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24期【原创】QZTV闽南语频道开播10周年特刊|真有剧 看十年前晴熹 志成笑话《泉州第一炮》经典回顾

序号:2017-24总024

抢救闽南语传承危机的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一种语言的消失,就意味着一种传统和文化的消亡。在闽南方言失语愈趋严重的社会现状中,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成为当代抢救闽南语传承危机的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这场新文化运动抢救的不仅仅是闽南方言所承载的南音戏剧、口头文学等,而且还包括有人格特质、无意识心态、宇宙观和想像的秩序等闽南族群的深层共性,它们在表象上又集中在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文化层面。

《泉州第一炮》便是这场新文化运动的有力的“炮手”。

《泉州第一炮》片头截图

八闽形胜无双地 四海人文第一邦

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是目前国内第一个经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准的方言电视频道。作为该频道的主打栏目、大型方言谈话类节目《泉州第一炮》之名,取自宋泉州知府王十朋题泉州府联句“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之意;“炮”一是闽南方言相当会侃的意思,其次取自中药材要经“炮制”才有药效道理,以示栏目要做本土第一个即会侃又有效果的方言谈话节目。而主持人“炮先”则采用人见人爱的泉州提线木偶,通过艺术家的表演,塑造了一个能说会道、学识丰富、诙谐幽默、个性鲜明的智者形象,木偶形象及其汉式着装的设计意在凸现栏目坚持民族性、本土化和传承闽南文化的主旨。

《泉州第一炮》录制现场 福先(洪鹤年 左) 王晴熹(中) 臭腥成(杨志成 右)

俗中求雅 雅俗共赏

《泉州第一炮》的定位是以抢救保护闽南方言、传承弘扬闽南文化为己任,力求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将闽南语言和文化精华展现出来,俗中求雅,雅俗共赏,让观众在捧腹之余获得丰富的方言文化知识。

大胆创新 木偶主持

《泉州第一炮》在表现形式上大胆创新,采用泉州著名的提线木偶作为节目主持,并精心设计和创作主持人“炮先”的木偶形象和个性语言,其诙谐有趣的表演深受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层次观众的共同喜爱,成为闽南语频道的一个独特的“招牌”。

“闲间”品茶、谈天说地

其节目板块设计也颇具创意:木偶主持开场-嘉宾“闲间”品茶、谈天说地-木偶解释方言本字并以猜谜结束,富有本土生活气息;在节目内容上,精心策划选题,形成系列,力求谈话内容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身,节目的很多话题经常性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节目中出现的一些特色语句甚至成为市民流行的口头禅。

《泉州第一炮》经典回顾 泉州方言遇到的传承危机系列 (第1炮——第4炮)

第1炮:泉州人的母语是闽南文化的基石

第2炮:泉州人经常说错用错的泉州话

第3炮:消失的市声(1)市声是一种口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4炮:消失的市声(2)市声记录下的时代背景

《泉州第一炮》录制现场

风趣幽默 亲切自然 方言用字 据典纠错

《泉州第一炮》自播出后,以其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内容,风趣幽默、亲切自然的风格以及方言用字引经据典、纠错改正的权威,而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追捧,观众忠诚度达90%以上,收视率高居不下。其成功之处就在于节目表现形式的创新和每期选取的节目内容轻松活泼,编导所要表达的主题在谈笑间与受众产生共鸣,较好地体现电视谈话类节目的艺术魅力。很多热心观众经常打电话、写信咨询并参与讨论。猜谜部分的谜面来自各县市区的观众,富有地方特色,很受欢迎,并在观众中掀起了猜谜热。

《泉州第一炮》经典回顾 泉州方言遇到的传承危机系列(第5炮——第8炮)

第5炮:消失的市声(3)市声连接市民的日常生活

第6炮:泉州人经常说错的家族称谓(1)

第7炮:泉州人经常说错的家族称谓(2)

第8炮:泉州人独特的称谓(1)

《泉州第一炮》录制现场

保护方言 从我做起

大型方言谈话类节目《泉州第一炮》传承闽南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百姓身边的生活话题和风趣幽默的节目风格得以充分展现,亲切而又自然,深受本土观众和在泉台商的欢迎,收视率居高不下。其成功之处就在于节目表现形式的创新和每期选取的节目内容轻松活泼,编导所要表达的主题通过“讲天朸皇帝,炼仙打嘴鼓”的形式,“润物细无声”地与受众产生共鸣,较好地体现电视谈话类节目的艺术魅力。

木偶主持人的出现令人耳目一新;节目保护闽南方言的主张,引发社会对方言危机的重视;强调传承闽南文化的思想,更是凸显了节目的社会责任。

《泉州第一炮》经典回顾 泉州方言遇到的传承危机系列(第9炮——第11炮、第15炮)

第9炮:泉州人独特的称谓(2)

第10炮:泉州人独特的称谓(3)

第11炮:泉州方言的外来词(上集)

第15炮:泉州人五月节的食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