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创业挑战赛论坛回顾 | 共创“碳中和与零碳社区”未来
导读
6月9日,SDGs创业挑战赛举办首期“碳中和与零碳社区”论坛。本届论坛邀请绿动资本董事长兼CEO白波、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银湖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宇、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亚龙、新浪财经ESG频道运营负责人李涛等嘉宾,整合投融界、学术界、产业界力量,共探“碳中和与零碳社区”未来。超过10万网友在线同步观看论坛直播。
碳中和下的投资机遇?
白波
绿动资本董事长兼CEO白波进行了主题为“碳中和及ESG背景下的新材料投资机遇”的分享
一、 宏观趋势:碳中和及ESG投资成为共识
中国首次提出碳中和承诺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顶层规划陆续出台,碳中和已成大势。有数据显示,当前全球影响力投资机构已超1300家,在管资产超过5000亿美元,越来越多资本在走向影响力投资,更主动地通过投资的行为,通过股东、董事的身份,促进更多的被投企业走向ESG、走向绿色发展。
二、产业背景:新材料行业的空间与机遇
碳中和及ESG投资已成大势,那绿动资本作为一个已深入耕耘近五年且全国领先的绿色影响力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是如何去布局投资的呢?
白波总提到,新材料行业有着巨大机会。材料是支撑技术迭代的基础,而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化工与新材料生产国。当前,国家政策正在大力驱动,力争实现从材料大国到材料强国的转变。下游市场是激发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中国具有接近5万亿的新材料市场,并且需要更大的国产替代、更绿色的生产过程。
三、投资策略:研究驱动型、赋能型投资
绿动资本二期基金以碳中和新材料为主题,以“产业+技术+金融”的战略,通过股权投资和投后赋能的方式,聚焦新材料产业投资。结合绿动资本团队在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专业背景、LP丰富的产业资源与强大的支撑体系,基金在生物制造、清洁能源新材料、绿色化工过程、储能新材料、可降解塑料、交通轻量化新材料、增材制造、工业特气等细分赛道进行重点投资。
四、绿动资本:追求财务回报及环境效益的双赢
自从去年ESG投资在全国热度变高后,一个问题一直在不断被追问与探索,即什么样的评估体系是专业的,怎么样可以防范“泛绿”等问题。白波总提到,绿动资本已经摸索这件事情5年了,并且形成了完善的绿色影响力量化评估方法——
绿动资本通过被投企业运营及关键环境数据和第三方环境大数据和碳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信息采集,并借助权威第三方机构对对每个被投企业的绿色影响力的评估进行量化认证,由此形成了每一个被投企业经过认证和量化的在碳减排,包括大气污染减排、废水减排、固废减排等领域的绿色影响力表现。
当对每一个被投企业都做了以上量化评估之后,所有数据集合起来,便形成了绿色影响力的关键评估指标——“碳中和投资绿动效应”和“企业绿色影响力指数”。其中,“碳中和投资绿动效应”是指通过每亿元的投资,被投企业能够在每年带来多少二氧化碳的减排。而“企业绿色影响力指数”是指通过机构每一元的投资,通过绿色影响力企业的工作,带来了多少环境治理成本的减少。
案例分享
白波总举了个被投企业绿色影响力量化评估实际案例——箱箱共用,一家专注于智能包装设计与制造,并提供运营服务和循环管理SaaS的全产业链物联网企业。在去年,箱箱共用的“碳中和投资效应绿动效应”约为25万吨,即每亿元投资减少的碳排放约25万吨;“企业绿色影响力指数”为0.26元,即每元投资帮助中国减少了0.26元的环境治理成本。
作为亚洲第一个把一个完整的绿色影响力量化评估体系做出来,并在整个基金层面进行推进的机构,绿动资本去年的“碳中和投资绿动效应”约为1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值得关注的是,绿动资本的投资都是成长期的投资,所以被投企业都在不断成长,而且很多时候每年可有30%-100%的成长率,所以基于去年的数据,今年将会有更大比例的成长,这些被投企业都会在后续不断创造出每年的“碳中和投资绿动效应”和“绿色影响力指数”,帮助中国推进碳减排,降低环境治理成本。
最后,白波总表示:
关于绿色影响力和ESG投资需要社会各界的加入和支持。5年前,绿动资本从设立开始就明确了坚持“绿色投资”,但其实那时候响应者寥寥。他非常高兴地看到现在有更多的同仁在做这件事情,也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背景和资源去做最适合自己做的投资。而事实上,中国要实现双碳目标所需要的资金是巨量的,需要各类资本支持,也需要社会的非盈利性机构和大众的广泛支持,才有可能把这件事情做好,实现财务回报和环境回报的双丰收。
碳中和下的技术缺口?
刘宇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银湖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宇结合其在政策研究方面的了解,进行了主题为“双碳目标下碳中和技术方向”的主旨分享。
刘宇主任指出,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超过120亿吨,要实现碳中和,我国要实现的碳排放减量要远高于其他经济体,而实现时间短于其他经济体。
而其中,能源活动占我国碳排放近八成,要实现碳中和,能源转型首当其冲。刘宇主任重点介绍了能源领域里碳中和技术的五个突破方向。
一、 新能源
要实现能源转型,首先要有无碳的和低碳的能源,新能源的规模化开发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根本保证。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新一代核电技术、氢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等。
关于光伏,刘宇主任指出制约它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不是技术,而是成本。虽然目前通过补贴的推动、规模化的应用和推广,促进了光伏技术的不断迭代,但相对于煤电来讲,光伏的综合成本依然没有优势。兼具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是光伏未来发展的方向,需要在规模化应用中提升技术水平、降低综合成本、创新商业模式,分布式光伏在零碳社区建设中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
结合论坛主题零碳社区,刘宇主任重点讲了“光伏建筑一体化”。以深圳为例,全深圳已经有1500个建筑项目获得了绿色标识的证书,大概面积有1.4亿平方米的规模,但光伏建筑一体化的项目还是很少。“光伏建筑一体化”的环境效应、经济效应都很强,值得规模化推广。
除此之外,刘宇主任也点出了当下光热发电、海上风电、核电、氢能的发展情况:
光热发电
对电网友好的技术,但目前投资巨大、补贴依赖性强,在规模化推广中促进成本下降是关键;
海上风电
需进一步开拓海岛,充分利用无人岛和荒岛资源,发展离岸海岛和深远海的海上风电,并研发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海上风电场集群运控并网系统,发展海上风电技术;
核电
2021年对于核电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福岛核事故后,全球的核电发展基本停滞。我们的目标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地发展核电,这是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的方向。其中,华龙一号等新一代核电技术我国有领先优势,在“双碳”目标下,国内和国际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同时,长远来看,核聚变技术的突破可能对能源转型、碳中和带来颠覆性的变化,我国的科研界、产业界正在与全球一起攻坚;
氢能
氢能是很重要的零碳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开发氢的能源储存价值,构建完善的制氢、储氢、运氢、用氢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氢能源汽车,国内很多城市都已经在行动了,当前制氢成本是制约氢能源规模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能源传输储运
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波动性,而电力需求对稳定性的要求高,所以当未来的可再生能源占比越来越高时,能源传输储运需要突破进展。其中,智能电网能够保证我们用上更清洁、更灵活的电力需求,各项储能技术的发展,更是能源和电力稳定供应的保障。
三、传统能源与节能
从资源来看,我们国家的煤资源相对丰富,从电力结构来看,我们有49%左右的装机规模是煤炭,我们无法一下子将传统能源淘汰,因此需要类似碳捕集、封存与再利用等技术,加快煤电清洁化和灵活性改造,推动石油和天然气的低碳化发展,逐步减少化石能源利用,让可再生能源等零碳、低碳能源成为能源消费的主力。
四、低碳应用
未来将是深度电气化的时代,生活、交通出行方面的电气化程度会越来越高,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技术的发展都是我们未来的重要发展领域。
五、碳汇技术
即使未来的能源主体是可再生和无碳的,我们还是会有部分能源含碳,工业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碳排放。基于我国目前100多亿吨的年碳排放量,即使碳达峰后再中和,也有十几亿吨的碳排放量,这时便需要如CCUS、生物固碳等碳汇技术。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规模化商业化的项目很少,而这些问题只有在技术被规模化应用时才能被解决。
“零碳社区”下的发展趋势?
张亚龙
科创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 · 龙岗)张亚龙院长结合其在零碳社区方面的经验,进行了主题为“零碳与可持续发展社区系统解决方案”的主旨分享。让大家对零碳社区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零碳社区和我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要做零碳社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张亚龙院长提到,面向社区要综合考虑到零碳能源供给、建筑零碳改造、零碳出行和绿化植被等方面制定零碳社区规划,提高零碳生活方式的需求满足程度,建立社区碳普惠制度,引导居民选择零碳生活方式。
张亚龙院长还分享了零碳社区问题清单,展示了建设零碳社区过程中研究和实践层面需关注的问题:
更多干货,可点击以下链接,收看论坛回放:
https://guc.h5.xeknow.com/s/2ga3hi
基于以上问题,张亚龙院长介绍了零碳社区的设计理念:
以人为中心,打造智慧社区零碳体验体系。
在零碳社区,以人为本是最关键的,将细胞的概念植入到社区当中,把“人”定义成“零碳细胞”,其次是家庭——“零碳单元,在家庭之外,是物理空间上的社区——“零碳社区”,即至少应从居民、家庭、社区三个维度去思考。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清洁能源、绿色建筑、废弃物、智慧社区、碳汇这五个尺度。社区的人文性、温度也很重要,需要逐步植入众多服务性单元。
除了“碳”之外,社区包容、社区透明、社区对话、社区韧性等柔性话题也深刻地影响整个社区的可持续性。
浸入式场景、“碳币”等浸入式体验对一个零碳社区的设计至关重要。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张亚龙院长指出——建设一个相对好的零碳社区需要近200项技术支撑,并分享了产品/技术需求清单:
张亚龙院长还展示了零碳社区的全场景呈现:零碳社区既是一个数字社区,能够清晰地探测到整个社区的碳排放并跟踪到碳轨迹,更是一个有温度的社区,能够将社区的生活、活动和人的行为结合起来,变成社区、家庭的碳积分,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户家庭当月排了多少碳?积分是多少?减碳目标是什么?做了什么?经过一个月以后能不能够完成?超额了还是差额了?
张亚龙院长还提到了零碳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经营新模式。城市发展到了今天,除了强调城镇化、数字化,更强调城市经营理念。所谓的经营就是指实现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建设。零碳社区的打造,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碳预测和碳管理的智慧,如果一个社区的模式能够得到数百个上千个社区的应用,整个城市的零碳化也指日可待,这也是关于一个小社区和一个大城市之间怎么打通的一个思考。
最后,张亚龙院长表示:从目前整个碳的逻辑来讲,强调的更多是能源和供给侧,但是出于对当前能源情况和能源安全的考虑,我们对于传统能源的依存度依然会比较高。我们的可再生能源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我们可再生能源的替代能力到底在几年之内能释放,我们都会未从可知。
而同时,各方面的零碳设计会慢慢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场景中,变成我们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新的生活片段,大家慢慢会接受、习惯、学会使用。如果能同时从c端下手,从人的消费习惯的改变,实现人对于碳的真正参与和干扰,倒逼能源供应,两头往中间走,是一个更符合现实的一个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