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司马迁
■洪水
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杰出的文学家。他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经传体通史,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传记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汉书·司马迁传》后,情不自禁地发问于心:假如我是司马迁,能有那么大的决心和毅力,忍受超乎人想象之苦难厄境,去实现志向和抱负吗?
司马迁没有怨而毁志。他的怨是奇怨,是极顶之怨。了解历史的人知道,他是因为在朝廷上为汉将李陵辩解而遭腐刑的。司马迁与李陵一同在宫中供职,却并未深交,甚至没有聚会喝过一杯酒,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他之所以在朝上申辩,说到底是为汉朝天下着想,认为朝廷需要这样的国士赶赴国难,虽出入万死,也不求一线生机。
李陵是西汉名将,天汉二年多次请战,得率五千弓箭手出发征战匈奴,激战中屡屡获胜。不料,率军深入匈奴境内后,与单于军队连战十余日。最后,箭矢用完,道路走尽,弹尽粮绝,遭之兵败。
司马迁看到“主上凄惨悲痛”,实在想进献心中的想法。适逢朝会召见询问,就直抒胸臆,阐述李陵的功劳,目的是想“宽慰主上的心境”。
然而,满腔热血,一片忠心,迎来“欺诬主上”,处以宫刑的判决,谁说不是旷世奇怨?放在一般人,恨不得一头撞死、了结余生,还想什么编纂史书传之后世?
他在写给朋友、益州刺史任安的信中说:好比猛虎,住在深山里,各种野兽震惊恐慌,一旦落入陷阱牢笼之中,便摇着尾巴向人求食;好比士人禁于监牢,受到杖击鞭打,见到狱吏就磕头碰地,面对徒役就心惊肉跳,不敢喘息。到了这个地步,却说决不受辱,只是强要面子罢了。人生活在尘世之中,哪里能不受屈辱呢?
司马迁伟大之处、过人之处,就在于受辱到达极点,仍能忍受奇耻大辱而不改初衷。他在信中进一步坦露心声:之所以隐气忍辱苟且偷生,困居粪土污秽之中不忍离去,是因为自己的心愿没有实现……
李陵事件在朝廷引发的争辩,反映了汉室朝廷的复杂诡谲。李陵战败受降,汉武帝极为郁闷,并责问大臣,公卿随后都将责任推到李陵身上。司马迁不以为然,想堵住敌意言论,却触怒了皇帝。汉武帝并没有直接处置司马迁,而是将其交给廷尉审理,结果定罪诬上,处以宫刑。
放在常人,无端获罪,处以极刑,血海深仇,拼死要报。司马迁的伟大在于,虽蒙惊世奇冤却心中始终抱定信柱,专心致力于自己的宏图大志。而且,从《汉书》和《资治通鉴》中,我们找不到他与谗言者缠战的痕迹,这是多么可贵。
除了身心受到巨大摧残,司马迁当时的生活环境也坏到了极点。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负罪受刑之后,很不容易处世,下流小人常多谤言非议,深为乡里所耻笑。回肠九转,居家便恍恍惚惚,若有所失,外出则茫然不知所往。
就是在这样一种随俗沉浮、与时俯仰、狂惑混沌的境界之中,司马迁以超乎世人的毅力,一步步完成对自己、对世人、对后人的交代,怎能不让人敬仰?
如果我们是司马迁,是不是应该经常问问自己:为事业、为抱负、为理想,能有他一样的决心、斗志、毅力吗?品读《史记》,除了以史为鉴,一定要多想想作者——他本身就是一部引人入胜、让人感慨的大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