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将妓院称之为“青楼”?其中有怎样的来源和典故?
古代某些烟花场所,常常都被称为“青楼”,从事某些特殊行业的女子,她们也顺势被称作“青楼女子”。或许细细思考,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不就是妓院嘛,为什么会被叫做青楼呢?
查阅史书典籍,其实最初的“青楼”,是没有这一层含义的。《敦煌变文校注》记载:“八水三川如掌内,大道青楼若眼前”。在相关的注解中并没有特殊说明,因为这里所指的也只是表面的意思,青色的楼而已。
而青色的楼一般都属于哪种阶层人所有呢?
《晋书》曾记载:“与游氏世为豪族,西州为之语曰:'曲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这里朱门和青楼相对,就是大户人家的房屋标配,所以在早期,基本上提到青楼就是指得大户人家和豪门贵族。另外,《南齐书》也有关于青楼的记载,“世祖兴光楼,上施青漆,世谓之青楼。”但这里的“青楼”,是专指南朝齐武帝的兴光楼。
罗宗涛《敦煌变文社会风俗事物考》中也记载:“楼的颜色有紫楼、红楼、青楼,青楼未必是妓院,良家妇女也住青楼。”也就是说,一开始的青楼也是富贵人家的子女所居住的楼阁,因此也能称为“闺阁”。这一现象,还是在汉末魏晋时期以及之前出现的。
出现转折点的,是梁朝刘邈的《采桑行》。他首次将青楼与娼妓女子联系在一起。
在此之前,青楼是指青砖绿瓦的阁楼,说起青楼女子,也并无明显的贬义。然而,从大概梁朝开始,青楼就首次被代指为“妓院”。主要是因为梁朝刘邈的《采桑行》中的那一句:“倡女不胜愁,结束下青楼。”
我们可以想象,大户人家三妻四妾本是稀松平常,男主人对于喜欢的歌舞伎,也会有可能带回自己家。妓女完成自己的工作离开的时候,恰恰应了诗词中所描写的这句场景。
这时候,“青楼”已经与娼妓和妓院等词产生了联系,在对“青楼”解释和运用上,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离。到了后面,随着人们对“青楼”的运用,后期人们是直接约定俗成地将其泛指妓院的。比如《中国古代名物大典》重的记载,就是明确地把“青楼”用来代指妓院。
另外,查阅《汉语大词典》“青楼”二字,所给出的解释也就是包括四个,分别是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特指南朝齐武帝的兴光楼、指妓院和借指青楼中的女子,多指妓女。“青楼”也从一开始年轻女子的闺房,被演变为特指烟花柳巷。
但是从唐代之后,“青楼”虽然特指烟花柳巷,和传统的妓院却又有一丝不同,多了些风雅气息。在“青楼”工作的人群也各有不一,有歌舞伎这种专门表演才艺的,卖艺不卖身,她们就是“清倌人”。这时候,青楼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去的,许多达官贵人可能会到这种场所聊天谈事,找最有名的“花魁”陪酒,听歌舞伎弹奏乐曲,“青楼”的形象和级别仿佛都因此提升了不少。
那为什么会有“青楼”的存在呢?它的来源又是什么呢?其实这和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息息相关,那就是齐桓公时期的管仲。管仲当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更方便统治和管理,就考虑到那些找不到媳妇的光棍,于是建立女闾,将女子集中在一起,也就成了封建社会娼妓制度的开端。
发展到后来,女闾延展为“私妓”“家妓”“官妓”等不同的范围和概念,娼妓制度也在整个封建社会贯穿延续下来。归根结底,娼妓制度是家庭婚姻制度的产物,与之相对立,也与之相伴随,正是由于立场上的对立和矛盾,妓女的存在受到来自道德的谴责和人们的排斥。但以历史的眼光看,封建社会的“青楼女子”之所以从事这一行业,也是生存所迫,社会形式和社会需要所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