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圣旨?有白话文圣旨吗?
什么是圣旨?
圣旨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其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严格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 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
圣旨的材料看上去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十分富丽堂皇。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圣旨的颜色也很有讲究: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的官衔越高。根据明清的定制,给五品以上官员的圣旨颜色相对比较丰富,有三色、五色和七色的,五品以下的颜色一般为单一的纯白绫。
在2015年5月24号北京际华拍卖会上,一件明代嘉靖年的七彩一品圣旨水墨绢本以1127万成交,创圣旨交易最高价。而在2016年7月3号在上海博古斋拍卖会上一件明万历八年的圣旨以71.3万成交。由于圣旨保留下来是很困难的,所以,现在能见到的圣旨真本是非常少的,一有出现,必是精品。
商周时期,称作诏令。当时君臣都可以使用诏书。可以说圣旨定制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完善于明清。相传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取"三皇五帝"的"皇"和"帝",自封始皇帝。颁布了第一道圣旨,昭告天下,说是本来自己不想当什么皇帝,可这是上天的选择呀,推脱了三次,哎呀呀实在没办法推不掉,只好勉为其难了。
大家看到很多古装戏都有颁发圣旨的镜头,不管哪个朝代,开头雷打不动八个大字"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据专家介绍,圣旨因内容不同而有响应你措辞,比如"诏曰、制曰、敕曰"等等。"诏曰"用于皇帝嗣位、太子继位;"制曰"用于册封、嘉奖;"敕曰"用来警示、告诫官吏。
"奉天承运"打头的圣旨始于明朝。唐代圣旨由门下省审核颁发,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开头"门下,天下之本……",也有用"朕绍膺骏命"开头的。魏晋南北朝多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开头。朱元璋最早圣旨用"参酌唐宋"开头,十余年后才用"奉天承运"并沿袭下来。
众所周知,朱元璋穷苦出身,讨过饭当过和尚。缺少文化底蕴,虽然英明神武,开创明朝基业,但圣旨非常搞笑。沿海倭寇来犯,老朱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果真霸气十足。
有白话文圣旨吗?
白话批折和白话圣旨是两回事。白话批折只是简单的回复,不一定有具体的事物指向,经常有表状态“朕知道了”“好事好事”一类,白话圣旨是发公文的正式谕令,且不是口谕(口谕有特定的词,为”宣“),含有必需完成的命令下达。(此处是把制,诏,诰,敕,谕等一起说了)
朱元璋的白话圣旨曾于明朝初年直接下发于户部
原文:
户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钦奉
圣旨: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教中书省 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的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 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官吏隐瞒了的, 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做军。钦此。除钦遵外,今给半印勘合户帖,付本户收执者。
除朱元璋之外,他儿子成祖朱棣也挺爱白话圣旨的,前面还加“奉天承运”,告诉你必需是圣旨,不得怀疑。
常例有: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俺汉人地面西边,西手里草地里西番各族头目,与俺每近磨道。唯有必里阿卜束,自俺父皇太祖高皇帝得了西边,便来入贡, 那意思甚好。有今俺即了大位子,恁阿卜束的儿子结束,不忘俺太祖高皇帝恩德,知天道,便差侄阿卜束来京进贡,十分至诚。俺见这好意思,就将必里千户所升起 作卫。中书舍人便将俺的言语诰里面写得仔细回去,升他做明威将军、必里卫指挥佥事,世世子孙做勾当者。本族西番听管领着。若有不听管属者,将大法度治他,尔兵曹如敕勿怠。
永乐元年五月初五日 上钤敕命之宝。”
永乐四年诏: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俺汉人地面西边,西手里草地西番各族头目,与俺每好生近磨道,我皇考太祖高皇帝统一了天下,那汉每好意 思,多曾到有。自我即了大位,恁笼班不忘俺太祖皇帝恩德,知天道,向慕朝庭,俺见这好意思,与了名分。中书舍人便将俺的言语敕里写得仔细回去,着他做昭信 校尉、必里卫指挥司百户,世世子孙做勾当者。本族西番听管领着。若有不听管属的,将大法度治他,尔兵曹如敕毋怠。”
我最爱的是永乐十年这道圣旨:
皇帝谕官员军民夫匠人等:武当天下名山,是北极真武玄天上帝修真得道显化去处。历代都有宫观,元末被乱兵焚尽。至我朝真武阐扬灵化,阴佑国家,福庇生民, 十分显应。我自奉天靖难之初,神明显助威灵,感应至多,言说不尽。那时节已发诚心,要就北京建立宫观,因为内难未平,未曾满得我心愿。及即位之初,思想武 当正是真武显化去处,即欲兴工创造,缘军民方得休息,是以延缓到今。如今起倩)此军民,去那里创建宫观,报答神惠。上资荐扬皇考、皇妣,下 为天下生灵祈福。用工夫不多,至容易不难。特命隆平侯张信、附马都尉沐昕等把总提调,管工官员人等,务在抚恤军民夫匠,用工之时要爱惜他的气力,体念他的 勤劳。关与粮食,休着他受饥寒。有病着官医每(注:通“们”)用心调治。都不许生事扰害,违了的,都拿将来,重罪不饶。军民夫匠人等都要听约束,不许奸 懒。若是肯齐心出气力呵,神明也护佑,工程也易得完成。这件事,不是因人说了才兴工,也不因人说便住了工。若自己从来无诚心呵,虽有人劝,着片瓦工夫也不 去做;若从来有诚心要做呵,一年竖一根栋、起一条梁,逐些儿积累,也务要做了。恁官员官民人等,好生遵守着我的言语,勤谨用工,不许怠惰。早完成了,回家 休息。故谕。
“恁官员官民人等,好生遵守着我的言语,勤谨用工,不许怠惰。早完成了,回家 休息” 多可爱的圣旨啊。这算是文白参半。
有人说,因为这是发给贩夫走卒的圣旨,所以写得很通俗易懂,那么请看看这个发给大学生的——同样出自朱元璋,这圣旨现在还在北京国子监的某块石碑上刻着呢
恁学生每听着:先前那宗讷做祭酒呵,学规好生严肃,秀才每循规蹈矩,都肯向学,所以教出来的个个中用,朝廷好生得人。后人来他善终了,以礼送他回 乡安葬,沿路上著有司官祭他。近年著那老秀才每做祭酒呵,他每都怀着异心,不明教诲,把宗讷的学规都改坏了,所以生徒全不务学,用著他呵,好生坏事。
如今著那年纪小的秀才官人每来署学事,他定的学规,恁每当依著行。敢有抗拒不服,撒泼皮,违犯学规的,若祭酒来奏著恁呵,都不饶全家发向烟瘴地面去,或充军,或充吏,或做首领官。
今后学规严紧,若有无籍之徒,敢有似前贴没头贴子,诽谤师长的,许诸人出首,或绑缚将来,赏大银两个。若先前贴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绑缚将来呵,也一般赏他大银两个。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发往烟瘴地面。钦此!
元代由于正式文字为蒙文,发给汉人的圣旨也常用白话文以方便阅读。
例如北京崇国寺的圣旨碑上有如此记载——
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
军官每根底,军人每根底,管城子达鲁花赤官人每根底,往来使臣每根底,宣谕的圣旨。成吉思皇帝,窝阔台皇帝,薛禅皇 帝,完泽笃皇帝,曲律皇帝,普颜笃皇帝,格坚皇帝,忽都笃皇帝,亦怜真班皇帝圣旨里,和尚、也里可温、先生每,不拣甚么差发休当,告天祈福祝寿者说来。如 今依在先圣旨体例,不拣甚么差发休当,告天祈福祝寿者么道。大都里有的南北两崇国寺、天寿寺、香河隆安寺、三河延福寺、顺州龙云寺、遵化般若寺等寺院里住 持佛日普明净慧大师孤峰讲主学吉祥众和尚每根底为头执把的圣旨与了也。这的每寺院里房舍,使臣休安下者。铺马只应休着者。税粮商税休纳者。但属寺家的水 土、园林、碾磨、店铺、解典库、浴堂、人口头疋,不拣甚么,不拣是谁,休倚气力夺要者。这佛日普明净慧大师孤峰讲主学吉祥为头和尚每,依着在先老讲主体例 里行者。别了的和尚每有呵,遣赴出寺者。更这学吉祥等和尚每,倚有圣旨么道,无体例勾当休做者,若做呵,他每不恂那。圣旨。至正十四年七月十四日,上都有 时分写来。
“不拣甚么差发休当”“无体例勾当休做者”这些,都是当时的口语,因此一直也被视作白话圣旨。
当然,最昭示基情的还是这个:
宣差都元帅贾昌传奉成吉思皇帝圣旨: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日路上炎热艰难来。沿路好底铺马得骑来么?路里饮食广多不少来么?你到宣德州等处,官员好 觑你来么?下头百姓得来么?你身起心里好么?我这里常思量著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癸未年十一月五日。
清朝的奏折和圣旨是汉文还是满文?
如果是「诰命」和「敕命」(就是皇帝封赏官员或者官员老婆的文书- -),那种「奉天承运皇帝诏(制)曰」打头的东东,它们都是满汉合璧的。电视剧中只有汉字,这个是错误的。
例:
嘉庆帝赐高履观之父母敕书满汉文交接处
再来个清晚期的:
咸丰帝赐清安之祖父母诰命
(有知友问为什么上面诰命是彩色的——这个是清代规定。乾隆会典:「诰命四品以上用五色紵丝,五品以下三色。敕命用白绫。」)
如果是「传位诏书」,留在宫内的则都是满汉合璧的(有没有蒙文版另说)。电视剧中只有汉字,这个是错误的。
雍正传位诏书 满汉文交接处:
如果是「上谕」,这个既有纯汉文的,也有纯满文的,还有满汉合璧的。电视剧中只有汉字……虽然完全没出现过满文和满汉合璧非常不合理,但这个一般来讲算不得错。
满文上谕例:
康熙三十五年 諭皇太子噶爾丹拜逃並見皇太子齎送物件(局部):
汉文上谕例:
满汉合璧上谕例:
雍正 谕示怡亲王之子幹珠耳袭封王位:
一个年代非常晚的满汉合璧敕谕——宣统元年敕桂芳为驻俄国海参崴总领事官谕:
如果是「奏折」,这个既有纯汉文本的,也有纯满文本的,应该也有蒙文和藏文本的,比较神奇的是也有满汉合璧的奏折……奏折是由大臣写给皇帝的文书,如果有朱批回复,一般来讲奏折的上奏文字用什么文字,朱批就用什么文字(满汉合璧看皇帝心情( ·̀ .̫ ·́ )✧)。电视剧中只有汉字,是否有错误,严格的说要看上奏人是谁说的是什么事……虽然完全没出现过满文非常不合理,但一般来讲只有汉字是可以的。
汉文奏折例:
嘉庆元年请安褶:
满文奏折例:
咸豐 奏為一品鎮國公fenkiyan頂戴雙眼花翎應否用紫轡事請旨(局部):
满汉合璧奏折例:
咸丰 奏報上月分雪澤糧價情形(点击可看大图):
清末 给慈禧的满汉合璧请安褶以及慈禧的朱批:
总而言之,电视剧中出现的文书只有汉字版本,在部分情况下(尤其是诰命等)是存在问题的。还有一些情况是可以接受。而完全没有出现过满文本则是比较不合理的。
古代的圣旨如何防止被篡改?
以清代的圣旨为例,圣旨都是满汉两种语言编写的,所以篡改起来可没野史里说的“十”改成“于”那么容易。例如下图是雍正时期的一张圣旨,就是满汉两种语言编写
此外,古代圣旨本身也是自带防伪技术的,想要篡改和假冒很难,除了印章之外,用于圣旨的布料也是“私人定制”。例如康熙年间的“渐变色”圣旨,最近刚刚在重庆发现的五彩圣旨(出自嘉庆年间,也是满汉两种语言撰写)
康熙年间的圣旨还有另一个防伪绝招:圣旨的绢布上很严细,均匀地印满了祥云图案,就想我们现在的防伪水印一样。而且所有的圣旨开头的第一个字,必须是印在右上角第一朵祥云上。明清时期圣旨两端都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
圣旨的正确打开方式
时下很多影视剧里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皇宫里的太监手捧一卷金灿灿的圣旨徐徐展开,大声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然而,在古代,真正的圣旨外貌多样,并不都是金黄色的一卷布,它们可能是金属、石头、竹片或者纸张;圣旨写作格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是规规矩矩按格式写,也有的随意洒脱想到什么写什么;就连圣旨的叫法,在很多朝代也不是“圣旨”。此外,圣旨上的话在断句上也有很大的错误,而且在所用的时代上也有出入。
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圣旨大观》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相传炎帝见嘉禾而作“穗书”,黄帝见景云而作“云书”,少昊作“龙凤书”,帝尧作“龟书”,皆可视为“圣旨”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圣旨按其类别被称为“命”“令”“政”。直到宋代,皇帝和大臣们才开始通称帝令为“圣旨”。元朝戏曲繁荣,帝王故事、历史演义屡屡被搬上舞台,“圣旨”也随之成为了妇孺皆知的词语。
不过最早可以检索到 “圣旨”一词是在汉朝蔡邕的《陈政事七要疏》:“臣伏读圣旨,虽周成 遇风,讯诸执事, 宣王 遭旱,密勿祗畏,无以或加。
现在我们先看看各朝各代圣旨的开头:
秦始皇统一天下,不满足于王的称号,于是定名号为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其玉玺上就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昭示其合法性。
汉承秦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皇帝制度。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汉代最为重要的一类诏书的开头应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皇帝……
魏晋南北朝时的诏令与汉代相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存这一时期的皇帝即位诏书中多有“应天顺时,受兹明命”一语。此中的重要原因大概是当时朝代更替频繁,做皇帝的都十分注意强调其统治乃天命所归,他人不得窃夺罢了。
唐代诏令一般由中书省(多为中书舍人)起草,门下省审核颁行,门下省的审核颁行有严格的规定,“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之;小事则署而颁之。由于是门下省审核颁行,故而其所颁行的圣旨正文开头往往是“门下”两字,例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的开头就是“门下,天下之本……”
皇帝本人则大多喜欢用天命所归之类的字眼作为圣旨的开头,,如德宗即位册文有“昊天有命,皇王受之”。肃宗即位敕称:“朕闻圣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时……”其效果和“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宋代皇帝的诏令,不论事情大小,“非经二府者,不得施行”。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诏令起草工作都是由中书门下议,而后命学士为之。故许多重要诏令开头与唐代一样,都是门下二字。
到了元代,以蒙古语为国语,用蒙古文下达的旨意称为“圣旨”,用汉文下达的旨意称为“诏书”。蒙古族的最高天神是“长生天”,所以元代不论是“圣旨”还是“诏书”,开头都会写上一句“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作为固定开头。
到了明朝,才有了“奉 天承运皇帝,昭曰”,其首创者是朱元璋。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其中一座规模最大的朝会大殿,取名为“奉天殿”。这是朱元璋和大臣们议事的地方。为了向人们昭示他登上皇位是奉天的旨意,也就是进一步阐明自己做皇帝的“合法性”,他把手拿的玉圭也刻上了“奉天法祖”字样,而且还写了《御制纪梦》一文,说自己梦游天宫,见到了“道法三清”,紫衣道士授以真人服饰和法剑,为“奉天承运”找到了“事实根据”和“理论基础”。朱元璋便自称“奉天承运皇帝”,所以他颁发的诏书前面都要加上“奉天承运皇帝”六字。至于后边的“诏曰”二字,是不能与“皇帝”断在一起的。也许是后人为了念得方便,便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从中间断开,这就是电视剧中常说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了。
清承明制,也想表明大清入主中原是天命所系,所以将本族发祥地盛京改称“奉天府”,同时在诏书中也采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作为开头,一直用到宣统帝退位。
此外,圣旨的结尾并不都是古装剧里的“钦此”二字。有的圣旨并没有专门的结束词,说完就算;有的圣旨会选择其他的语气助词来表示结束,比如“于兮”;还有的圣旨结束词比较长,比如清朝的很多圣旨都是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或“布告中外咸使闻知”结尾。
另外,我们在圣旨中,经常听到的是“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其实圣旨中并不是只有昭曰,圣旨因具体的内容而采用不同的措词,主要有“诏曰、制曰、敕曰”三种。
”诏曰”是诏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凡是圣旨中表达皇恩浩荡时,都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
“敕曰”有告诫的意识。皇帝在给官员加官进爵的时,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要骄傲自满,恃宠而骄。
还有一类“懿旨”,则专指皇后或太子发布的命令。“券”类“圣旨”,则是天子与臣属间契约性质的“圣旨”,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的丹书铁券就属于这一类型。
所以我们在看到明代以前的古装剧中的圣旨上有“奉天承运皇帝,昭曰”这几个字,结尾在来个“钦此”,这肯定是错误的,可能编剧不太了解历史吧!
例如在《楚汉传奇》第九集中,赵高和李斯商量伪造始皇帝的遗诏。李斯大笔一挥,写下“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大秦王朝肯定没有这个说法,李斯你是穿越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