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二批) 福建省—-— 泉州市南安市官桥镇漳州寮村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自成一个聚落。南安市自然资源局 供图
东南网1月15日讯(本网记者 谢玉妹 林婕)白石基底,红砖外墙,燕尾翘脊……提起闽南传统建筑,古朴典雅的蔡氏古厝群便会浮现眼前,深刻隽永。
这片位于南安官桥镇漳州寮村的恢弘古建筑群蕴藏着最传统、最纯粹、最典型的闽南,一砖一石都留下了时代的印痕,诉说着峥嵘岁月,也传承着熠熠生辉的家风文化。
蔡氏古民居位于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琵琶建筑奏响闽南古韵
明末清初,蔡氏族人在南安官桥墟外一方沃土,搭草寮而居,自称“将就寮”,闽南语音同“漳州寮”。地名虽有将就之意,但这个古村落却一点也不将就。漳州寮三面以连绵不断的山峰为底景,与“背山、面水、向阳”的中国传统“藏风聚气”居住理念不谋而合。
在漳州寮一块40多亩的长方形地块中,有序地分布着22幢闽南典型的“皇宫起”红砖古厝,共近400个房间。这座宏大严整的“闽南传统建筑大观园”主要由南安巨商富侨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所建,于1867年始建,1911年竣工,前后经历近半个世纪。
蔡氏古民居总建筑面积16300平方米,东西通长210多米,南北通宽100多米,按“琵琶穴”风水格局进行建造。古厝群整体形如琵琶,一头大一头小,分五行排列,每列二至四座不等;每座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都设有独立庭院;各个宅子前后间距约10米,左右间的防火通道宽约1—2米,整齐划一。建筑群的东侧附建有一组书轩、梳妆阁、醉经堂等建筑,东西部之间设有院墙和院门。
此外,古建筑内部还设有召集聚落成员和传递信息的钟鼓楼、处理宗族各项事宜的宗祠、公共食堂、公共柴火间和焙制花生的作坊等,外部设有围墙、更楼、哨门等防御性设施,四面置田地、果园,自成一个聚落。彼时,在南安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嫁入蔡家的媳妇,双脚无需沾到一寸泥土。”细看发现,连接各座宅院的皆为花岗岩铺就的石埕,用石板实现的“道路硬化”让建筑群更加整洁大气。高空俯视,石埕上的一条条石板如同一根根琵琶乐弦,轻轻拨动,一曲曲南音古韵便悠悠响起,流传百年,经久不衰。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沿袭、保留了传统闽南民居建筑技艺,不仅在布局上处处体现闽南建筑文化的“风水”玄理,在居住舒适度上也做了科学的处理。古厝群坐北朝南,向南偏东12度,夏季南面日晒不入室内,冬季北风被后墙挡住,冬暖夏凉,为闽南地区最佳朝向,当中所折射出的智慧令人赞叹。因为宜人的居住环境,古民居内至今仍住着部分蔡氏后人,房前屋后种植的花草和宅内扑鼻而来的阵阵米酒香,为古建筑增添了一丝田园雅趣和烟火气。
置身这片磅礴大气的古厝群,随处可见雕梁画栋,细节之处精美绝伦。红砖外墙上遍布着万字堵、海棠花堵;窗框上雕着花鸟虫草、奇珍异兽;门廊上刻着梅兰竹菊、书法对联……这些工艺精湛的砖雕、木雕、石雕都有着丰富深刻的寓意:年年有余、狮子望乡、花开富贵……家族所求的富贵平安展现在一幢幢古建筑中,精致的雕刻也让古建筑的艺术性得到极大升华。
与普通闽南古厝相比,蔡氏古民居还多了一份“侨韵”。蔡启昌父子是清光绪年间著名的旅菲华侨,蔡氏古民居许多建筑材料来自菲律宾,多幢古厝的大厅或房间内铺着从菲律宾运来的花砖,传统建筑中藏着的异域风情彰显出这个家族曾经的辉煌,加之闽南独具魅力的雕艺和风格,让这首“南音古曲”带着清新的“南洋韵律”,别具一格。
蔡氏古民居家风家训馆依托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攸辑厝建设。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家风家训传承文化精髓
随着年月流逝,蔡氏古民居内的部分雕刻已被损毁,唯有一方方家规家训传世至今,历久弥新。蔡氏家族崇尚孔孟之道,深得儒家精义,将严谨的家风与沧桑的历史都浓缩在一座座建筑中。
“五代传后裔,千秋笃学家”“皆贤不能皆不肖,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明镜止水以持心,泰山乔岳明立身”……多幢古厝的厅堂、大门门楣、房间窗棂处处可见主人的治世家训。其中,攸辑厝被改造成了蔡氏古民居家风家训馆。60余条家规遗训是古厝主人蔡资深通过精选古诗词及格言、名句,请书法家或刻于石、或雕于木、或悬于厅堂、或张于门扉,书法书体多样,与古朴的建筑相应和。
这些家规家训涵盖了修身齐家、立德立言、处世、从政、读书、惜时等社会政治和人生的方方面面,苍劲的书法挥洒出房屋主人的文化涵养和崇尚风雅和谐的品性,也饱含了对子孙后代的谆谆教诲,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
一条条蕴含人生哲理和处世学问的格言警句与闽南传统古建筑相辅相成,加之融合了百年前的海外文化,让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呈现特殊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文化特征。在漳州寮,同类型的传统风貌建筑还有11幢,就分布在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周边。
在尊重传统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当地规划部门按照“保护修缮”原则,对古建筑进行小规模改造,尽量保留代表历史风貌的一切遗迹遗存,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强抢险修缮整治的同时,也进行科学的保护及合理利用。而对于核心保护范围外分散的、未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较为完整的传统民居及历史环境要素,规划部门也一并积极予以保护。
“既要保护有形的、实体性的物质文化遗产,又要继承和发扬无形的优秀文化传统,使有形的遗存和无形的遗产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共同反映村庄的历史文化积淀,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据南安市自然资源局村镇规划科负责人苏鹰鹏介绍,蔡氏古民居的建筑及文化内涵构成规划的一个整体,目前,漳州寮仍保持古村落以居住为主的基本特征,同时兼容生态旅游、商业开发和文化交流功能。
“漳州寮聚落周边山形水系拥有完整的风水空间格局,保有完整的族产系统。”据介绍,接下来,南安市自然资源局将针对区域山水格局保护、濒危遗产抢救、宜居环境整治、传统建筑现代设施改造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规划及实施策略建议,让不同阶段漳州寮的保护及发展循序渐进。同时,漳州寮还将制定规划引导措施,让村民代表全程参与规划方案编制及实施过程,推动村民共同构建漳州寮保护发展组织框架。
这片由乡侨创造的恢弘古建筑,为漳州寮的发展开辟了一条独特的旅游之路,未来,随着建筑文化、家族文化、家风家训等文化精髓的深入挖掘与传承,古厝群必将赋予这片土地更深远的意义,让闽南琵琶奏响乡村振兴的时代主旋律。
走进蔡氏古民居,感受其蕴含的古雅诗意。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蔡氏古民居一律是青石墙脚、红砖墙身、红瓦顶和燕尾脊。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翘。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蔡氏古民居内部一景。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置身在古民居内,仿佛走进一座中国传统艺术的殿堂。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蔡氏古民居内,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古民居内许多建筑装修材料都是从菲律宾海运过来,加之闽南独具魅力的雕刻艺术和装修风格,构成了一幅中西合璧的建筑图画。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建筑群西端的蔡浅厝是蔡资深的居所,正厅堂上悬挂蔡资深画像。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在蔡氏古民居的一处外墙上,以贴砖花的形式赫然标有“荔谱传家”字样。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建筑物中有不少文人的各种题词。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古厝中的不少雕刻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复。上图为旧时雕刻,下图为修复过的雕刻。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一座座自带闽南气息的红砖厝,静静呈现。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古厝群中依旧充满了生活气息。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蔡氏古民居一律青石墙脚、红砖墙身、红瓦顶和燕尾脊。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古民居内,厝前屋后,花木扶疏,环境幽雅。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墙上的泥塑雕和石雕工艺精细。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蓝天、红砖,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这就是故乡的记号。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