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国宝系列解读:两件祭天双璧与括苍金龙

2016-10-15 16:06:38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晚报   周琦

 

 

 

帝玉璧铭文

玉璧之一

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碑本报连续刊登黄岩南宋古墓出土文物系列解读文章后,引起读者的纷纷关注。本期刊发台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周琦解读近年在台州发现的国宝,以飨读者。——编者从温岭出土的蟠龙青铜盆为国家一级文物东瓯原名东越,商周时期的东南沿海的方国,地域大致相当于今浙江东南的台州、温州、丽水以及福建闽北一带的方国,主要以台州一带为中心,始见于《逸周书·王会》的“东越海蛤”。就是处于东南沿海的方国东越向周成王进贡海边特产海蛤。温岭琛山出土的西周初期蟠龙青铜盆就是东越方国礼器的明证。1984年3月,在温岭大溪东瓯王城遗址邻近(大唐岭南琛山乡楼旗村,今属温峤镇)出土了西周青铜蟠龙盘,高52.2厘米,外径61.6厘米,内径55.4厘米,内深12.8厘米,中以浮雕手法铸出一条出水夔龙,龙首凸出盘心9.5厘米,高圈足,重22.5公斤。此盘上下腹部分作两道环状图案,上为夔龙,下为饕餮。两条环状图案,各以六条扉棱,等分为六组纹饰。上为十二夔龙(相对),下为六饕餮(相向)。上下各六组图案,均以细线云雷纹为底纹。造型奇特,工艺精湛,堪称一绝,素有“盘王”之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蟠龙纹流行于商代后期至战国,龙则是王权的象征;因而蟠龙盘为王者之器无疑。楼旗村在温岭大溪东瓯王城遗址附近,在此出土西周青铜蟠龙盘,当为土著东瓯王世传的宴飨或祭祀礼器。那西周东越方国的祭天地地方在哪里呢?据考古发现,东越方国的祭祀天地的天坛、地坛就是台州市路桥区的大人尖与小人尖。1990年5月,在位居温岭大溪东瓯王城遗址东北部十余公里的路桥小人尖发现了祭祀遗址,出土了78件周代文物。其中,青铜器有戈、矛、钺、斧、镞、剑、针、锥、锛、桷、樽、勺等22件,青瓷器有豆、罐、簋等49件,另有玉环等5件、羊角把陶鼎和石镞等。这是台州文物考古的重大发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台州文物部门,从遗址的地理环境,遗址形制、文物分布、器物品类、器形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后,认为这批文物“不属于一般的生活用品”,而是“较为珍贵的祭祀礼器”。因而确定为祭祀遗址(见1990年6月《台州文物》,并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编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1980—1990)建所十周年纪念专刊》,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东瓯王祭天苍璧玉璧即古代君主祭祀天地的六器之一。据《周礼·春秋·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是为“六器”,六器即玉璧、玉琮、玉圭、玉琥、玉璋、玉璜,古代祭祀天地四方的礼器,即以璧礼天,以琮礼地,以圭礼东方,以琥礼西方,以璋礼南方,以璜礼北方。礼仪玉器,为三代(夏商周)琢玉品种,由原始古玉中“法器”变化而来。是指古人在祭祀、朝会、交聘等礼仪场合使用的玉器,常简称为“礼器”或“礼玉”。2006年,在温岭大溪东瓯古城遗址边上俗称“奓坟墩”之地,开掘发现了浙江规模最大的东瓯贵族大墓,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认为:根据“陵如城走”的规律,此处应是东瓯王陵。根据出土文物,除盗掘因素外,随葬品大多为陶器,据此,驺摇应是逝于汉文帝提倡“薄葬”之时。幸亏还发现了东瓯王的祭天苍璧,据省考古专家陈元甫研究员《浙江越墓》一书记载:“苍璧为青玉质,较多部位因受沁而呈鸡白色,圆形,体扁薄,外缘平直,因单面钻孔,内缘略斜,近内外缘处各有一道浅细的郭线,两面均饰隐格纹和谷纹,谷纹排列整齐,每行六颗,共四十余行。苍璧直径13.6厘米,好径4.2厘米,厚0.4厘米。”“好”是指玉璧中间的圆孔,器体名“肉”。这是东瓯王身份的象征!玉璧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江南玉璧出土以钱塘江为界,西北至江苏省常州一带的良渚文化等,都有玉璧的出土。这说明玉璧作为一种重要的器型已被当时不同的文化体系所认可,同时墓葬中大量出土也说明玉璧不再是装饰品,而是具备了祭祀等其他社会功能。原始社会时期的玉璧以素面最多,制作大都比较粗糙,造型也不尽规整,璧体往往厚薄不均且常留有切割痕迹。唐代台州就有投龙玉简的记载唐代,台州即有投龙玉简的记载。南宋《嘉定赤城志》卷二十四即载:“三井,在(天台)县北二十里昭庆院东。唐时,尝遣使投金龙白璧。”天台三井即原天台桐柏岭头瀑布三井潭,今已消失。唐代诗人刘禹锡《和令狐相公送赵常盈炼师与中贵人同拜岳及天台投龙毕却赴京》诗:“银珰谒者引蜺旌,霞帔仙官到赤城。白鹤迎来天乐动,金龙掷下海神惊。元君伏奏归中禁,武帝亲斋礼上清。何事夷门请诗送,梁王文字上声名。”从南唐李昇玉璧刻文“设醮谢土,上仰玄泽”、“投诣西山洞府”的两句铭文可以判断,这块玉璧亦是专属祭天之用。这块玉璧竟出土在三百年后的台州黄岩南宋赵伯澐的古墓中。正如2016年8月27日张良先生刊登在《台州晚报》的一文《黄岩宋墓出土文物龙玉璧解读》所说“赵伯澐宠爱有加,专门为玉璧佩戴上一个刻有卷草纹饰的玉管和一根精致的编织绳带。刚出土时,这根绳带让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主任汪自强感到惊艳,他竟然亲自专心致志将它一点一点清洗出来。232毫米长,直径4毫米的绳带用偏青绿的丝线编织而成,精美细密,丝光铮亮,恍若新出。两个绳端还精巧地编织葫芦状的穗子,造型考究优雅。惊艳之余,汪自强感言:'这根绳带的价值要比玉石更高!’”台州两件祭天玉璧的出土,为台州频添了两件不可多得的国宝!括苍金龙投龙简是道教斋醮仪式中的一个环节。封建帝王在举行黄箓大斋、金箓大斋之后,为了酬谢天地水三官神灵,把写有祈请者消罪愿望的文简和玉璧、金龙、金钮用青丝捆扎起来,分成三简,并取名为山简、土简、水简。山简封投于灵山之诸天洞府绝崖之中,奏告天官上元;土简埋于地里以告地官中元;水简投于潭洞水府以告水官下元。这天地水三官又称三元。这种告请三元的投简活动目的是祈求天地水神灵保护社稷平安,人民幸福长寿。为何要投龙玉简,因为古人均认为“天在山中”;仙人即“人入山也!”故祭天常筑以坛,名天坛。金龙原为道教符篆之变体,唐宋时期,道教达到鼎盛,帝王贵族尤为推崇道教,道教的斋醮仪式也成为了官方祭祀天下岳渎名山的典礼,而“投龙简”便是专属为皇家举行的一种斋醮仪式。仙居括苍山洞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十洞天,2009年2月23日下午,括苍洞修建过程中,在洞内陆下1.4米左右深处,挖掘出金龙一尊,白璧两块。据《光绪仙居县志》载:“括苍洞周回三百里,徐真人(徐来勒)所治……宋天禧二年(1018),投金龙白璧,赐额'凝真宫’。”可见这是宋真宗御赐的金龙白璧。此金龙为开口龙,重79克,长11厘米,高7厘米,四脚三爪,两角双翅三须,背为麒麟峰,栩栩如生。白璧为汉白玉,其中一块长22.5厘米,宽8厘米,厚1厘米。另一块长12.5厘米,宽8厘米,厚1厘米。同年8月初,仙居括苍山洞挖掘的金龙白璧通过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