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的头等大事。孩子成才,关系命运,情系家庭,干系未来;根在自身,本在学校,源在家庭。但“家校互联'怎么做?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衡中故事” 书系从名师(怎么培养学生)、名生(自身怎么努力)、智慧家长(怎么配合学校)角度给出答案。其中,《 衡中名师经验故事》指出名校的灵魂是名师,讲述了怎样阅读可以助力专业提升,将经验用于教育教学中?怎样令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怎祥在职业生涯中找到价值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成就他人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此书分为读书所获、教学相长、甘于奉献三部分,精中选精地汇总了各个岗位上的衡中骨干教师教育教学生涯过程中的经验,完整解构了名师是怎祥炼成的。
今天,我们推出赵增普老师的文章——《做闪闪发光的教师》,与大家一同分享赵老师的精彩故事!
法国作家司汤达说:“轮船要煤烧,我的脑筋中每天至少要三四立方尺的新思潮。”现代诗人郭沫若受到启发,在一首叫《无烟煤》的小诗里,写下了“往图书馆里去挖煤去”。我又受到郭沫若的启发,把《书山藏宝可挖煤》作为自己比赛演讲时的题目。因为自从我当上老师就心怀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走进教室,瘦弱的身躯往讲台上一站,就能像一道闪电一样,照亮讲台下那一双双虔诚地渴求着知识的近视眼。而读书,只有读书,才能帮我克服长相和智力的先天缺陷,让资质平平的我也充满主角的光环。刚才讲到我存在智力缺陷,可能有人不以为然—当老师的怎么可能智商有问题呢?但去年任教两个理普班的经历真让我有过智商不足的强烈挫败感:两个班开班时语文平均分差距3分多,结果一个班上课好像上操,士气昂扬,一呼百应;另一个班上课就像上坟,表情沮丧,死气沉沉。巨大的反差让我每天辗转于冰火之间,身心备受摧残。两次考试,因为弱班拖后腿,离中都很悲惨。但我想起尚凤奎主任的告诫:“状态是拼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要想摆脱落后,必须积极动脑筋找办法。我想起了自己的书山,挖啊挖,终于挖出来两本书—《学习的革命》和《幽默学全书》。很巧,两本书都是土豪金封面。我是这样分析的:学生听课没状态,要么是学生的问题(学法低效),那就必须加强学法指导;要么是老师的问题(讲课枯燥),那就必须提炼课堂语言;更有可能是两边都有问题,那就两本书一起看,想办法让自己的课堂既风趣幽默、娓娓动听,又内容精练、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是很高的追求,但衡中老师当然要追求高远。去年的实践整体不算多么成功,但我实实在在提高了弱班的学习兴趣,使两个班的差距越来越小,到了下学期甚至强弱颠倒。更重要的是,这一年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智慧对于一个教师的重要意义和读书对于一个智力薄弱教师的重要意义,正所谓勤能补拙、书能补智。去年,我还接受了一个更大的挑战,就是承担了北大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的教学辅导。衡中是北大推广先修课的第二年才加入试点的,之前石家庄二中、邯郸一中也都派遣老师参加了师资培训,但都没能开课,因为这门课的教学大纲涵盖了古代行政区划、宗法礼仪、官制、建筑、服饰、饮食各方面,在北大都是由四五个教授一起开设的。而且别的课起码还能看看网上的慕课,而这门课由于牵头人中文系副主任漆永祥暑假忙于其他事务,当时连慕课都还没顾上上线。同事王小铭老师大概是听说我看书比较多,就推荐了我去参加培训,其实我之前只看过些语言文学、语文教学方面的书,对古代历史文化仅仅是抱有兴趣、粗知常识,就是踩上两块砖,也远远达不到胜任这门横跨语文、历史两个领域的课程的水平线。但我想起了学校对年轻教师的教导,“青年人,就是应该勇于挑战”,于是培训回来就开始拼命读书。一点儿不夸张,真的是有些拼命。去年我带两个理普,备课、上课、辅导、看作业的负担就不轻松,看书只能牺牲休息时间。我发现一个人燃烧自己的渴望真的可以战胜疲倦,短短一个暑假,我就把130万字的教材读了两遍,然后逐章再找参考书。每章少则参阅两三本、多则七八本。教课一年下来,我读过的相关著作有六七十本。虽然过程辛苦,但收获很多。在今年春季的全国统考中,我辅导的18个学生有10个考到A以上成绩,获得了直通北大自招考试的资格。凭借这个在全国领先的成绩,我与张校长和冯永庄主任一起参加了12月初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年会,并受邀在学科分会场做了经验分享报告。有了去年的苦读,今年先修课轻松了许多,但我从教路上又出现了新挑战,就是接手了C部615这个奥赛班。虽然只增加了一个班,但这个班很需要下功夫—高一七次考试一直处于4个奥赛班中第四名,成绩惊人地稳定。而且信息奥赛联考在即,学生平时有很多课外时间要花在学习奥赛上,很多高一能用的管理方法都不能用,这对我的课堂效率提出很高的要求。我一开始信心满满,接班就发下豪言壮语,然后故技重演,开始大量阅读教法书,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到张鸿苓的《语文教育学》,从魏书生的《谈语文教学》到希尔伯特·迈尔的《怎样上课才最棒:优质课堂教学的十项特征》。可是小学期两次考试,班级成绩基本没什么起色,搞得我恨不得戴着口罩进班。非常幸运的是,我来衡中短短两年,换了3个级部,居然和语文中心教研室三位特级教师都有近距离的接触:第一年跟信金焕主任教对子班,第二年和王文霞老师同一级部,今年更是非常幸运地拜了一位特级教师为师傅。最终,在师傅“八步备课法”的启发和每天严格又亲切的督促与指导下,我的课堂效率不断提高,终于在高二正式开学后的第三次考试中成功摆脱了倒数第一,然后连续两次第三,刚刚四调综合平均分排到了4个班第二名。我想起清朝张潮说过的“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对啊,读书说到底也只是求知的一种方式。南校区进门就是图书馆,其实整个衡中不也是一座大图书馆吗?为什么不合上书,带上铁铲,挖掘挖掘身边的宝贵资源呢?就这样,我又看到了扩宽眼界之后广义读书给自己带来的更大的光环,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同时也看清了在阅读人生这部大书、教育这门大学问的道路上,自己仍不过是个蹒跚学步者。我现在站在讲台上,感觉自己身上有了更多的光环。这些光环来自我读过的书,也来自我听过的课,来自我头顶火辣辣的探照灯,更来自两年以来我每时每刻都感受到的领导、同事的家人般的真情。我渴望和前辈、晚辈一起燃烧青春,为茫茫学海上漂荡的学子点亮一盏导航的明灯。我做过一个梦,梦见多年以后,我的学生们已经垂垂老矣,但依然在病床上用模糊不清的声音重复着那个遥远的语文课上赵老师讲过的病句和成语。我想一定要做到这一点,才算实践了张校长说的“给学生终生难忘的教育”。赵增普:语文中心教研室副主任,教育部首批名师领航工程“信金焕工作室”成员,所教学生中有30余人考入清华、北大,曾获得中国大学先修课程“2017年度卓越教师”奖,河北省首届“中华十德与国学”微课大赛特等奖,“一师一优课”评比“市级优课”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