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在抗疫方面有独到之处。本文整理历代医家抗疫的针灸经验,针灸可与汤药并用以加强效果,在缺医少药的地方,针灸也可以单独用来防治疫病。
针灸治疗是一种辨证治疗方法,并不针对特殊的致病因素,而主要针对疫病的特定症状表现进行治疗,其经验对于治疗疫病有实用价值。
承淡安针灸经验——承淡安
郑氏家传针法——郑魁山
操作手法:大椎、陶道、肺俞用泻血法,出血3~5滴;合谷、列缺针用泻法。
理气定喘方:
处方:膻中、百劳、大椎、定喘、列缺。
操作手法:膻中沿皮向下刺8分,百劳、大椎、定喘、列缺,留针20~-30分钟。
功效:宣肺化痰、理气定喘
主治:咳嗽哮喘,急慢性气管炎。
清法泻热生津液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温者清之。”《针灸大全》说:“有热则清之。”就是说病邪化热,耗伤津液,应当用清法、清热养阴的治疗法则。
1.清热开窍
取百会、水沟、承浆、十宣,用点刺法出血。
主治:昏迷、痰迷心窍(医生辩证选用同仁堂苏合香丸急救有效)
可加针内关、合谷、水沟、承浆、百会、巨阙、中脘、丰隆、太冲,用凉泻法。留针20~30分钟,使其产生凉感,以息风降痰、清热开窍。
2.清热养阴
取尺泽、委中,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排其血中毒热。
主治:上吐下泻之急症。如呕吐不止,取内关,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能清热止吐。如吐泻之后,津液耗损,正气大亏,脉细无力的脱证,取气海、神阙灸20~30分钟;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用补法,以疏导气机,回阳救阴。
董氏奇穴
一、肺部胀闷(肺气肿)
四花中穴、外穴刺血有效
二、肺炎
1、重子、重仙
2、大白穴刺血
3、曲陵刺血
4、土水穴
三、支气管炎
针水金、水通特效
四、气喘
1水金、水通穴特效
2重子、重仙甚效
3土水穴特效
4四花中穴、外穴点刺特效
5大白刺血有效
6曲陵刺血甚效
备注:董氏奇穴中以咳嗽为主症的疾病水金或者水通是最好的最常用的穴位,一般只针水通穴就够了,针刺的方向往两边向上皮下斜刺。这个穴位及斜刺所经过的部位,相当于面部全息中的支气管及肺,针向上斜刺,即是从支气管刺到肺的部位。感冒取大椎,风池连合谷,外关配列缺,头痛加天柱,太阳刺出血,高热泻曲池,鼻塞迎香效,咳嗽灸肺俞,痰多求丰隆,少商咽痛轻。咳嗽灸肺俞,列缺太渊求,痰多刺丰隆,天突针下消,合谷清肺热,浅针中府灵,脾虚灸太白,运土求脾俞。膻中平哮喘,肺俞灸又灵,天突丰隆取,定喘连风门,阳虚加气海,关元益真阳,喘平灸膏育,三里亦可针。灸法有预防瘟疫感染的作用,《千金要方》曰: “凡人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太乙离火感应神针》灸气海穴,治疗“凝滞若痞,山岚瘴疠”;《外台秘要》载: “天行病,若大困, 患人舌燥如锯,极渴不能服药者,宜服干粪汤”,同时灸巨阙 “三十壮”。“瘟热症: 如果仍然昏迷不醒,于胸窝正后方脊背的`海鸟细本’ 和`布玛’ 两处,直接火灸十五壮”。古人艾灸常取任脉穴。因任脉为生气之源,阴脉之海,取其穴可益气养阴,扶正祛邪。《千金翼方》曰: “诸烦热,时气温病,灸大椎百壮,针入三分泻之,横三间寸灸之”。《针灸逢源》云: “瘟疫六七日不解,以致热入血室,发黄身如烟熏,目如金色,口燥而热结,砭刺曲池出恶血,或用锋针刺肘中曲泽之大络,使邪毒随恶血而出,极效”。《痧惊合璧》载: “触犯时气传染,或秽污之气相犯,必兼痧症,或多痰喘,或咽喉如哽,或心腹胀闷,烦躁发热,且治其痧,方可治本病……左腿弯有青筋数条,故昏迷痰喘,先刺其痧筋,出其毒血,倍用宝花散,微冷饮之”。《针法穴道记》治疗“时症”: “新得头疼,用三棱针针印堂穴,见血即止,针完,以太阳膏贴针眼,避风为要……次针太阳,将针之际,用手自天庭向两边捋舒,然后用三棱针针太阳,下针见血即止”。此处未用绳带系扎,而用手捋舒,却获相似效果;而针完后又在针眼处贴膏药,以防风寒侵入。这些经验均值得借鉴。患者也可以通过自我按摩或敲打相应针灸穴位,进行自我康复。按摩常用穴位:肺腧、天突、膻中、尺泽、列缺、合谷、内关、中脘、气海、足三里、照海、太冲。(以穴位附近痛点为穴)
来源:灸友汇,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针灸方法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