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沫特莱:留给朱德巨额遗产,临终遗言,灵魂安葬在北京八宝山
她是20世纪待在中国时间最长的外国记者,给世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她是中国革命最坚定的支持者,在延安找到自己追寻半生的理想,大地母亲的女儿 中国人民的朋友,她死后 还把自己的骨灰埋在了中国 。
她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一个有着蓝色眼睛红色思想的美国女记者。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四点,西安城内 银装素裹 ,大雁塔在一片肃杀之中,正准备迎黎明前的第一批香客。
半梦半醒间,一阵激烈的枪响 ,打破了夜空的平静。
在张学良将军的授意下,一支军队包围了蒋介石下榻地离西安不远的临潼华清池,同时,由杨虎城率领的一队士兵,包围了其他国民党要员入住的西京招待所。
在被围得水泄不通的西京饭店里面,士兵们惊奇地发现了这样一个身影,一个身材高大、容貌姣好的美国女人。更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个美国女人几天之后,竟摇身一变成了东北军的座上宾客,负责用英语向全世界广播,西安事变的最新进展。
这个女人正是史沫特莱。
作为唯一一个全程亲历西安事变的外国记者,史沫特莱到底是如何出现在这里的呢?
1892年2月,史沫特莱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普通煤矿工人家庭。那时正值美国社会矛盾最尖锐的时刻,史沫特莱一家长期寄居于,一个四面透风的煤矿工棚当中,父亲英年早逝 弟弟在矿山中倒下,史沫特莱的前二十年过得非常悲惨。
可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生活的困苦,并没有让史沫特莱畏惧,她靠着漂泊打工挣来的钱,硬生生地读完了师范和夜大。
1919年 看罢美国资本主义腐朽的史沫特莱,前往战后的欧洲寻求真理。在那里她与德国共产党人关系密切,还写下了自己的第一本自传体小说《大地的女儿》,并开始以这个称呼自诩。
十年后,在共产国际的安排下,史沫特莱借道苏联,以法兰克福特派记者的身份,经满洲里辗转来到中国。
刚下码头史沫特莱便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要饭的农家妇女和孩子,双膝跪在结冰的人行横道上,向她不停磕头讨要食物,工人在烈日下拉车,印度巡捕还不停地抽打。从小过惯了苦日子的史沫特莱,看见此情此情怎能不动容,她忘记了自己外国人的身份,想把改造这个落魄民族的使命扛在肩上。
史沫特莱与欢迎他的军事小组
一周的调查采访后,史沫特莱向《法兰克福日报》发回了自己来到中国后的第一封报道。
她在文章里向全世界呼吁,给予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力所能及的帮助。
为了更广范围地了解中国,史沫特莱又乘火车辗转到了上海,因为在报纸上揭露劳苦大众的真实生活,替中国人民仗义执言,史沫特莱与宋庆龄鲁迅之流,建立了很深的友谊。
1932年民盟成立后,史沫特莱负责民盟的英文报道板块,她还专门请来美国医生,为鲁迅治疗缠身已久的肺病,在得知鲁迅病情不乐观时,史沫特莱竟难过得当场掩面痛哭。
在上海期间,史沫特莱写下了《中国红军在前进》,《中国的战歌》这两本被誉为,20世纪最佳战地报告文学的著作。
她也一次次不顾个人安危,帮助宋庆龄等人完成一系列革命活动。
不过史沫特莱不落窠臼的行事方式,也引来宋庆龄等人的不满,革命队伍是讲组织和纪律的,但史沫特莱却是个我行我素的主,有自己处事风格和行事习惯。虽然出发点是为了中国革命,但却给革命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
屋漏偏逢连夜雨,因为文字鲜明的政治倾向,史沫特莱丢了在“法兰克福”的工作,鲁迅先生也因病去世,她在上海一下子一下子没了依靠。不仅如此,史沫特莱更发现,自己周围多了非常多的国民党特务。
这下又该何去何从呢?
在这万念俱灰的时候,史沫特莱收到了张学良副官刘鼎的一封信,刘鼎是共产党员,在信中 他邀请史沫特莱前往西安,继续为中国人民写作。
史沫特莱在新四军驻地
有了新去处 ,史沫特莱想也没想便答应了下来,这也正有了咱们故事开头的那一幕。西安事变爆发后,国际社会一片哗然,因为新闻渠道被封锁,外界对西安城内的猜测浮想联翩。
史沫特莱就在张学良和周总理的邀请下,向全世界披露西安事变的真相,讲述这群以下犯上之人的真实想法。信息倒是精准无误地传出去了,但外界也给史沫特莱扣上了,“中共辩护人”的帽子。
但史沫特莱却不以为意,她每天工作结束后,就跑去照顾西安城里被释放的红军俘虏。这是史沫特莱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到红军战士。虽然相处不久,可这群红军战士却给史沫特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很多人都还没满二十岁,却甘愿为了革命事业奉献一切,这是一只多么顽强 多么伟大的部队。
史沫特莱与红军小战士
但史沫特莱还是惹了麻烦,她在没经任何人同意的情况下,披露了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的秘密允诺。共产国际致电中国共产党,想要取消史沫特莱以共产党人的名义,发表演讲和文章的机会。
但延安方面却不这么看,史沫特莱刚直不阿富有正义感,对共产主义有着鲜明倾向,只是缺乏实际斗争的经验。于是中共中央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们邀请史沫特莱到延安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来。
在西安闯下大祸的史沫特莱,自然而然地招到了蒋介石政府的报复,她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中国共产党的邀请,她终于有机会踏上那片向往已久的土地。
戴上红十字袖章借口到前线做救护工作,史沫特莱在多方掩护之下,抵达了延安。作为外交部的贵宾,中国人民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国际友人,自然也是以礼相待。史沫特莱被安排在一个当时被称作“客人宿舍”的院子里,她对这里的一切都非常满意。
史沫特莱在延安
不过最令史沫特莱意外的是,在她安顿下来的第一天,她就见到了赫赫有名的朱德总司令。与外界传说中的大将军形象不同,站在史沫特莱面前的这个男人,俨然一副古典中国农民形象。
在她的想象中,朱总司令应该是一个脾气暴躁 、滔滔不绝、高高在上的指挥官,可朱老总却不端任何一丁点架子,这刷新了史沫特莱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她立马下定决心,想给朱老总写一本传记。
可对于史沫特莱的好意,朱老总却婉言谢绝了。
你刚到延安来不久,可以先到处走走看看,再做打算。
史沫特莱与周总理
在延安,史沫特莱不仅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周总理,还时常在路边遇到那些,曾在西安事变中受过自己照顾的战士和妇女。
中国人知恩图报,史沫特莱在这里受到了军民的热烈欢迎。
这片待自己视如己出的土地,让史沫特莱感受到了有如故土般的温暖。这个一直流浪个性倔强的女人,感受到了世间最淳朴的感情,她跟红军战士打成一片,跟根据地妇女共同劳作,延安,成了史沫特莱心里的第二故乡。
在延安找到归属感的史沫特莱,甚至主动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
要知道 ,史沫特莱以前一直是个对政党不太感冒的人物,这么些年里 她都没想过加入什么党派,就算被叫做“中共辩护人”,她也始终以独立知识份子自居。唯独在这里,在延安,在中国共产党面前不一样,史沫特莱找到了追寻半生的精神归宿。
尽管入党申请遭到拒绝,史沫特莱也流涕痛哭,但延安并没有让她感到沮丧,她仍想继续为中国革命出一份力。
当时延安鼠患猖獗,史沫特莱用自己的收入,将延安城里的老鼠夹买断了货,她还写信给北京的记者朋友,托他给自己在北平订货送到延安。在毛主席的支持下,史沫特莱在延安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灭鼠行动,老鼠的身上 ,带有许多种致命病毒,史沫特莱的做法,无疑促进了当时人们健康观念的进步。
史沫特莱与毛泽东,朱德
延安医疗环境差,药品常年紧缺,史沫特莱就联合朱老总、毛主席,一起给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信,希望他们派遣医疗队来中国,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了白求恩大夫的中国之行。
在延安,史沫特莱也给延安人民,工作之外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她给延安人民带来了传唱全球的红色歌曲,也教会毛主席在内的中共领导人跳交际舞,她甚至自嘲到 ,一晚上自己脚上不知会留下多少脚印。
就在史沫特莱到延安差不多半年之后,日本侵略者就悍然发动了77事变,短暂的宁静被打破了。部队即将奔赴最前线,史沫特莱也准备以战地记者身份,跟着大部队一起转移。
可意外发生了,史沫特莱不慎从马背上摔了下来,伤好之后,她就马上与大部队汇合。作为八路军随军记者,史沫特莱用她简陋的摄像装备,记录下许多珍贵的抗战资料,她不仅完成了对朱德的采访,还从国际社会为八路军,拉来了大量的医疗援助。
史沫特莱与翻译
但随着日军攻势越来越猛,史沫特莱的安全也越来越得不到保障。在朱老总的劝说之下,她离开部队辗转于中国大地,承担给大部队筹款找药的重要任务。
在离开部队时,一向坚强的史沫特莱对朱老总撒了泪,她甚至对朱老总动情地说,“离开你们 无异于叫我去死”。
可革命就是革命,大家总得把个人感情抛下不是吗,尽管身体已经不在部队,但她心却始终跟这支部队连在一块。史沫特莱更卖力了,她甚至拉到了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子文的赞助。
1940年,这是史沫特莱来中国的第十二个年头,常年战斗在最前线,她的身体也越来越差,手指甲掉落,麻疹遍布全身,史沫特莱不得不返回美国养病。
在美国,她到处讲演撰写文章,积极为中国中产党募捐,成了国际上非常活跃的“共党”头子。政治迫害、疾病缠身,史沫特莱愈发想念那个红光闪闪的延安,想念那些军民一家亲的激情岁月,她拖着病痛的身躯,完成了朱老总的传记。
1949年11月 ,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史沫特莱准备再一次启程来华。不过临行前死神却找上门来,她因为胃溃疡出血恶化,再也没能踏上中国的土地。
按照她的遗愿,中国政府将她的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上的苍松翠柏间。
她以自己的方式,守望着这片令她魂牵梦绕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