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窑口大全学习之——西村窑
古代瓷窑。在今广州西村,故名。所产瓷器多数外销,五十年代对窑址进行大规模发掘与清理。
窑口资料介绍
古代瓷窑。在今广州西村,故名。所产瓷器多数外销,五十年代对窑址进行大规模发掘与清理。始于晚唐,盛于五代和北宋。胎色白,釉色以青釉为主,也有米黄、黑、酱色和褐色等。有青白瓷、青瓷及黑瓷三种,以青白瓷为主,器物造型繁多,凤头壶及刻花折沿大盘可代表其特色;青瓷印花缠枝菊纹碗与陕西耀州窑风格相同,显系受后者影响。西村窑是北宋时期广州地区著名的民间瓷窑,其产品在国内很少发现,而在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常有出土,可见该窑是一个以生产外销瓷为主的瓷窑。这些外销瓷种类繁多,装饰多样,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受海外人民喜爱。西村窑瓷器的大量外销,不仅得益于当时国外社会生活状况,而且与中国瓷器的大发展及北宋政府的海贸政策有密切的关系。
所产瓷器大多外销。其次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胎色白中显灰,胎质坚致。
(2)器物造型多样,有盘、碗、壶、杯、盆、盒和玩具等。凤头壶及刻花折沿大盘可代表其特色。
(3)装饰以印花、刻划花及彩绘为主,青白瓷刻花加褐色彩绘是其特有品种。此外,在青白瓷刻花大碗上部,刻划一条宽带形缠枝花卉,在其它宋代瓷窑中也很少见。
(4)青瓷印花盘、碗,里印缠枝菊花纹,内心一朵团花,外壁刻斜线装饰,与陕西耀州窑同类产品风格雷同,是受耀州窑影响。
西村窑器型风格
西村窑烧制的器皿以碗、盘、碟、洗等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因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在产品上就必须适应东南亚国家的生活需要,小型杯、瓶、罐等器的出现与大量生产与此不无关系。西村窑器物中也反映了一些外来影响,凤头壶是其中的一例。凤头壶在唐代比较盛行,三彩、白瓷与青瓷的凤头壶在北方地区常有出土,它接受了波斯金属器鸟形壶的形制,但陶瓷匠师们赋予我国传统风格的凤头形象,创烧了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的凤头壶。
宋代凤头壶出现在长江以南地区,西村窑、潮州窑遗址都发现了青白釉凤头壶标本,广州、福州出土有宋代青白釉凤头壶完整器物,而在北方宋代瓷窑中迄今未发现凤头壶标本。这与宋代广州、泉州贸易港的对外繁盛的贸易有关,同时也看出唐代陶瓷输出是沿西北的丝绸之路,宋代以后转移到海路。窑址不少器物与同时期广东潮州窑相同之处很多,如青白釉刻花小碗,碗心都凸起一小的圆饼、青白釉半高足小杯,青白釉浮雕莲瓣纹炉以及青白釉壶、青白釉洗形口小瓶等等,两窑都具共同特征。
广州本地不产瓷土,西村窑瓷器的原料和烧窑的燃料均从清远、肇庆等地水运而来。其胎分为粗、细两种,粗瓷胎色灰白,细瓷胎骨细腻洁白。其釉大致可分为青釉、青白釉、黑酱釉和绿釉,以青釉为主,呈色深浅浓淡不同。西村窑多采用“浸渍法”施釉。施釉时用手倒提圈足把坯身放入釉药中蘸染,所以圈足和外腹底往往露胎,这是西村窑施釉方面的一个特点。
西村窑器形种类非常丰富,包括碗、盘、盆、瓶、罐、盒、灯、烛台、枕、漏斗、狗俑等40余种,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许多器形还有不同的款式。如碗的口部有敞、敛、直、撇、瓣之分,唇有凸、卷、折、圆、尖之别,碗身有深浅、陡、平、大、小等等不同;碟、盘有侈口、侈口折沿、敞口、瓣口等
执壶的器形也有大小之别,口部有喇叭口、盘口之分,颈有粗细长短、腹有圆腹、瓜棱腹等;罐有阔口、小口、粗颈、鼓圆腹、扁圆腹、爪棱腹等形制;盒有高身、矮身、直身、圆身、爪棱形、双联盒等等,形成了西村窑瓷器多型多款的特色。盖因外销的需要,除了国内常见的器形,西村窑还大量烧制一些特殊形制的瓷器以满足海外人民的生活与宗教需求。
西村窑装饰技法
西村窑大量仿烧各地名窑产品,装饰技法多样,主要有刻划花、印花、彩绘、点彩、刻划彩绘、浮雕、捏塑,在一件器物上有兼用两种或三种装饰方法的,在宋代其他瓷窑也有此情况,八种装饰技法之中最具西村窑特色的为彩绘和点彩。这两种装饰是在坯体经过刻花或划花之后,再进行彩绘或点彩,在器物上进行双重装饰,这种以双重装饰技法在其它瓷窑很少见。西村窑出土的彩绘盘或碗,口径一般都较大,在25~35厘米之间,彩绘纹饰呈黑褐或酱褐色,题材为折枝花卉,笔法简练,线条粗放,下笔后一气呵成,不加修饰,也无重笔,显得自由奔放。
点彩也见之于同类大件盘碗的里部,在刻划的纹饰上画龙点睛的点上几点或十几点褐色圆点,使纹饰更为醒目,加强了装饰效果;此外,在小件器物上也点上几点,在瓶口、碗口、瓶肩上、盒盖上、枕面上所见较多
一般多为独立的圆点,在枕面上除一周点圆点之外,中心部位彩绘一折枝花卉,花左右侧又点以花蕊式的纹样,由中心一点,外围6点组合而成,这种装饰方法在江西、浙江北宋墓出土青白瓷枕上也可见到。广东地区彩绘装饰还出现在南海官窑,在青釉上施加褐色彩绘,但南海官窑彩绘装饰比西村窑早。
西村窑概况
西村窑是北宋时期广州著名的民间窑场,窑址位于广州西北的西村增埗河东岸岗地上。南北长1公里多,残存废瓷堆积3处,其中以皇帝岗最大,是西村窑场的主要遗存。其产品分粗瓷和精瓷两类,以前者为主,后者属青白瓷。
胎色白中显灰,胎质坚致。以青釉最多,黑酱釉次之,还有少量低温绿釉器。器类主要为日常生活用具,有碗、盘、碟、瓶、执壶、军持、凤头壶、注子、枕及漏斗、狗、马等杂器和玩具。
装饰技法丰富多彩,有刻花、划花、印花、釉下及釉上彩绘、点彩、镂刻和捏塑等,刻、划及彩绘纹饰有菊花、牡丹、莲瓣、缠枝花卉纹、草叶纹、云纹、条纹等。西村窑产品在国内很少见到,除了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等地发现一些外,绝大部分都在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及东非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出土。
西村窑产生及衰亡的历史背景
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我国古人的生活面貌,而且对海外一些国家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瓷器自诞生之初,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迅速由国内传至海外。据唐星煌《汉晋间中国陶瓷的外传》一文,中国瓷器早在汉晋时期就已外传。
到了唐代开始正式作为一种商品大量销往东亚、东南亚国家,这一时期的越窑、邢窑、长沙窑、巩县窑等窑口都大量生产外销瓷器。这种来自中国的物美价廉的器物,改变了当地人使用陶器、竹木器、金属器甚至树叶做器皿的习惯,在他们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进一步刺激了瓷器在这一地区及周边地区的使用,为瓷器的外销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及至宋代,瓷器的外销就更加繁荣,今天我们在东亚、东南亚、西亚及非洲东海岸的很多国家都发现了大量的宋代瓷器及瓷片,说明入宋以来,中国瓷器不仅行销市场大大扩展,而且数量也有了急剧的增长。这除了如上所述瓷器能够适应、改善当地人的生活的原因之外,还与北宋时期瓷器的大发展及宋代重视海贸的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瓷器自东汉中晚期创烧成功,到北宋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几百年来,在工匠们的不懈努力下,瓷窑的结构、原料的处理、瓷坯的成型技术、覆烧等装烧工艺及刻花、划花、印花、釉下彩绘等胎、釉、彩的装饰技法都不断得以提高和改进,北宋时已能烧制出胎质致密,釉色纯正,造型丰富,装饰多样的器具,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钧窑、越窑、景德镇窑、建窑等瓷窑体系,其中定窑的刻划花白瓷、耀州窑的印花青瓷、磁州窑的釉下彩瓷、越窑的青瓷、景德镇窑的刻划花青白瓷在东亚、东南亚国家存在着广阔的市场,深受当地人民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