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精选|湖北孝感高中2021届高三2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代世界各地人们都有自己熟知的天象和星辰,通过观测,获得对于天时和季节的把握。古埃及人特别重视天狼星,玛雅人对金星研究较深,爱斯基摩人最关心地大约是关系极昼极夜变化的太阳运行。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北天极一带的北斗七星曾是最受注目的星辰之一。生活在北纬三十五度左右的中国古人,夜晚向北眺望,北极周围有一带永不下沉的圆形旋转天区,这个区域,现代天文学叫“恒显圈”,中国古天文学称其边界为“上规”。其中随天旋行有几颗璀璨的星辰,名为北斗。经过长期的观察与研究,中国古人已渐渐掌握了观测北斗以确定多种时间的技巧,使北斗星成为一个永悬天际的巨大时钟。
北斗共有七颗星,因此常被称为北斗七星。北斗星之得名,源于它像古代的斗,七星的排列形状似商周时期青铜古斗,故《诗·小雅·大东》曰:“虽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北斗星分为斗柄与斗首两部分。高诱注《淮南子·天文训》曰:“斗第一星至第四星为魁,第五星至第七星为杓。”即以斗首为魁,将斗柄称杓。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是以网络天地的方法进行计算的。对于大地的网络方法是方格计里法,这在古代地图中已经得到证明。而对于天文的网络方法,也早已经出现。我国至少战国时代已经建立了近似于天经天纬的框架,并以之测定星辰的天文坐标。就网络而论,渔猎所用之网,上有一可以提控全网的总绳索,其名为“纲”。而处于北天极一带的北斗就是控制天文网络中的纲,被称为“天纲”,或书作“天罡”。有纲则必有网,古人称“纲举目张”,目就是网眼,故北斗在天空旋转也有旋天纲之说。由于地球环绕太阳公转,形成了太阳在黄道上移动的现象,这使北斗也在一年中与太阳间产生了不同角度的变化,古人因此而生出以斗定时之法。
黄昏时刻,观测北斗星柄的指向可以断定当时的季节。这种观测法被《鹖冠子》记载了下来:“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淮南子·天文训》曰:“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初昏,斗柄指寅;二月初昏,斗柄指卯;……十二月初昏,斗柄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这样,通过初昏观察斗柄指向,即可定出月份。
北斗还被古人用来指二十四节气。《淮南子·天文训》中讲到其法:“斗指子则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这种斗柄所指的循环,历经二十四向,与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相应。
北斗星在北天旋转,是因地球自转形成的星辰绕极周日视运动,一日一夜即“跑完”一周。所以,观测北斗指向在一天之中的变化位置,就可定出时辰。
中国历史上有多种天文观测体系,如日的影长、月之盈缺、太阳的黄道运动、恒星的中天测时、岁星纪年以及辰星正四时等,北斗斡旋运动也是其中之一。明珠般的北斗七星,在我们先辈的眼中,就是一座举首可见的巨型天文钟。
(摘编自秦建明《北斗七星与斗建考》)
材料二:
“北斗”是党中央亲自决策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在北斗系统研制建设过程中,工程全线克服种种困难,探索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凭着追求卓越的精神实现了“弯道超车”。
同样是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美、俄和欧盟选择搞“一步建全球”。我国起步晚、底子薄,明智选择分步走。北斗首任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组织研究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建成北斗一号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2012年建成北斗二号区域系统,为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实现中国人孜孜以求的“全球梦”。
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所采用的轨道星座构型相比,北斗系统独树一帜。北斗一号建设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提供导航定位服务。北斗二号系统充分继承北斗一号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实现区域导航定位覆盖的成功经验,在国际上首创以地球静止轨道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为骨干,兼有中圆轨道卫星的混合星座构型。北斗三号系统将“混合星座构型”发扬光大,建成拥有24颗中圆轨道卫星、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组成的全球系统,为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了全新范式。
在功能服务上,北斗系统也有自己的特点。除提供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外,还能进行短报文通信,开创了通信导航一体化的独特服务模式,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如今,北斗三号在全面兼容北斗二号系统短报文通信服务的基础上,区域短报文发送能力一次提高近10倍,支持用户数量从50万提高到1200万,而且能实现40个汉字的全球短报文通信。此外,北斗三号全球系统还可以提供星基增强、国际搜救、精密单点定位、地基增强等多样化服务,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抚今追昔,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来之不易。从北斗一号工程立项开始,几代北斗人接续奋斗、数十万建设者聚力托举,在强国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速度”、展现“中国精度”、彰显“中国气度”。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有了“北斗”,中国人问天、巡地的底气就更足了。
(摘编自《人民日报·中国北斗,全球梦圆》2020年8月1日)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古人眼中,明珠般的北斗七星就是一个永悬天际的巨大时钟,它使中国古人渐渐掌握了观测北斗七星以确定多种时间的技巧。
B. 中国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建立了近似于天经天纬的框架,并用这种框架来测定星辰的天文坐标,而北斗就是控制天文网络中的纲。
C. 北斗系统是我国迄今为止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科技系统,它在研制建设的过程中,克服了众多困难。
D. 北斗系统成绩显赫,北斗三号在兼容北斗二号功能的基础上,支持用户数量提高了1200万,实现了40个汉字的全球短报文通信。
2. 下列对材料相关结构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提出观点后,分别从北斗形状、构成及以斗定时法几个层面展开,结尾收束总结、呼应开篇。
B. 材料二指出北斗工程探索出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后,主体分三个层次展开,结尾总结全篇、点明意义。
C. 两则材料虽然文体不相同,但都采用了总分总的整体结构模式,主体部分各层次之间都是并列关系。
D. 两则材料都采用了引用论证方法,大量的文献引用使得二者在观点论述时更有权威性,增强了说服力。
3. 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不属于“以斗定时之法”的一项是( )
A. 《夏小正》曰:“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
B. 《尚书纬》曰:“北斗居天之中,运转所指,随二十四气,正十二辰,建十二月。”
C. 《天象列星图》:“北斗七星,近紫薇宫南,在太微北。”
D. 《宋史·乐志》曰:“斗转参横将旦,天开地辟如春。”
4. 两则材料在语言特点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北斗系统研制建设所走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 B 2. D 3. C
4. ①语言准确严密:材料一多处引用相关典籍,严谨而有说服力;材料二通过具体数据的引用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②语言生动形象:材料一运用比喻论证,如“永悬天际的巨大时钟”等,使语言于严谨中见生动;材料二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弯道超车”“多面手”等表述,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
5. ①结合起步晚、底子薄的国情,选择分“三步走”的战略。②独树一帜,坚持走“混合星座构型”的特色发展之路。③开创通信导航一体化的独特服务模式,更好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明珠般的北斗七星就是一个永悬天际的巨大时钟,它使中国古人渐渐掌握了观测北斗七星以确定多种时间的技巧”错误,因果倒置,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中国古人已渐渐掌握了观测北斗以确定多种时间的技巧,使北斗星成为一个永悬天际的巨大时钟”可知,掌握以斗定时的技巧才使得北斗星成为一个巨大时钟,选项因果倒置。。
C.“北斗系统是我……巨型复杂科技系统”错误,偷换概念。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北斗系统是“巨型复杂航天系统”,不是选项所说的“巨型复杂科技系统”。
D.“支持用户数量提高了1200万”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四段“支持用户数量从50万提高到1200万”,不是选项所说提高了1200万。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两则材料都采用了引用论证方法,大量的文献引用”错误,材料二是新闻报道,说它使用“引用论证方法”不严谨,且材料二并没有“大量的文献引用”。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北斗七星,近紫薇宫南,在太微北”错误,不属于“以斗定时之法”,该选项为北斗七星所在位置。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两则材料在语言特点上的相同之处,考生主要从语言的风格、修辞手法的使用等角度分析。
两则材料的文体特点不同,第一则材料是学术论文,第二则材料是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报道,但在语言特点上有相同之处。
如材料一“这个区域,现代天文学叫‘恒显圈’,中国古天文学称其边界为‘上规’”使用了专业的术语,“七星的排列形状似商周时期青铜古斗,故《诗·小雅·大东》曰:‘虽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高诱注《淮南子·天文训》曰:‘斗第一星至第四星为魁,第五星至第七星为杓。’即以斗首为魁,将斗柄称杓”引用了大量的文献典籍资料,体现了学术论文语言的严密、严谨;同样,材料二“建成拥有24颗中圆轨道卫星、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组成的全球系统”“斗三号在全面兼容北斗二号系统短报文通信服务的基础上,区域短报文发送能力一次提高近10倍,支持用户数量从50万提高到1200万,而且能实现40个汉字的全球短报文通信”在介绍北斗系统时,引用了大量的数据,体现了新闻报道语言的严密、严谨,增强了说服力。
材料一“永悬天际的巨大时钟”“似商周时期青铜古斗”“北斗就是控制天文网络中的纲”“明珠般的北斗七星”等,材料二“弯道超车”“全球梦”“发扬光大”“多面手”等表述,在介绍专业性极强的知识时,注重语言形象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修辞,使抽象的知识形象而生动,便于人们准确理解。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同样是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美、俄和欧盟选择搞‘一步建全球’。我国起步晚、底子薄,明智选择分步走。北斗首任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组织研究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可知,我国在发展战略上选择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根据“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所采用的轨道星座构型相比,北斗系统独树一帜。北斗一号建设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提供导航定位服务。北斗二号系统充分继承北斗一号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实现区域导航定位覆盖的成功经验,在国际上首创以地球静止轨道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为骨干,兼有中圆轨道卫星的混合星座构型。北斗三号系统将‘混合星座构型’发扬光大,建成拥有24颗中圆轨道卫星、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组成的全球系统,为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了全新范式”可知,我国北斗系统在北斗一号、二号、三号建设时,根据自己的国情,均选择了独特的发展道路,有自己独创性;
根据“北斗三号全球系统还可以提供星基增强、国际搜救、精密单点定位、地基增强等多样化服务,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可知,在服务模式上,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根据中国国情特点,提供多样化服务,开创了通信导航一体化的独特服务模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过 年
茅盾
天是阴沉沉的;天像在发闷,又像是没有睡醒,没精打采似的。虽然说不上是喜欢,老赵可是向来就不觉得他有理由来反对这样的天气。一年到头,他白天上公事房,公事房里他所占有的那个角落反正是不论阴晴都得开电灯的,晚上呢,他当然有个家,一丈见方那样一间,尽管外边太阳晒得狗吐舌,他这家还是得不到什么阳气。
“我见鬼么,来看这种年货!”老赵偷偷叹口气,心里说。抽身就想走。
现在他觉得街上走的人,好像都是办年货的;而且又觉得手提着糖果、饼干、年糕、瓶装酒等等诱人的东西的,也特别多——比空手的人多。他惘然想起昨天也是在这条街上走过,偶然朝一家食品店望一眼,看见高高挂在那里的一提一提的东西,其实也不过小小两个纸盒的蜜饯,再加两瓶酒,几块红白年糕,可是标价就要几万。
有人说:“大减价的铺子真多,几乎一条街上没有不是大减价的,可是一看标价,比上月不减价的时候倒又提高了。”
“这是为了下月不减价时再提高作准备呀!”又一人立刻接着俏皮地说。
各种的报导,各种的预测,于是纷纷而来。
老赵坐在他的“岗位”上,只是倾耳谛听,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心里也不起任何反应,大减价的铺子跟他向来很少关系,正像早上他路上碰见的鲜花摊儿一般。和他有切身关系的物品,向来是无所谓大减价的。
他一边想,一边惘然看着那些闲谈的同事们的脸。他忽然觉得这些脸都很陌生,这些脸虽然各有各的表情,而且是极善变化的表情,可是又都那样勉强而刻板,好像是些不同形式的面具。而且即使是高声的笑,那笑声也极不自然,似乎本来不想笑,也并无可笑之处,不过为了闲谈中间总得夹一点笑声才合适,于是就官样文章的笑了起来。
这一个新的感觉,使得老赵心里发毛,不敢再抬眼看了,而且又不敢想象自己的脸是否也跟面具似的,如果是,那又是怎样个谱式?
老赵心里感到点空虚。逢到过年这么一个习俗相沿的佳节,要是单位里干脆不放假,那他这做父亲的不带孩子们乐一天,似乎也不算有亏父道,可是偏偏又放了假了,他怎么办呢?站在马路上茫然四顾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念头是要设法曲尽为父之道,反正一年只这一次。于是心里就默默地计算他的口袋里的全部财产。难道他做父亲的就连一些口福都不给他的孩子们么?不用什么山珍海味,有这么一点甜甜的,富于脂肪的,便够叫孩子们快活得跳了;而这,似乎尚在他能力范围以内。
“贵得怕人呀!”老赵低声说,便也伸手去摸一下那块宝贝。
取钱的时候,手又碰到自己正楷抄写的那张单子,老赵微微一怔,但是他仍然很痛快地付了钱,拿起年糕,奋步走出了那店铺。
现在只有老婆交办的差使了。要是这也顺利完成使命,那就连夫道也尽了,老赵真可以自傲是一个善良的堂堂公民。而手里的一斤猪油年糕又那么重甸甸地怪窝心,一丝开朗的皱纹掠过了老赵的苍白的面孔。
天黑的时候,老赵回到家里了,这时候,在他这家所在的那条小巷子外边,而且麻雀的煞拉煞音的也在那整齐的楼房里响起来了。
在小巷子里,也有个醉汉扯紧了嗓子,似哭非哭地,在哼着什么小调。从那些破烂平屋里闪出来的点点桐油灯光,加倍衬出了这地段的阴森——但并不冷落。挤在这里的人家照例是不能哑起嘴巴来的,今晚当然不会例外,不过跟坡上那一带整齐的楼房比起来,这里是另一种调子罢了。
老赵的家也是这样。他的老婆检点着丈夫买来的东西,检一样,就问一次价钱,又唠叨了一回;两个小孩子拉住父亲一会儿问他明天放不放假,一会儿又夸说他们天黑以前在坡上那一带楼房前面所见的好吃的好玩的种种;这个说了一遍,那个又抢着重说一遍,似乎光是说说也够快乐似的。
老赵不作声。回头看一眼两个睡着的孩子,好像自己回答自己似的说:“总也快过完了,抗日战争就要胜利了。”
“哦,打完了仗,天上就落下金子来么?”老婆生气地大声说着。
老赵低了头,半晌,这才偷偷叹口气说:“人,总得有个希望呵,人是要希望来喂养的罢!”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天是阴沉沉”“没精打采似的”,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晦暗,给全文打上了暗淡的底色,奠定了感伤的情感基调。
B. 老赵在大街上,“心里感到点空虚”,既指对那些同事们闲谈中间夹一点笑声的不解,也指自己面对物价飞涨的不知所措。
C. 老赵回到家,两个小孩子缠住不放,“这个说了一遍,那个又抢着重说一遍”,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活泼以及对父亲的关心。
D. 小说前后两次出现“偷偷叹口气”,都很好地反映了老赵的心理,同中有异,前者是无奈中有愤慨,后者则是无奈中有期待。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惜墨如金,既叙写了老赵过年买东西的行为、感受,也交代了老赵单位的情况和同事的言论,使社会环境更具典型性。
B. 整齐的楼房里麻雀的煞拉煞音、醉汉的小调、破烂平屋里的点点桐油灯光,反衬出小巷的冷清和阴森,揭示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
C. 小说多处运用反语,其中“真可以自傲是一个善良的堂堂公民”句,诙谐风趣,调侃中却一语道尽老赵生活的心酸,是含泪的幽默。
D. 小说以老赵的自言自语收束全篇,辛酸中不乏温馨,艰难中看到希望,朴素中蕴含深思,直接揭示主旨,提升了小说的思想境界。
8. 有人说茅盾的作品体现了“矛盾”,请概括老赵生活中的矛盾体现在哪些方面。
9. 文中老赵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人物,虽然生活不易,但老赵身上依然有许多亮色,请分析小说是如何刻画这种亮色的。
【答案】6. C 7. A
8. ①物价飞涨,但又囊中羞涩(不得不“尽父道”“尽夫道”,给家里买点年货);②对生活绝望,又怀有希望;③人际关系虚伪,但要曲意逢迎。④心里满是感慨,但脸上不表现出来。
9. ①尽父道:用心理描写,虽然生活很苦,还是觉得要让孩子乐一乐,享一点口福。②尽夫道:用心理描写,写老赵完成老婆交办的差使,自傲于自己是堂堂的公民;③怀希望: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对抗战胜利充满希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C. “对父亲的关心”错,原文是“两个小孩子拉住父亲一会儿问他明天放不放假,一会儿又夸说他们天黑以前在坡上那一带楼房前面所见的好吃的好玩的种种;这个说了一遍,那个又抢着重说一遍,似乎光是说说也够快乐似的”,结合他们说的内容可知是对“好吃的好玩的东西”的渴望。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 “惜墨如金”表述错误。原文详细描写了同事们的闲谈大减价的事,及老赵的感觉“他忽然觉得这些脸都很陌生,这些脸虽然各有各的表情,而且是极善变化的表情,可是……”,更详细描写了老赵买东西的过程和心理“逢到过年这么一个习俗相沿的佳节,要是单位里干脆不放假,那他这做父亲的不带孩子们乐一天,似乎也不算有亏父道,可是偏偏又放了假了,他怎么办呢?……”,可见应为“不惜笔墨”。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作品结构及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目要求概括老赵生活中的矛盾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首先要确定文中的老赵的身份,他的工作家庭情况,性格特点等。然后找出体现“矛盾”的地方。首先,老赵是一个公司的小职员,他的“岗位”不论阴晴都得开电灯;而他的家只有一丈见方,终年不见阳光;他有妻子和孩子要养,为人夫为人父。
文章开头写他在大街上看年货,虽然到处都写着“大减价”,可是实际上“比上月不减价的时候倒又提高了”;而他想要给孩子们买点糕点,给家里带去一点过年的欢乐,却因囊中羞涩而一再犹豫,“于是心里就默默地计算他的口袋里的全部财产。难道他做父亲的就连一些口福都不给他的孩子们么?不用什么山珍海味,有这么一点甜甜的,富于脂肪的,便够叫孩子们快活得跳了;而这,似乎尚在他能力范围以内”“贵得怕人呀!”,最后终于一咬牙“很痛快地付了钱,拿起年糕,奋步走出了那店铺”。可见老赵生活中的第一个矛盾就是“物价飞涨,但又囊中羞涩”;
文章也写道了他的同事们,老赵感觉“这些脸都很陌生,这些脸虽然各有各的表情,而且是极善变化的表情,可是又都那样勉强而刻板,好像是些不同形式的面具……”“这一个新的感觉,使得老赵心里发毛,不敢再抬眼看了,而且又不敢想象自己的脸是否也跟面具似的,如果是,那又是怎样个谱式?”同事们都带着面具,他自己也是。这是老赵的又一个矛盾,“人际关系虚伪,但要曲意逢迎”;
文章结尾写老赵回到家里,妻子唠叨,孩子们缠人,生活太压抑了,老赵似乎是对自己说“总也快过完了,抗日战争就要胜利了”,这是老赵在给自己打气,虽然遭到妻子的抢白,但老赵的想法却是“人,总得有个希望呵,人是要希望来喂养的罢!”,可见老赵的第三个矛盾是“对生活绝望,又怀有希望”。
而纵观老赵的性格特点,无论是工作中面对同事,还是在家里面对老婆,还是面对物价飞涨等生活困境,老赵都不多说,只是心里默默感慨。因此最后一个矛盾是“心里满是感慨,但脸上不表现出来”。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手法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小说是如何刻画老赵身上的亮色的。学生首先需要找出老赵的“亮色”是什么,然后思考作者是如何刻画的。塑造人物的手法一般是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文中主要是正面描写。
老赵的“亮色”,一是他作为父亲的责任感,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他都要尽这个责任。文章主要采用心理描写来刻画这一点,如“他的第一个念头是要设法曲尽为父之道,反正一年只这一次。于是心里就默默地计算他的口袋里的全部财产。难道他做父亲的就连一些口福都不给他的孩子们么?不用什么山珍海味,有这么一点甜甜的,富于脂肪的,便够叫孩子们快活得跳了;而这,似乎尚在他能力范围以内”“现在只有老婆交办的差使了”。
老赵的第二个“亮色”,是他作为丈夫,要尽为人夫的责任,在艰难生活中不丢失作为“人”的起码的尊严,文章也是采用心理描写来刻画这一点,如“现在只有老婆交办的差使了。要是这也顺利完成使命,那就连夫道也尽了,老赵真可以自傲是一个善良的堂堂公民”。
老赵的第三个“亮色”是他的乐观和充满希望的坚强,文章采用神态和心理描写来刻画这一点,如“老赵低了头,半晌,这才偷偷叹口气说:‘人,总得有个希望呵,人是要希望来喂养的罢!’”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五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城,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携贵金币。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首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擒之,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造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馆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赏敕印往赐之。比还,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守备南京。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和历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藩邸,指藩王的宅第,藩王是指拥有封地或封国的亲王、郡王。
B. 惠帝,指明朝第二任皇帝朱允炆,“惠”是其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后、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褒扬的称号。
C. 晏驾,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意思相同的词还有驾崩、宾天等。
D. 朝贡,指古代外国或藩属国的使臣来朝见君主,并敬献礼物。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和出使海外,使命重大。他受成祖之命出使,一是要追寻明惠帝,查知其逃亡何处;二是要宣扬明朝的国威,显示中原的富强。
B. 郑和善于作战,屡败敌寇。他俘获了想借诈降来抢劫明军的陈祖义,又擒拿了苏门答剌前伪王子苏干剌及其妻子儿女,显了军威保了安全。
C. 郑和富有智谋,思虑周全。锡兰山国王诱捕郑和,欲索金帛,郑和对此作出详细的计划,先破其城,后以伏兵打败其军,大获全胜。
D. 郑和七次出使,功勋卓著。郑和历事三朝,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获得了许多宝物,使明朝与海外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联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14. 根据文本材料,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得失。
【答案】10. A 11. B 12. C
13. (1)这时,交趾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
(2)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
14. ①得到西洋诸国进贡的宝物不计其数;②明朝耗费的财物不可胜计。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慑服。
“达”是动词,宾语是“占城”,动宾之间不能断开,而且“以次”是“遍历诸番国”的状语,中间也不能断开,排除CD。
“给赐”是动词,宾语是“其君长”,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给予褒扬的称号”错误。应是“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以伏兵打败其军”错误。结合“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分析,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城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以伏兵”属无中生有。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考生要关注得分点。
第一句,“郡县”,意动用法,把……作为郡县,以……为郡县;“益”,更加;“震”,惊恐,恐惧;“日”,名词作状语,一日日,日渐。
第二句,“将命”,意思是奉命,传命;“莫”,否定代词,没有谁;“盛称”,意思是极口称赞;“夸”,夸耀。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根据文本材料,谈谈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得失”,需要立足文本内容分析归纳。结合“和历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分析,郑和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郑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三保太监。起初在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在燕王府侍奉他,跟随燕王起兵夺权有功。多次提拔到太监。明成祖怀疑明惠帝(朱允炆)逃亡到海外,打算追踪探访他的下落,而且想向外国炫耀大明朝的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 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慑服。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使者跟随郑和来朝见明成祖。明成祖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赐爵。旧港,就是从前的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这里的酋长陈祖义抢掠过往的商客。郑和派人宣谕招抚他,陈祖义佯装投降,却暗地策划拦路抢劫。郑和打败了他们,生擒了陈祖义。
永乐六年九月,郑和再次出使锡兰山(今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引诱郑和到都城内,索要金银财物,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城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抢劫郑和船的敌人听说后,回来救援,郑和的官军又大败了他们。永乐九年六月把俘虏献给朝廷。这时,交趾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永乐十年十一月,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剌国。该国的前伪王子苏干剌,怨恨郑和不赏赐自己,率兵截击郑和的官军。郑和奋力作战,抓住了苏干剌,并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女,在永乐十三年七月回国。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的奖赏了将士们。
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今马六甲)、古里(今印度西南部)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各国使者回去的时候,明成祖又派郑和等人和他们一同前往,赏赐各国的君主、酋长。永乐十七年七月回国。永乐十九年春又出使,第二年八月回来。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旧港的酋长施济孙请求继承宣慰使的官职,郑和带着文书和官印前去颁发给他。回来的时候,明成祖已经驾崩了。洪熙(明仁宗年号)元年二月,明仁宗派郑和守备南京。宣德(明宣宗年号)五年六月,皇帝认为登上帝位时间很长了,而离中国远的外国依然没有来朝拜进贡,于是郑和又奉命出使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然后回朝。郑和历事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从宣德年间以来,远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但终究也不能与永乐时期相比。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时。②范蠡,春秋时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后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一带。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登楼所见之景,勾连古今,营造了一种笼罩全篇的氛围。
B. 颔联意在写“今”,鸟去鸟来,人歌人哭,描绘了一时见闻。
C. 颈联所写之景,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时间上并不连续。
D. 前三联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历史兴亡、人事变迁之感。
16. 与汪尊的《五湖》“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相比,这首诗的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15. B 16. 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范蠡的缅怀仰慕之情。
不同:杜诗表达了诗人无因会见范蠡、无法像他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寄托了诗人厌倦官场、寄情山水的归隐之志;汪诗则主要表达的是诗人对范蠡功成身退、善始善终做法的赞美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
B. “意在写‘今’”有误,这首诗是虚实结合,“勾连古今”。“鸟去鸟来,人歌人哭”也不只是“一时见闻”,这些景象都是古已有之,也是诗人平时既已积累的印象,只是登览时被触发了。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诗尾联“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写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寄托了诗人厌倦官场、寄情山水的归隐之志。
而汪尊的《五湖》,结合“已立平吴霸越功”“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及注释内容“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分析,范蠡帮助勾践平定了吴国,确定越国的霸主地位之后,就功成身退,驾舟于太湖去做生意去了,有一个很好、很得人称羡的下场。汪诗主要表达诗人对范蠡的“功成身退,善始善终”的做法的赞美之情。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范蠡的缅怀仰慕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既表现边塞风光,又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
(2)庄子的《逍遥游》开篇尽显壮阔神奇,以大鲲巨鹏展开想象。鲲之大,“_____”,鲲变化为鹏,振翅奋飞时,“_____”,遮天蔽日,声势浩大。
(3)李白的《蜀道难》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预警蜀地恶劣社会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
【答案】 (1). 角声满天秋色里 (2). 塞上燕脂凝夜紫 (3). 不知其几千里也 (4). 其翼若垂天之云 (5). 所守或匪亲 (6). 化为狼与豺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1)由“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既表现边塞风光,又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知答案;(2)第一空由“鲲之大”可知下句,第二空由“振翅奋飞时”“遮天蔽日,声势浩大”可知答案;(3)由“形胜之地,匪亲勿居”“预警蜀地恶劣社会环境”可知答案。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凝”“匪”“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回进山东,春正在发生,出渣关沿着黄河古道走,同车里有着几个和尚——和尚使我们与古代亲近——恍惚里,春秋战国的风云依然 ,我这是去了鲁国之境了。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沉沉的胡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里传来,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去, 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现在。
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书坑儒过的,但居山高为秦城,秦城已坏,凿池深为秦坑,自坑其国。江海可以泪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 来拜孔子。其实,秦嬴政在统一天下后也来过鲁国旧地,他在泰山上祀天,封禅是帝王们举行的,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 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轼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唯是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
(节选自贾平凹《进山东》)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逝者如斯夫”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B.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C.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
D. 经过“三个代表”教育,村委会的面貌大大改观。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演绎 弥散 日行千里 祈求
B. 演义 弥漫 千里迢迢 祈求
C. 演绎 弥散 千里迢迢 期求
D. 演义 弥漫 日行千里 期求
20. 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的修辞效果。
【答案】18. C 19. B
20. 反复的修辞强调了山东土地的富庶和人民的修养;借代的修辞,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历史感和空间感表,古今纵横,使语言更有张力,表达了作者对这块土地的敬畏之情;比喻的修辞生动的呈现了“我”这个来自陕西的汉子粗犷豪放的形象特点。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逝者如斯夫”引号作用是引用。
A. “人”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
B. “礼尚往来”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强调。
C. “过人头”加引号,表示引用。
D. “三个代表”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演绎:铺陈,发挥;展现,表现。演义:敷陈义理而加以引申。此处和“春秋战国的风云”应选用“演义”。
弥散,指烟雾、气味等向四周扩散,分散开。弥漫,烟尘或水雾布满,到处都。此处指声音充满空间,应选用“弥漫”。
日行千里,意思是一天能走一千里。形容速度惊人。千里迢迢,意思是形容路途遥远。语境强调远道而来,应选用“千里迢迢”。
祈求,拼音是指恳切地希望得到。期求,指希望;企求。对应前文“在泰山上祀天”和“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此处用“祈求”。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效果的能力。
“果然”运用两次,为反复,强调山东这块土地物质丰饶,人民知书达理;鲁国代指山东,秦人代指来自陕西的自己,这样把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时代结合起来,语言更富有内涵,耐人寻味;把自己比喻为“虎狼”,既指古来秦地民风彪悍,又表明自己的性格和民风一致,粗犷豪放,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无论是北方的集中供暖,①或者南方的电热地暖、空调取暖,②冬季取暖设施或多或少都会让室内空气变得干燥,③因此加湿器成为很多家庭的必备。④加湿器确实可以缓解室内空气干燥给人们带来的不适感;⑤但如果使用不当,⑥也可能会导致我们的身体出现呼吸道疾病,⑦医学上称为“加湿器肺炎”。这是由于有害微生物经加湿器雾化后,⑧进入了人体的呼吸道所致,⑨造成了一系列呼吸道疾病并引发炎症,比如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
【答案】①把“或者”改为“还是”③“必备”后加“小家电”;⑧去掉“所致”⑨把“并引发炎症”提到句首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搭配不当,和“无论是”搭配的应该是“还是”,把“或者”改为“还是”。③成分残缺,“必备”缺少宾语中心词,后面加上“小家电”;⑧“由于……所致”句式杂糅,去掉“所致”;⑨语序不当,把“并引发炎症”放到句首。
22. 请在文段的横线处补写一句概括文意内容的话。要求语言简洁、语意完整,不超过40个字。
近年来,侵犯公民生物识别信息的行为屡见不鲜,人脸、声纹、基因等“人体密码”一旦被不法利用,可能给信息主体的人身、财产安全和人格尊严带来风险。从技术层面来看,守护生物识别信息的难点主要在存储环节。存储器漏洞、缺乏访问控制机制、黑客攻击,都可能导致数据泄露。尽管我国有多部法律就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作出规定,但相关法条多为原则性规定,缺乏对生物识别信息具体、针对性规定。对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目前多个部门都有管辖权,但目前缺乏一个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集中统一监管机构。对此,多位专家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应构建立体化的生物识别信息保护体系,从技术、立法、执法等方面着力。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本则材料的中心话题是“生物识别信息”,并围绕公民生物识别信息屡被侵犯的现状以及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究其原因,从材料来看,首先,是技术方面存在漏洞导致泄露;其次,在立法方面,法律多为原则性规定,不够灵活,缺乏具体性针对性,还需要完善;再次,执法部门监管不明,缺乏保护的统一机构。综合来看,专家的解决建议就可以是构建立体化的生物识别信息保护体系,从技术、立法、执法等方面着力。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携手同行,互联互通,一个人可以激励一群人,一群人可以影响一个人;精准扶贫,共建共享,一群人可以帮助一户人,一户人可以带动一村人。
青山一道同云雨,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明月何曾是两乡,人类是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
对个体、群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们有很多的感受和认识。
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以学生代表身份写一篇高中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稿,表达你对未来的思考及畅想。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融于人,融于世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作为学生代表在高中毕业典礼上以我之言为这一段旅程画上句号并展望未来。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我们作为即将步入人生新阶段的新时代青年,必然胸中有鸿图,而在描绘未来的蓝图之时,不可不考虑我辈新青年所处时代之关键,不可不怀有家国天下之心。我辈新青年的人生之路,当融于人、融于世。
关注国情时事,无论是脱贫改坚、精准扶贫,还是区域协调、发展戮力同心,都可见个体之奋斗于群体之贡献、群体之要护予个体之力量,这便不可不融于人;关注国际形势,从丝绸之路共创发展,到各国互接同心抗疫,人类日益成为命运共同体,这便不可不履于世。融于人,将个人命运融于群体命运之中携手同行;融于世,将个人命运融于人类命运之中同担风雨。唯有融于人、融于世,我辈青年的未来之路方可光明而无穷尽。
融于人,关注群体的力量而重视人的价值,个人与群体相互促进,群体之间互联守望。山东济南商河县副县长王帅是一名80后博士,他利用“黄河王小帅”账号发布带货短视频,宣传商河皇家扒鸡,因精通网络语言而里到广大网友的喜爱与支持,凭个人智慧带动商河的发展,奉献于群体。今年2月4日,汶川三江龙竹村党支部书记带领11位村民驾驶6辆卡车,日夜兼程3小时,运送10吨薪鲜蔬菜至武汉,每辆车上都写着跨越时空的感动:“汉川感谢您,武汉要雄起。”群体之时互助共享。携手同行。融于人,是个体与群体的紧密联结,是不同群体同根同源的守望.我辈青年融于人,心怀他人,眼观四处,以爱相连。
融于世,着眼于全球命运,融入洪流中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我国爆发新冠肺炎疫情,日本援助物资上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尽写休戚与其;当日本困厄,我国援助回以“青山一道,同担风雨”,再书共同命运的华章。见此互援互助,见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成,我辈青年融于世,以全球目光凭广纳胸怀,将个人命运与贡献铺筑世界的未来之路。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我们每一个体的未来,离不开群体家国,离不开全人类的命运。毕业之际重启新篇,将个体之篇章写于群体之章,写于世界之章。融于人,融于世,行至未来,大道景行。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作文
审题要点: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结合上述材料内容,以学生代表身份写一篇高中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稿,表达你对未来的思考及畅想。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过程:
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写作任务和写作要求。材料有三段。第1段,由两个并列的分句组成。强调了“个体”与“群体”的辩证关系。第(1)句,“携手同行”,指的是手拉着手一起行路;“互联互通”,指的是互相联结,互相沟通。这句话说的是人们要在合作中前行时,个体能起到激励群体的作用,群体也能够直接影响个体的作用,进而实现双赢。互联的时代,“携手同行,互联互通”,是当前的大背景,互联互通强调交往合作、开放融合。这既是一种现象,更应放置在“一带一路”这个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去体味。“一个人可以激励一群人,一群人可以影响一个人”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可以作为楷模、榜样,对一群人起到激励的作用;群体的行为方式和成功经验,会促进个人奋起直追,向群体看齐。第(2)句,“精准扶贫”,指的是非常准确地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精准施策,即按照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要求,扎实做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等精准扶贫重点工作。“共建共享”指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一群人可以帮助一户人,一户人可以带动一村人”与前一分句对应,揭示了个体与群体的辩证关系:在决战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按照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要求,实现精准扶贫。“一群人”可以理解为致力于脱贫事业的工作者,他们带领某一户贫困户脱贫。两个分句合起来看,既可以理解为以精准扶贫为例,强调了在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背景下,个体对群体激励、带动关系,以及群体对个体影响、帮助的作用;也可以理解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时代主题与个人经验的有机整合,考生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写出不同的具体立意。
第2段,由两个并列的分句组成。强调了国与国之间、国民与国民之间的相互关系。第(1)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意谓你我一路相连,如同青山共沐风雨,表达朋友间深厚情谊。下句“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指出当今社会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地球上的时空距离大大缩小,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便利,因而整个地球就如同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村落,人与人之间的阻隔越来越少。这句话体现了在信息时代,人们交往方式以及社会、文化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与人之间早已是难分彼此的共同体。第(2)句,点明了人类是共同面对机遇与困境的整体,必须共同寻找破局良方,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两句话体现出了个体、群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第3段,既是对上面两段话的归结,同时也提示了写作重点和角度。第(1)句,是对前两段话的抽象和概括,并点明了写作的重点,即“个体、群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从纵向看,“个体”“群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三者由小到大,是递增的关系;从横向看,个体与个体间、群体与群体间、个体与群体间,都存在着相互的作用,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筑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第(2)句延展了思考的范围,提示考生在写作时,既可立足古今,也可放眼未来;既可博引事实,也可深思义理。
参考立意:
(1)个群相融,命运共同;
(2)与子携手,圆梦中华;
(3)胸怀家国,放眼世界;
(4)关注时代,规划人生;
(5)奉献自我,筑梦中华;
(6)吾辈青年,赤诚报国;
……
行文结构:
这是一篇演讲词,要以简洁的语言开篇,点出自己的身份,明确演讲的目的。第二段从青年的人生阶段和所处时代出发,紧扣任务,展望未来,提出“我辈新青年的人生之路,当融于人、融于世”的观点。第三段,结合国情时事和国际形势,阐释了“融于人、融于世”的必要性、时代性和具体内涵。第四、五两段分别就“融于人”和“融于世”两方面展开论证。以个人智慧引领群体的党员干部为例,提出“关注群体的力量而重视人的价值”的论点,发出我辈青年“心怀他人,眼观四处”的倡议;结合疫情期间中日两国互助的事例,提出“着眼于全球命运”“作为人类共同体”的论点,发出我辈青年“将个人命运与贡献铺筑世界未来之路”的畅想。结尾以华丽的文辞讴歌青年的美好未来,收束全文。
参考素材:
1.个体与群体是紧密相连,必不可分的,个人可以是群体的引领者。在互联互通:精准扶贫的道路上,黄大发、黄文秀等人的名字永垂不朽。这些优秀党员干部各自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领乡村群体走出贫困。群体可以是个人的帮扶者,是个人的归属与支柱,正是无数父老乡亲的产勤劳作,给予王丰华、秦逸飞等扶贫干部以信心和鼓舞,让优秀个体发扬“君子通大道”的精神,挥就村村脱贫的传奇。
2.个体与群体的血乳交融,引发我们青年一辈对未来的思考与展望,作为社会的个体,我们应当发挥“螺丝钉、精神,谨记《大学》中“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导。提升自我修察养,为社会进步发光发热。
3.当我们将个体为群体的概念放入到世界坐标系中,我们对应得到的参照物是民族国家与人类世界。个群相融,在此时表现为命运共同。这里的命运共同,一是指各民族间的深度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互鉴过程中早已成为“地球村”;二是指着国家间休戚与共、互助合作。应用对新冠疫情、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的世界性难题,谁也不能独普其身,谁也不能先一己之力挽盛世于将倾,唯有携手合作方可开创未来。
4.将来的我们,可能是通讯公司业务员交通工程师,也可能在站在田埂、扎根于乡土的干部,我们不仅是个体,而是和乡亲们共同奋斗的战友、是扶负攻坚事业的一员,请不要忘记,将个体命运与群体命运紧紧连接。我们坚信,一个天下大同的社会,一个个群相融、命运与共的共享中国将会建立。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End