位当技校老师的熟人,在谈起自己对学生的最高要求时,也只是调侃般地来了一句:
男生不si,女生不生。
说实话,一开始我都没听明白这到底是啥意思。
后来一联想到小学时,隔壁TOP1高中(倒数)里的景象,就明白了。
甚至,还越想越觉得有点“写实”。
当然了,这句段子似的调侃,我是想笑但却怎么都笑不出来。
因为毕竟将来会走入职高和技校的初中毕业生,会有将近一半人之多。
回想自己初中刚毕业那会儿,那不就是个小孩儿吗。
难道真的要让一个“小孩”去这么“吓人”的地方读书?
我赶紧去网上看了看,想闹清楚现在的职高和技校,究竟是个什么情况。
网上的“过来人”们,对职高的印象分两种。
好的特别好,差的特别差。
本着先苦后甜的原则,咱先看差的。
男同学叼着烟、拎着酒、戴着墨镜、染着头发…
处处都要彰显自己的不可一世,和在圈子里的支配地位。
虽然他们只是空有年轻带来的力量,但却自信地认为只凭一对拳头,就能征服整个世界。
女同学呢。
烫着发、化着妆、穿着“不合适”的装扮…
跟什么大家闺秀、惠外秀中之类的褒奖之辞,是一点都沾不上边。
厕所成了“吸烟室”,宿舍楼下成了约会“指定地”。
至于学习…
说白了,很多人都以不学习不上课为荣。
所以在不少职高技校里,个个都是“精神小伙”,哪一个看上去都不好惹。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可能很“快乐”,但在这里当老师,是真的闹心。
你不管吧,人家说你师德不行。
你管了吧,指不定哪天还会被学生收拾一顿。
所以在这样缺乏管教的循环下,与其读完三年书混个毕业证,可能还不如在家里关上个三年更省心。
说到这,我估计有人已经开始焦虑了。
因为真要是这幅光景的话,那读职高也有点过于让人揪心了。
不过也别太担心,咱接着就来说正面的例子。
有位职高的朋友,虽然身边的环境也是一言难尽,但他可能是个认定了“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的人。
所以,职高的三年,他严格按照学校发的作息时间表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不仅考试成绩保持在年级前三,而且还在学校的技能大赛上拿到了奖。
到了高三,深知自己学习资源不如普高生的他,一天只睡四个小时,愣是用延长学习时间去弥补学习效果。
结果最终在高考上,以超过了本科线6分的成绩,考上了四川当地的某所大学。
而且在读大学之后,还报考了ACCA,如今正在准备考研。
在他看来,虽然自己也曾因为职高生的身份而感到自卑,但是“只要可以参加高考,我就能和普高生没有任何区别”。
讲到这,是不是感觉希望又回来了?
不过在我看来,这事其实也不是非黑即白的。
从教学资源上来说,职高技校跟普高显然是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的。
毕竟在培养方向上就不同。
虽然也有人凭自己的努力,从职高和技校中脱颖而出。
但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逆袭的概率又有多大呢?
我不否认,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道理是没错。
但是想在职高技校里发出和别人同样的光,需要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就要比别人多出若干倍。
所以别去以小概率事件去为谁正名,更别用这样的个例去要求自己的孩子。
但凡有一点接受普高教育的希望,就尽量多给他们创造一次这样的机会,别提前断送了他们人生的快车道。
我承认,职高确实不是一条好走的路。
但是对于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职高技校生的人,我也不敢苟同。
在他们那个年龄,三观还没完全建立,而且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单一,自己的世界里只有老师和同学。
加上青春期的心理波动,和学业上的失败,很容易让他们把表现欲展现在学习之外的事上。
而且,有些职高技校生,是因为家境原因,受教育条件有限,并非自己不努力。
退一万步说,如果我们都对他们另眼相看的话,那本就走错了或者被动走错了人生第一步的他们,又还能有什么奋进的希望呢。
别在初中时懈怠。
如果你真的想“轻松”的话,那我劝你放弃暂时的懒惰,去考一个普高。
因为职高技校生的逆袭,需要更大的代价来积累。
如果你已经读了职高或技校,我也希望你能去追求所谓的“奇迹”。
因为对于年轻人来说,改变人生最好的机会只有两种。
一种是过去的积累,一种是现在的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