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刘交:我是刘邦弟弟,我为诗、书代言

文 | 子玉 子玉聊史
上期回顾:

天下大定,刘邦开始大封功臣和刘氏宗亲,儿子、兄弟、侄子,有功的没功的,只要身上流着他老刘家血的都能分得一杯羹,吃的不亦说乎。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刘氏家族举族欢庆之际却有一家人个个拉着一张长脸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刘氏宗族只有老大刘伯的儿子刘信没有沾得刘邦大封诸侯的红利,但也不能过去生要,刘邦的脾性大家都懂,容易上脸。
莫非是刘邦忘了,父亲刘太公及时提醒刘邦,三儿,你还有一个叫刘信的侄子。
刘邦倒也爽快,我没有忘,我是有意为之,我大嫂她不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她不值得我为其如此(为其母不长者)。

▲刘邦大嫂 【剧照】
原来刘邦这人不仅能记住别人的好,更容易记仇。当年刘邦还是个混混时,刘邦经常领着一帮哥们上大嫂家里蹭饭吃,一日再去的时候,大嫂用勺子猛刮锅底的声音让一帮人垂头丧气,今天运气真不佳,没饭了。
送走众哥们刘邦却发现锅里面其实还有饭,哦,大嫂烦我了,不想让我吃她家的饭了。
刘邦从此彻底和他这个大嫂绝交,包括她的儿子刘信,也直接无视。
碍于父亲的面子刘邦最终还是将刘信封为列侯,但却堂而皇之的称其为羹颉侯,什么意思,锅里没饭了(乃封其子信为羹颉侯)。

▲刘邦父亲 【剧照】
关于刘邦爱记仇子玉这里再多举一个例子,雍齿当年的叛变刘邦是至死都没有忘,还有丰邑的老百姓当初和雍齿穿过同一条裤子,刘邦称帝后免除了沛县的赋税却怎么也不愿意施惠于丰邑百姓,看来爱记仇是人的通病,帝王也不能免俗。
/
刘邦弟兄四人,哥哥刘伯死的早,刘邦起事之后留下二哥刘仲在家照顾老爹,自己和四弟刘交从此刀口舔血一刀一枪的在群雄纷争的乱世为自己夺取立足之地。
刘邦后来封自己的二哥刘仲为代王,但二哥依然在扮演一个沛县农民的角色,当匈奴大军扬尘而起时刘仲在第一时间弃城而逃,老子只明白一个道理,保命要紧。
刘邦哭笑不得,好吧,王您就别再做了,好歹我也得对群臣有个交代,刘邦降刘仲为合阳侯(废以为合阳侯)。
什么是兄弟,兄弟就是在你犯了大错之后依然选择原谅还保证你的荣华富贵,刘邦担得起这兄弟二字。
但你要是觉得老刘家除了刘邦这一位手提三尺剑把功名建的英雄别的都是怂包,那么子玉这里恭喜你,答错了。
/
当楚王韩信被刘邦降为淮阴侯时,刘邦适时的将广阔的楚国一分为二,淮东封给了将军刘贾,为荆王,淮西封给了四弟刘交,为楚王。
刘交因为是刘邦的亲弟弟才位列王侯吗?不尽然,请看刘交同志个人履历。

▲刘交 【剧照】
姓名:刘交。
民族:汉。
祖籍:沛丰邑中阳里人。
主要社会关系:父亲刘太公(职业农民,后为太上皇)、大哥刘伯(早死)、二哥刘仲(职业农民,后为合阳侯)、三哥刘邦(泗水亭长兼职业混混,后为大汉帝国皇帝)。
主要功绩:与三哥刘邦一起投靠项梁并共立楚怀王熊心、西攻南阳,入武关,与秦战于蓝田、还定三秦,诛项籍(项羽)。
曾获爵位:文信君、楚王。
求学经历:少时曾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
个人爱好:《诗》、《书》。
个人作品:《元王诗》。
从上述简历我们至少可以窥见,刘交这个楚王当的是实至名归,因为他是有从龙之功的,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是老刘家四兄弟中唯一一个可以称得上有文化的人。
刘交早年就曾学习诗书,后来由于战乱而被迫放弃,当他坐在楚王的位置享受荣华富贵时,他没有鲜衣怒马,他没有夜夜笙歌,他再一次拿起了书本,不仅自己学,还强制要求儿子们一起(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
他重用当年和他一起求学的穆生、白生、申公为中大夫,他将儿子刘郢送去恩师浮丘伯处深造,楚国的空气中尽是一片墨香。

▲黥布 【剧照】
当黥布的叛军兵临楚地时刘交没有含糊,立刻率兵对着狂风暴雨迎了上去,但他终究不是黥布这位乱世枭雄的对手而亡走薛地,但作为臣子,作为兄弟他已经尽力。
刘交当了二十三年楚王而薨,但他的后继者却完全没有他的遗风。他的孙子刘戊在汉景帝时和吴王刘濞臭味相投一起造了朝廷的反,最终兵败自杀。
/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