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与梁羽生的武侠情缘
金庸、梁羽生、古龙三人被称为香港武侠小说三大宗师。其中金庸与梁羽生由于人生经历上的渊源,两人在巜新晚报》编副刋时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没多久,中国正处于灰色动荡的时期。由于金庸的父辈老查家是地主成份,正是属于当时的"黑五类“,这样的家庭成份在当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虽然当时的金庸很有才华,但由于政审无法通过,彻底的粉碎了他年轻时期想当一名外交官的梦想!虽然他年轻时就有当外交官报效祖国的理想,但是一个地主家的儿子不可能"染红"自已的身份,他只好回到当时还是英属的香港,去《大公报》继续当翻译。
当时的大陆,无产阶级运动一浪高过一浪,金庸先生最亲的人相继离他而去。失去亲人的痛苦,事业的失败,使他跌入了人生的最低谷,忧郁的心情伴随着灰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坏!终于熬到了1952年,他有幸调到《新晚报》任副编,在这里,他又重逢了同时调来的陈文统(笔名梁羽生)。
谈起梁羽生和金庸的友情,应该叫“瑜亮"之交,现在两人在《新晚报》共事应叫老朋友久别重逢。因为这还要追溯到1949年,那一年梁羽生还刚刚从岭南大学毕业,由该校的校长推荐去香港投考《大公报》的翻译,而当时的主考正是金庸先生。他觉得梁羽生英文不错,考核合格而录取了他,两个人也因这件事从相识,到成为老师加朋友。1952年,俩人同时调到《新晚报》编副刋,梁羽生主编"天方夜谭"。这段时期,两个人交往甚多,由于兴趣相同,聊得非常投机。俩人都喜欢围棋和文学,经常腻在一起下棋和聊天谈人生、谈理想,谈古论今,后来金庸说梁羽生人品非常高贵,我自愧不如他!这期间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也帮金庸度过了这段最难熬的、灰色的日子。
1954年1月,当时的澳门发生了一件大事。香港白鹤派的陈克夫和内陆太极派的吴公仪由于门户见地之争,决定在澳门设擂比武,引来香港和澳门很多群众的围观和热议。此时,在《新晚报》任主编的罗孚,看到群众对比武兴趣如此热情,何不抓住这个事件进行报道,在副刋增设武侠小说连载呢?第一可以宣扬中华武术,第二可以增加报刋销量扩大报纸的影响力。
于是,罗孚说干就干,马上授意刚调入《新晚报》的梁羽生,在副刋里搞武侠小说连载。第一篇武侠连载正是梁羽生的处女作《龙虎斗金华》,连载一出来马上收获了良好的结果。武侠小说连载获得了许多群众的喜欢,激起了许多人的武侠情结,同时吸粉无数!后来,梁羽生彻底走红,他又写出了《七剑下天山》、《草莽英雄传》、《萍踪侠影》、《白发魔女》、《云海玉弓缘》等35部人们津津乐道的武侠小说,他在掀起武迷们阅读武侠小说的同时,也使自已成为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开启了写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
1955年2月,梁羽生在刋完《草莽英雄传》后,他因为别的原因无意再续稿。《新晚报》副刋在无人写武侠连载的情况下,罗主编临时找来了从未写过小说的查良镛,授意他接过梁羽生的担子继续编写武侠连载,这真是“赶鸭子上架",他无奈只好接受了这个任务。开始,他也没有头绪,只好报了个题目《书剑恩仇录》,然后他把自已的名字中的“镛”字一拆分二,就以"金庸“的笔名开始写武侠连载。后来,他借鉴了好友梁羽生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线索的方法,从自己最熟悉的江南入手,以身边最亲近的人为影子,再融入与自己经历有关的政治隐喻,宣扬反抗与自由,不计个人世仇,一切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陆陆续续写出了《书剑恩仇录》、《射雕三部曲》、《碧血剑》、《鹿鼎记》等一部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由于梁羽生的影响,金庸取得了在武侠小说方面辉煌成就,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事业成功的同时,也收获了美好的爱情,就象《天龙八部》中的虚竹好人必有福报!
后来,粱羽生移居悉尼,虽然两人相隔万里,但友谊并没有因为距离而冲淡,两人经常书信来往。即使金庸在重病时,也能收到好友梁羽生从悉尼寄来的书信和安慰,使金庸非常感动。忚深深地感觉到了朋友的深厚友情,感觉到了人世间的真情可贵,他对梁羽生说“我很幸福!“,"我有信心再活几年,接下来我们还能做很多事"。
2009年1月22日,一代武侠小说宗师梁羽生永远离开我们了。在他出逝前的1月初几,他用洪亮的声音与好友金庸进行了生前最后一次通话,"喂!是小查吗?好!好!你到悉尼后来我家吃饭。吃完饭后我们下几盘棋,你一定来?没关系的,你不要让我,我会输的。保重!保重!……。
金庸说这次春节后一定去悉尼,与相交六十年的好友梁羽生下几盘棋,再送几本棋书给他。然而,还没等到重逢,他们的友谊永远定格在了2009年1月22日那天,最后没能见面也成为金庸心中永远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