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家圩十响班
伍家圩十响班
清咸丰、同治年间,中洲伍家圩伍老三,能琴棋书画,尤喜唱曲。其时,有一苏州客,常来伍家圩收购蚕豆、草籽,寄居伍老三家。苏商亦喜唱曲,尤擅昆剧,二人遂成知音。日夜教老三唱昆剧,还教以昆班常用乐器之演奏技巧,唱时观者甚多,老三遂邀爱好者同唱,组成十响班,在农闲时节相聚会场演唱,很受群众欢迎。
伍老三去世,十响班由伍树德(清监生)主持。其时伍树德之侄伍祝庚,年幼聪慧,吹拉弹唱样样皆能,伍树德选其任副吹,甚得同仁之赏识。民国9年(1920),公推20岁的伍祝庚接替伍树德主持十响班。伍祝庚认真钻研曲本,数年间学会40多出昆曲折子戏。1926年前后,伍竹庚等自筹资金,买来全套戏装,戏具,自己动手制作刀枪棍棒,聘请义乌、浦江等地昆剧艺人来村传艺。排演了《花飞龙》 、《白蛇传》、 《火焰山》、 《飞龙风》等十多本昆曲大戏,于民国18年(1929)冬登台演出。
民国24年(1935)由于演员变动大,后继无人及战乱、经费等原因,被迫停演。服装道具尽都变卖。
解放初期又恢复了活动,当时称文工团,结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自编了许多昆剧是我国戏曲声腔、剧种之一。原为元代昆山一带流行的民间戏曲腔调,经戏曲音乐工作者的整理改造,更加丰富。明初已有“昆山腔”之名。清代一般称昆腔为昆曲,后亦称昆剧。明隆庆、万历之后,昆腔逐渐流传各地,同当地语言、曲调结合,成为地方化的昆腔。它属于婺剧昆腔中之一类。
本地昆腔的表演艺术,既保留苏昆细腻圆润,婉转缠绵的本色,又融入微戏,乱弹粗犷豪放,起落跌宕的特色。唱词虽欠文雅,但通俗易懂,加上乡音俚语,更易被本地观众接受,人称“草昆”。演出的昆腔剧目有26个正本,13个折子戏。现代剧目,参加各项宣传活动,受到有关部门表彰,至1958年停止演出。
乐队编制8—10人,乐器有先锋、笛子、梨花、吉子、科胡、月琴、大锣、小锣、大钹、小钹。
主要曲调:
徽戏:西皮、二簧、都子等。
乱弹:三五七、二凡、芦花、拔子、龙宫调等。
兰溪滩簧、时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