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榜精英 | 曾锦溪书法作品欣赏

#百强榜

本刊的“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活动已成功举办六届。十五年来,“百强榜”达到了选拔、推出当代优秀中青年书法家、为当代书法发展储才的目的,也为推动当代书法繁荣和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更集中持续的宣传好历届入选“百强榜”的优秀中青年书法家,本刊将以增刊形式陆续予以推介。

百强精英 | 曾锦溪

一九八七年生于福建省平和崎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执行秘书长、泉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首届国学班成员,多篇书法理论文章刊登于《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等专业报刊杂志。

书法作品获奖参展: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二等奖、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二等奖、第五届兰亭雅集四十二人展“兰亭七子”“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2016)、“民族脊梁”迎庆党的十九大全国书法大展、“翁同龢”书法奖优秀作品(最高奖)、“王羲之奖”全国书法作品展优秀作品(最高奖)、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优秀作品(最高奖)、全国“魏晋风度”新锐书法作品展优秀作品(最高奖)、首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优秀作品(最高奖)、首届“孙过庭奖”全国行草书作品展优秀作品(最高奖)、“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大展优秀作品(最高奖)、第八届“福建省人民政府百花文艺奖”(最高荣誉奖)、第四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三等奖等。

与古为徒 心寄未来

——我的学书观

文 | 曾锦溪

复古情结

中国书法所赖以生存的是它展现了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的印迹,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与诸多艺术门类有共通兼容之处。而纵观中国书法发展史,每个时代所留下来的代表书家,能作为经典为后人所广泛取法的作品,无不具备这么一个特点——继承先人、自成风貌。继承是永恒的话题,一件书法作品若是看不到它取法的来源,那么它将很难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当今书坛也正处在往传统不断回归的阶段。然而从历代传世大家书法成长历程来看,我们当今对传统的深入挖掘显然是不够的。从米芾、王铎等书家三十出头所写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他们年轻时深厚的传统功力,对古帖的深入挖掘并运用于创作中。我个人的定位是四十五岁之前都应该是深入临古挖掘的阶段,只有以最大的勇气打入传统,才具备走出来并有出新的可能。也许很多人会觉得我的书法没有个性,只是模仿秀,而我认为若是三十岁出头书法就写成了个性面貌,那么日后几十年的书法之路将如何往前走?苹果成熟的越早不是掉落的越快吗?

我这些年对古帖的研习面不断拓宽。一是,通过大量的购买高清图书对书法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探究。当今的出版业十分发达,信息量大。我们所能见到的优秀书籍前所未有的多,这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二是身体力行,临池不辍,追求临摹的精准到位。只有写进去才能感受体会到经典法帖的深刻内涵;三是,走出去开阔眼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只有见多识广,才能有宽广的胸怀和感悟。时常走访博物馆,观赏真迹,或是游历山水,访摩崖碑刻。看原作能够感受到印刷品所难以传达的神采气韵。四是,拍卖收藏,行走于各大拍场,观览真伪作品,通过拍卖学习研究书家各年龄段的风格面貌、书家的交游、书家的常用印、题跋的信息、作品传承经历等等,参与收藏拍卖能让我们成为一个研究型书家。古代先贤之所以能写得好,很重要的一点他们观览把玩过诸多真迹。例如赵孟頫、董其昌、何绍基等大师在古代真迹上留下了大量的题跋。证明这些力作在他们手里把玩研习,古代书家的取法对象主要是手里收藏的碑帖。试想这些作品若是在我们案头作为欣赏临摹的东西,我们的书法会不会写得更加耐看有古意呢?

人格外化

刘熙载曾言:“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如其人,我认为是相当重要的。洒脱的人写字潇洒,老实的人写字严谨,滑头的人写字漂浮。可见书法家的修养对于书法作品来说十分重要。书为心画,内心的状态能写在脸上,同时也能写在书法上。当今书坛由于展事繁多,不免有诸多学书者并没有主观的学书思路,而是随波逐流,什么风格能入展就学什么。实际上写出来的作品与作者本人的学识修养、人生阅历、审美取向毫无关联。我想一位优秀的书家是应该具备清醒的认识的,有自己主观的审美追求,寻找自己性格所适合的书风,进而一步步深入,由简单到丰富到成熟。一个年轻书家可以没有个性,但不能没有自己的艺术理念。虽然作品看不到你的个人面貌,但是人们能从中感受到你的追求,从哪里来,将走向何方。书法不是单一的书写技巧,它是综合的艺术。历代大家,他们都不是单一地只会写字的,他们通过多方面地学习积累,然后变成一种养料来滋养书法,进而潜移默化地渗透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认为一个书家要热爱生活,有正气。这些年我的书法主要取法于颜真卿、何绍基一脉。之所以选择此,在于我对颜真卿人格的崇拜;在于对颜氏一脉雄浑开阔的书风的喜爱。探究名家成长历程,往往更能对其书风有深入的把握。于是我从书家生平、经历、学识、轶事等等去摸索探究作品背后的承载之物,逐步涉足书法理论学习,从“书写者”进一步向“求知者”转变,有心得体会则写成文章记述下来。

国学与书法密不可分,国学为书法提供营养,促进书法的全面发展。除了书法以外,我喜欢品读诗词、画作,从优秀的作品里面寻找书法相同的能为我所用的东西。比如,我的作品空间感很大,就是得益于画的构图。国画作品的用墨层次多元,黄宾虹、林散之的书法作品就颇有画意。在当今多以瓶装墨汁书写的时代这是书法作品所无法达到的,而我的书写用墨方式就多从国画中学来。这些年喜欢游学,感受异地人文风情,通过生活感悟、文学作品、风景名胜对心灵的涤荡,丰富自己的内涵,外化于作品当中。我认为一个好的作品不应该只是设计制作的结果,而应该是一个人技艺、修养的综合传递,是一个人人格的外化。

社会功用

我喜欢苏轼的书法,更喜欢他的人生态度。苏轼屡遭贬斥,最远甚至到当时的蛮荒之地海南岛,尽管境遇可谓悲惨。苏轼却始终以洒脱的人生态度对待自己的遭遇,任眼前狂风巨浪,他仍然心系朝廷安危、百姓疾苦,面对挫折波澜不惊、心如止水。也正因为他的大爱,加上文学、画、美食等方面的造诣,苏东坡书法形成了气势磅礴与敦厚俊逸的独特风格,被评为宋四家第一。

一个书法爱好者通过书法的学习、探究、积累,有了属于自己的小成绩之后,则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发展,而是除了做好自己以外,应该考虑自己的社会功用。说大了叫文艺走向人民,说小点就是要带动引领身边的人。书法于我而言,已不仅仅是爱好或者职业,而是一种信仰与追求。这些年来,我们十多位八零后同仁组合成为一个书社,交流书艺,互相砥砺,共同奋进。另外,我的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做书法教学,希望通过教学把自己积累的一些心得感悟分享给学员们,带领他们走近古人,一步步深入传统。平时积极参加公益事业,旨在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作应有的贡献。

历朝历代能成为书法大家者,正是拥有广博的胸怀、丰富的阅历、深厚的学识、坚韧豁达又静如秋水的心态、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等综合因素,才能成就其书法造诣,并为后人所景仰!

购买请点击左下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