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打败张艺谋的导演新片扑街,票房不到10万应该怪谁?

2月2日,李杨导演的“盲系列”三部曲终章《盲道》上映,截止到2月5日,上映4天的盲道累计票房27亿,除去影院分账和服务费,归属片方的票房不到10万。对于电影三家出品方来说,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数字,电影目前只有0.2%的排片,口碑后劲不足,票房到这也就差不多了,这样的成绩很可能是今年全年电影的票房垫底,这不由让人疑惑,目前国内有50000块银幕,即便只有一半的银幕放映一场卖一张票,都不至于这么惨,《盲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导演李杨被这个时代淘汰了吗?

李杨肯定没有被时代淘汰,也没有被观众遗忘。盲系列的前两部《盲井》、《盲山》为他积累了很高的声誉度,李杨甚至在柏林电影节上打败过张艺谋夺银熊奖,这一部其实在业界也备受期待,早在去年4月份,《盲道》还受邀作为北京国际电影节特邀展映影片,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特别放映,超过800观众到场观看。

在烂片多少也能赚到钱的当下,《盲道》的失利最大的原因是这部电影缺乏卖相,也没走主流商业片的路数。以至于电影在宣传上都找不到什么可以挖掘的亮点,电影主演阵容中,最大的明星是很多观众只闻其名、不知其人的李杨,而其他几位主演杜函梦、胡明、于越等,观众更是闻所未闻。电影聚焦底层乞讨儿童,讲述了落魄摇滚大叔和流浪失明女童之间的故事,这样一个现实主义题材,其实很难勾起观众的好奇。早在前两年,《亲爱的》、《失孤》等电影都是相似的题材,关于买卖儿童犯罪的话题已经被透支殆尽,而由于社会大环境导致,大家对乞讨儿童其实本身就缺乏同情和关爱,观众对于电影讨论少之又少,没有形成影响力,影院自然也不会在这个重要的档期给太多的排片。

同时,电影的口碑也没起来,《盲道》在豆瓣上的评分只有4.8,远不如《盲井》(8.7)和《盲山》(8.3),这部电影李杨自编自导自演,所以观众不买账怪不得别人,只能怪他自己。

有不少人把质量不高的原因归结于审查的限制,但在我看来,审查只是一个借口,而不能作为电影质量不好的理由。作为导演,李杨有义务去对整部电影通盘把握,乞讨儿童的题材相对敏感,这是在开拍之前就有预见的,为什么不换题材,或换一个叙事角度?而一定要把电影拍的这么拧巴呢?观众差评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有了前两部的预期,本来想通过《盲道》再感受一记重击,没想到等来的是毫无力道的羞羞拳。

《盲道》确实没有了前两部的尖锐和写实。《盲井》聚焦井下谋划的那场犯罪,《盲山》聚焦人口拐卖,两部电影都有浓重的纪实性和土腥味,同时也极具直指人心的力量,两部作品无形中也为李杨树立了他特有的风格。拍《盲道》证明了他想沿着这条路子走,可是电影里却丧失了他自己的风格。据说导演在剧本审查阶段就经历了长达一年的修改,之后又经历了一年零二十天的审查才得以全国公映,很难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导演删掉了多少东西、剔除了多少自己的风格,最终电影被打磨至更像是一部平庸的故事片,演员不再真实,都是表演姿态,说着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剧情同样非常套路,落魄摇滚大叔和小女孩反复的误会、和解、营救,不断的套路中,已经离现实越来越远了。难怪有愤怒的观众高喊“导演你是把我们当弱智吗?”,这种和自己风格背道而驰的剧本,相当于是打了自己粉丝一记耳光,又让人怎么好意思安利给身边人?

故事不好可以原谅,毕竟每个导演都有失手的时候,表演不好可以理解,毕竟李杨其实不算是专业演员,但电影中有太多细节上的东西经不住推敲了,这只能说明导演在拍摄的过程中也是一种很敷衍的态度,根本就没有用心,比如电影中买的小包子突然变成了大包子,好好的羊杂汤不翼而飞,偷偷开走了别人的车还能大摇大摆的开上好几天,这些细节和逻辑上的bug,再宽容的观众也无法接受。

而在当下成熟的工业体制下,导演还在用很业余的拍摄手法和制作流程来对待一部院线电影,同样让人无法接受。整部电影的拍摄技法毫不讲究,摄影机的运镜看起来不像是一个有经验的导演完成的作品,后期剪辑和调色也是敷衍了事,从制作层面来看,甚至还不如郭敬明的《小时代》,这样的电影,连支持他的粉丝也只能表示累觉不爱了。

基于此,用《盲道》来终结李杨的“盲系列”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对社会责任感的表达、对人性的拷问其实有很多种方式,希望李杨不要陷在自己的怪圈里拔不出来,在一次映后交流中,李扬表示下一部作品会拍商业片。希望观众能宽容一些,李杨拍商业片,也许会很好看也说不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