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方血本无归,陈伟霆不满放弃宣传,《战神纪》为何这么烂?
4月28日,有四部不同类型的电影瞄准五一档,分别为《后来的我们》、《战神纪》、《幕后玩家》和《低压槽》。其实单从演员卡司和类型来说,主打历史、动作、魔幻的《战神纪》其实卖点十足,陈伟霆和林允都是当红的流量明星,其他演员阵容也十分强大,同时又有很多特效,应该是主流观众喜欢的电影。
从宣发上看,《战神纪》也做足了功课,但票房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4月28日上映首日票房勉强过千万,接着开始不断下跌,到了5月1日五一小长假的最后一天,排片跌至5.4%,票房难过500万,累计票房刚过千万。
如此看来,《战神纪》撑不了多久了,马上5月4日迎来《巴霍巴利王:终结》,5月11日则是《复仇者联盟3》,预计《战神纪》最终票房最多也就5000万左右,按照片方37%的比例,归属投资方的票房大概为1850万。《后来的我们》票房大获全胜,《幕后玩家》故事基本都发生在房间内,成本不高,所以投资方海润和徐峥可以说是没什么压力,《战神纪》就不同了,绝对是五一档赔的最惨的一部,电影2016年开拍,当时林允和陈伟霆已经是一线当红明星,再加上胡军、李光洁、赵立新、倪大红、张歆艺等演员,片酬至少也要千万,不算前期拍摄的成本,电影有超过2000万个特效镜头,成本也要过千万,因此《战神纪》回本无望,投资方血本无归。值得思考的是,《战神纪》手握成吉思汗这个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大IP,又拥有如此强大的演员资源,是怎样把一手好牌打烂的?
出发点有问题,剧本阶段就已注定失败
在电影上映之前,我们采访了《战神纪》的导演哈斯朝鲁,和他交流的过程中,就隐隐觉得这部电影有问题了。哈斯朝鲁是蒙古族导演,他是内蒙古电影集团艺术总监、内蒙古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可以说是一位在体制内的导演。他以往的作品也多为取材现实生活的文艺电影,卖座谈不上,但至少有基本的艺术追求。
而创作《战神纪》,显然是要向商业性极力靠拢,但在向这个目标进发的过程中,导演的路就跑偏了。在采访中他说“我们要打造一部主流商业片,那么我就在不断的思考主流观众,也就是当下这些90后的年轻观众们想看什么,我就要拍什么。”在他的思维里,年轻观众们喜欢看颜值高的明星,于是找了陈伟霆、林允;喜欢看大场面,于是有了各种各样的特效;喜欢看魔幻,于是有了魔王和战神。这种目的性很强的各种元素混搭,反倒让影片显得不伦不类。导演的出发点很有问题,电影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理应引领、启发观众,如此功利的去迎合观众口味,只会被观众嫌弃。
缺乏经验,不具备电影工业掌控能力
很多缺少创作经验的导演,往往把特效这件事想的很简单,反正找个有经验的特效总监,把预算扔个他,让他全盘搞定就好了,我照常拍我的电影。事实上不是这样。要呈现怎样的特效、呈现多少特效、特效镜头在哪个位置出现,其实从剧本创作阶段就要确定下来了,这要求导演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他要对特效有基本的认知、有构思,能全盘掌控整个创作流程,才能高效并且保质保量的完成特效的呈现。特效是完全跟着剧本、分镜头走的,一旦确定就不能变,否则牵一发动全身。
前面说过,哈斯朝鲁在此之前创作的都是现实主义题材,他把特效想的简单了,这导致在拍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剧本、调整镜头,而特效也相应的不断跟着变化,导致特效部门非常被动,最终魔幻的质感很土,特效水平也没跟上电影工业的发展,结果是特效很多,但观众并不买账。
随处可见的蹩脚和尴尬
《战神纪》坏是坏在根子里。导演对蒙古题材有感情,所以想拍成吉思汗,但显然拍这个人物的电影更适合严肃的历史题材,怎么可以融入魔幻元素?这导致电影非常尴尬,怎么看都觉得不对,观众也很难入戏,始终游离在电影之外。另外,在选角上也很成问题,陈伟霆在采访中表示自己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健身、练肌肉,但他和成吉思汗是仅仅差在肌肉上吗?明明气质天壤之别,他来演成吉思汗怎么可能有说服力呢?结果陈伟霆毁了电影,电影也毁了陈伟霆,观众对他的表现几乎是一边倒的差评。
·于是,《战神纪》沦为了四不像的伪大片,观众在看之前就已经有所怀疑,而看过的观众基本都毫不留情的打了差评,豆瓣仅有3.9分,接近6成的观众打出1星,这不是不满,而是愤怒了。显然陈伟霆和林允也都对电影不满,羞于推荐给自己的粉丝,除了在合同约定上跟着跑了几站路演外,两个人都没有发微博为电影打call,《战神纪》成为了国产特效电影的又一部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