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继祖:学契小言
我国文字,传世最古的是所谓甲骨文,因为它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又叫契书。契是刻,用刀刻,刀是金属,所以又写作“锲”。也就是说先用笔把卜辞写在龟甲兽骨上,然后用刀刻成。
当时文字发明未久,只能把它用笔和墨写在甲骨上,还谈不到已创造出所谓“书法”,如果说简直没有,也不大合理。因为文字是由形和声创造出来的,从而产生了义。有形就有体,甲骨文中有一部分属于象形,如龙、虎、象、兕、牛、羊、鱼、鸟之类;一部分属于会意,如上、下、陟、降、、受之类。
甲骨文主要用刀刻,却和后来刻印章不同,起落笔都是尖的,倒有点象近代齐白石刻印,一刀下去,不需修饰。而甲骨文的字体婉曲有致,构成一种天然的形体美。古代字体不象后来有定型,少一笔多一笔都不成,它是采取半自由化的,多一两笔无所谓,并且不妨挪动上下左右的位置,这样反而显得疏密肥瘦、叁伍错综,相映成趣,结体一般偏长。这都是天然形成,不是人故意造作出来的。
甲骨书写的原底,我未见过,估计它和刻的不会不一样。
一九八一年第六期《书法》杂志上,有人写了一篇甲骨文书体浅说,开头引了郭沫若《殷契粹编》上的一段话,按甲骨文的不同时期来区别了字体,最后说:“……存世契文实一代书法,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锺王颜柳也。”从最古文字中找后世的锺王颜柳,未免近似奇谈。该文作者从而引伸说:“七十年来,我国摹写甲骨文而卓然成家的前辈各具独特风骨……罗振玉用笔秀润,格调清丽;丁佛言豪芒雄健,结体疏放;容庚先生笔力犀利,造型古朴;商承祚先生运笔苍劲,体态端凝……”我是罗振玉的后代,据我了解,我家先人摹写甲骨文最在先,因为他摩挲玩索甲骨日久,于甲骨文早有会心,下笔即如实出之,注意力专在其疏密错综的体势上,丝毫不羼入后来钟鼎文的笔法。因此,用“秀润”和“清丽”这一类术语来形容,并不够恰当,更谈不上什么“雄健”、“古朴”、“苍劲”、“端凝”了。因为这些术语都是用来对后世书法名家的赞词,拿它来赞甲骨文,譬如强使商代契刻的贞人披上唐宋人的华衮,能对头吗(如果是演戏,当然可以)?现在甚至有人专以猎砀笔法来摹写甲骨文,更是南辕北辙。
先人本写大小篆,中晚年才一意摹写甲骨文。我往年侍先人笔砚,见其作楹联,一般都是集甲骨文,除非求书者指定要大小篆的才写作大小篆。又吾家丁卯年(一九二七)印《集殷虚文字楹帖汇编》时,先人目力尚佳,其中契文皆先人亲笔写在药纸上上石的,外人未必知道。
据我所见,丁辅之先生所作甲骨文最精工,缺点是故意把它写的整齐匀称,虽然精工,但失却甲骨文的原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